文:廖武龍 | 圖:廖武龍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陶器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例如陶瓷、陶碗、陶杯、陶甕等,喜歡陶藝作品的人對其色澤都會有所偏愛,因而在台灣陶藝家中,有不少是以黑陶作品取勝。
黑色的陶藝作品到底蘊藏什麼樣的神奇與奧妙?有人開始探討黑陶文化所傳承的文化精華所在,以及從不同土質的火煉成果,來檢視陶土與陶器的關係。
人類的生活過程與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想要去瞭解陶的文化時,自然會聯想到黑陶文化與人類生活的演化,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影響。兩岸攝影家日前特地前往四川滎經縣古城村,了解黑陶陶器的產地是如何興起陶器製作熱,當地特殊的人文景觀「陶器一條街」,究竟有何神祕魔力,引發人們的好奇?
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攝影家焦紅輝表示,看到陶器一條街的文化產業發展,自然讓人想起遠古時代的黑陶文化,及其演變過程。黑陶文化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前二千三百年左右,它的分布很廣,西起陝西,東至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到漢水流域、淮河下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及臺灣西岸,都有龍山文化的遺址出現,除了石刀、石斧之外,還有更精緻的半月形石刀、石鐮等新的農耕工具,要了解黑陶文化過程,只有透過人們生活器具的使用,才能洞悉其中的內涵。
黑陶的製作,早期為純手工,並用泥條盤築法,使胎體較為厚重,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採用輪製,輪製法可以使陶器做得更薄,更堅固美觀,加上對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焦紅輝指出,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種豐富,器形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杯、鼎等,設計新穎巧妙,兼具實效與美感。
至於現代的陶藝發展自然有其各階段的演進與變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黑陶文化各有其特色,器物的表現上自然也形成許多的特徵與使用的多功能。
走進陶器一條街,我們看到的最多是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產生出來的,例如龍山文化、彩陶文化的演化過程,可以印證陶器時代的發展,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到了現代,依然有人在傳統的土與火的工藝中,進行砂陶製作。
黑陶之謎 讓人癡迷
四川省滎經縣古城村的黑陶之謎,讓許多人癡迷,其中朱氏砂器引起矚目的龍造型壁畫,陶制器壯觀的排列一整牆,牆面全是黑陶的器物成品,在展示廳裡更是充滿不同造型與特色的陶器。
朱慶平是這家廠區的負責人,他到宜興等地取經學習,改造了陶器的土配料,改變作品的砂土燒製技術,以傳統的技術加上現代的功能考量,成功的運用了陶器的優點,使得烏黑的陶器更適合現代生活。
還有一位滎經縣古城村黑陶人曾慶紅,他是滎經砂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當地有許多傳奇的事蹟,他修建了一座滎經砂器體驗園,對想了解黑陶的人提供了最好的體驗。古城村臨近嚴道古城牆,這一帶盛產一種黃白色的黏土,土質細膩,黏性很強,是生產滎經砂器的主要原料,民間稱白善泥。白善泥的唯一產地,就是滎經縣古城坪一帶,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但儲存量豐富。據考證,常規開採可達千年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滎經一帶也盛產原煤,為製陶提供了必需的燃料和舖料,在黏土中加上煤灰,便成為聞名一世的黑陶,也就是今天滎經砂器的黑色奧祕所在。
我們實際了解從煉土、拉胚、修胚到燒窯出窯的過程、記錄了黑陶製作過程的有趣畫面,素有「中國黑砂」之稱的滎經砂器是承傳於二千多年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滎經砂器是用滎經古城坪特有些高嶺土,與火燒後的滎經白煤砂相合作,經一千五百度高溫燒製而成。滎經砂器不增加什麼化學元素,亦不做表層加彩處置,因而擁有耐高溫、不氧化、不與食品產生反應等優點。而特有的AcO3 、FeO2、 CaO2、 MgO3等微量元素,不含瓷釉中的砷、鉛等有害物質,是一種安全健康的器皿,值得被信賴。
滎經砂器 名不虛傳
四川雅安滎經砂器廠在傳承保守工藝的底子上,精心製造中國黑砂。黑陶陶器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奇特,並且耐高溫、抗腐化、不氧化,煮食時不與食品中的酸、鹽產生化學反應,這些特色,成為人們對黑陶陶器趨之若騖的原因。
在朱慶平的陶器制作工坊,兩岸攝影家為搶拍鏡頭,特別在工作區拍下了操作人員的現場實作動態,在不同工作區進行土胚制作、拉胚動作、以及老師父修胚的鏡頭,能趕上開窯時刻,真是很難得的機會。
只見工作人員把窯蓋吊了起來,一股熱浪迎面撲來,緊接著的是紅光一片,照亮四周,也讓現場驚叫聲不斷,那些美麗紅色的陶器作品呈現在眼前,竟是如此不可思議的漂亮美麗。窯中排列有序的砂罐全身通紅透亮,晶瑩剔透,兩位燒製人員戴著斗笠、披著披風,全副防火防煙的配備,手拿長長的鐵勾,將紅通通的砂罐一個個勾到旁邊的窯裡,然後倒入鋸末粉屑,火苗竄升起來,接著蓋上蓋子,火燄從蓋子縫隙竄出。他們用鏟子將煤土渣鏟去堵火,這道工序叫萃油,木屑燃燒時散發出的油脂滋潤了砂罐,冷卻後去取出,便是我們所看見的滎經砂器了。
整個過程一步一步的在燒窯中完成,也開啟著火的生命呈現成果,每個人都在緊張刺激的把握分秒必爭的時刻,為這一刻歷史做見證。
傳統文化 傳承歷史
在陶藝創作領域裡,固然可以隨心所欲,但在生活中,人們著重的是陶器的功能性,希望從不同的陶器中學到生活的知識,最常被探討的就是陶器附帶的養生功能。
台北市攝影家協會前理事長蔡登輝表示,當他看到黑色陶器的製作過程充滿刺激挑戰,就會想到人類的智慧在運用大自然的媒材時,應該要懂得愛惜週遭的生態環境,才能將祖先留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過去談到黑陶文化,僅是一種歷史課的傳授而已,如今真正走進歷史,才發現原來歷史就是我們的生活寫照。
海風出版社社長傅國強表示,滎經砂器製作過程所呈現出來的樣貌,就是傳統文化的可貴面,因此在實地走訪中,讓我們瞭解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也在傳統文化的保存上,有了深一層的體認。
攝影家王文同強調,當我們要探討黑陶文化的背景時,自然會考慮到現代的陶藝創作與陶器製作,在文化面的定位與生活面的實質表現,黑陶文化的影響層面是相當廣泛的,經過漫漫歷史長河所奠定下來的中華文化,居然在滎經砂器的黑陶製作過程,讓我們發現了文化的傳承。
來自北京的中國新聞社攝影部副主任任海霞有感而發,她說,黑陶文化自古到今都有其歷史定位,而其關鍵在於土與火的焠煉,古城煙雲,歷史腳步,永不停歇。人類的科學再進步,也不能忘掉老祖宗所傳承給我們後代子孫的文化遺產,就像我們親眼所看到的一把泥土的塑形,投入窯裡用火來焠煉的黑陶器物,造就了現代的黑陶文化,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