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室 | 圖:劉欣業 | 獨家報導1150期(4+5+6月份)
紫禁皇城的建築是明清兩代的產物,中國建築藝術發展到此時期,其風格已經趨於穩定,變化很小,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出哪個建築是明代的,哪個建築是清代的。立面風格上的一致,並不能消減空間組合上的豐富,皇城中大院套小院的流線設計更易於人們漫步其中。
進入紫禁城參觀,領略昔日皇城王宮的風采,又能欣賞到美妙絕倫的藝術珍品。天朝之紫禁皇城與博物館的完美組合,展現此宏偉建築群所要面臨的歷史傳承使命。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所在,如今統稱為故宮博物院。為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放眼望去,宮殿的金黃色琉璃瓦頂高低錯落,好似京城中央的一片宮殿之海。置身宮中,高高的、火紅色的一道道宮牆和一排排殿柱,巨大的黃琉璃瓦殿頂,還有藍綠五彩與貼金輝映的各式彩繪,雄偉威赫中又有坦蕩寬和,華貴炫耀中帶著莊重嚴謹。
外朝宏偉 內廷秀雅
前朝或稱外朝,佔據著紫禁城南部寬闊廣大的區域。宏偉莊重的宮殿建築群,浩蕩壯闊的庭院,以紫禁城午門、宮門太和門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央軸線,體仁閣、弘義閣兩廂輔立,文華殿、武英殿東、西翼護,構成了皇帝舉行重大典儀,群臣朝見天子的莊嚴場合。
內廷為後寢區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區域的統稱。皇帝、皇后的正寢宮殿乾清、坤寧二宮位居中央,東、西分佈皇帝的偏殿和后妃們居住的東、西六宮,以及皇子們生活的乾東、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東為乾隆皇帝興建起的太上皇宮殿院落寧壽宮區,外西路則是供太后、太妃們養老的慈寧宮、壽康、壽安宮等區域。
後寢區域院落重重,帝王后宮深深,建築格局嚴謹中有巧妙,裝飾風格豪華中自有秀雅,內廷典儀、寢居場合之外、又有書房、佛堂、苑園等處所,猶留有歷代皇宮生活的許多遺跡。
內金水橋游龍般流經太和門廣場,蜿蜒呈弓形。廣場中央五座漢白玉石橋跨越河道,齊指太和門方向。正中主橋是皇帝專用的御路橋,欄杆上雕雲龍柱頭。兩旁四座賓橋欄杆都雕飾二十四氣柱頭,主橋旁兩座供宗室王公行走的稱為王公橋,其次兩座供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稱為品級橋。
垂楊柳絮 護城水岸
對於土生土長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來說,不免迷戀於高聳灰白的紫禁城牆,圍繞於城池寬闊如藍色寶石項鍊般的護城河,依傍水岸隨風飄飄蕩蕩的垂柳。在北京紫禁城裡,與宏偉大器的建築群,獨立於建築群的裝置飾品,統統歸於尊重堂皇的雕塑。無論大小雕塑,都有非常重要不能忽視的要素,就是除了雕塑之外,其關係和歷史先民的時空幻化。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更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明嘉靖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太和殿,其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御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顯現其尊貴和威嚴。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大殿內外裝飾成千上萬條金龍騰紋,屋脊上安置十隻仙靈神獸,在現存中國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進到紫禁皇城總會為其輝煌的皇家建築群感到震撼,抬頭仰望屋檐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注意到每個建築上斗栱的不同。建築上的斗栱從明初到清末,種類繁多,構造複雜。凡是處於建築外檐部分的稱為外檐斗栱;處於內檐部分的,稱為內檐斗栱。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特有的結構,顯示著東方建築特有的風格氣質,發展到明清,斗栱的裝飾性愈盛,而結構作用愈微。紫禁城中皇家宮殿上的斗栱精緻繁複,貼金繪彩,在中國古建築遺址韻中自成一道引人矚目的驚豔。
白玉石橋 皇城穿梭
太和門廣場中央的內金水橋是紫禁皇城中最壯麗的橋,為太和門廣場前五座漢白玉石拱橋的統稱。太和門廣場既為內金水河分出內外,內金水橋又將兩部分聯繫成一整體空間,且於平淡中見起伏,更增強了南北中軸線上的層次感。
武英殿東面的斷虹橋為紫禁城中最精美的石拱橋。橋的白玉石欄板上雕有穿花龍紋圖騰,而蹲坐在望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獅,栩栩如生。與兩旁古老粗壯而依然茂盛的十八槐樹相互映襯,風姿秀雅的斷虹橋是紫禁皇城中年代最久遠的一座石橋。
內金水河上還有一些橋,武英門外的三座石橋仿佛太和門前內金水橋的作用,顯示出武英殿作為外朝皇帝偏殿的高貴。協和門旁的半壁橋,只在一面有石欄板,通向箭亭前開闊的空場;文華殿後通往文淵閣的石橋在一池碧水的中央;再向東,通往南三所的三座門外也架設著三座石橋,通往皇子們居住的宮殿。
皇城內還有許多默默無名的橋,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時空變遷,有的古橋早已難見當時樣貌。紫禁皇城宮廷院落,處處展現此宏偉建築群所要面臨的歷史傳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