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買「三中案」之前,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不過是一位在台北大稻埕長大,19歲時高中輟學,接下父親蔡阿仕的朋友在宜蘭瀕臨倒閉的食品加工廠,歷經了波折與虧損。13年後,他找到為日本米菓大廠岩塚製菓代工的商機,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的「米果商人」。
但這位米果商人,並不以代工為足,他說服岩塚製菓傳授技術,同時開始自創品牌,不到10年時間,連續擊敗統一、義美成為國內米果市場主流。這時,他開始揮軍大陸,一步步建立「旺旺集團」王國。購買「三中」,是蔡衍明登上頂峰的關鍵時刻。
旺
旺」這個品牌,在兩岸消費群中耳熟能詳,米果商人致富成功的經驗開始流傳。外界不知,「旺旺」兩字,來自於蔡衍明到北海岸「十八王公廟」,看到義犬塑像時,想起他兒時家裡所飼養的土狗,於是很隨性地就狗叫聲的諧音,取代「宜蘭食品公司」。
19歲就成為總經理,蔡衍明當年還只是板橋高中二年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對商場上的經營與競爭完全陌生。民國66年,他以總經理身份接掌經營權。然而缺乏經驗與能力的蔡衍明,推出的「浪味魷魚絲」造成公司慘賠一億元以上。
「做生意,根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浪味魷魚絲銷售狀況出乎他的意料,以為做生意就是「一賣一買」,然而遇上了做內銷要賒賬,東西賣出去卻收不回來錢,一年多下來,蔡衍明賠掉一億多,不僅將廠裡原有的資本全部賠光,還需要家族貼錢來補救。
取得米果技術
凡事要強的蔡衍明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更討厭敗家子的名聲,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後性情大變,「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一大堆。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動收斂,因為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
一直尋求東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後終於發現機會。他觀察到台灣稻米資源過剩,便盤算著從事日本米果生意。
23歲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冢制,希望與其合作。一開始,64歲的楨計作社長對這個合作很不贊同,怕小伙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
蔡衍明鍥而不捨,兩年後,他終於用誠心打動了楨計作。民國68年,他才藉由自創品牌「旺仔」重新開拓台灣市場;這也是揭開「旺旺集團」王國的初始。
「旺旺仙貝」在推出市場之後,成功地獲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在廣告宣傳上,有效結合了台灣民間信仰的祭拜習慣,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95%,迫使老牌食品大廠統一與義美相繼退出競爭。
民國72年,蔡衍明將「旺仔」商標定名為「旺旺」。並藉由台灣民間信仰結合的行銷手法,旺旺陸續推出的新產品,公司獲利節節攀升。蔡衍明於是計畫將版圖向海外擴張,尤其是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陸。
低價穩住商機
民國78年,旺旺在中國註冊「旺旺」商標,為第一個在大陸註冊商標的台灣廠商。隔年,蔡衍明捨棄競爭日趨激烈的大陸沿海省份,到湖南長沙設廠,成為湖南省第一家外資廠商,開始了旺旺在大陸的米菓生意。
由於旺旺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米菓廠商,豐厚的利潤吸引了大批廠商跟進,造成毛利一路下滑;於是旺旺以擴大經濟規模的策略應戰,一方面極力壓低成本,一方面以低價逼退跟進者,最後不但穩住了戰局,也以高達85%的市場佔有率稱霸大陸。
其實,蔡衍明初次踏上大陸內地市場,開始也是虧得一塌糊塗。他首先透過大型的「鄭州糖酒會」,向大陸消費者推廣甚為罕見的米果產品,一周內接到高達三百多個貨櫃的訂單,工廠趕工生產後,卻沒人依約拿現金來領貨。
眼見幾百萬包的仙貝,即將過期銷毀,蔡衍明咬著牙,硬是將旺旺仙貝分送給上海、廣州、南京、長沙等地的各級學校,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人手一包。沒想到,學生試吃後反應良好,無意間為蔡衍明培養出堅實的顧客基礎,站穩大陸市場的第一步。
書讀得不多,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父親在大稻埕開設的「中央戲院」。
民國46年出生的蔡衍明,生在台灣電影的黃金年代。他是蔡家老么,出生時母親蔡陳招已經40歲,蔡陳招總共生了八個小孩,六女二男,長女是蔡澄江,蔡衍明出生時她剛滿20歲,一手擔負起照顧眾多弟妹的責任。
維持消費新鮮度
蔡母來自萬華望族陳家,家族擁有像是「大洋塑膠」等上市企業。陳招嫁給蔡阿仕之後,主要負責家中事業的總務總管,後來蔡阿仕的事業愈做愈大,蔡陳招的角色也愈來愈吃重,母親對內,而父親主要是對外。等到蔡衍明出生時,父親已把事業重心轉為以電影為主。
蔡阿仕到日本電影公司購得膠卷帶回台灣,先從台北中央戲院首映後,再出租給中南部戲院。後來接連經營製冰廠、電影院、麗都冰宮、麗都游泳池,短短10年,躍升為「休閒娛樂業大亨」。
在中央戲院時代,要代理日本片,就必須觀察觀眾的喜好,這讓蔡衍明慢慢體會到,什麼叫做觀眾的口味,為了抓住顧客,最重要的是「獨特性」,而要開拓更多的觀眾,就要維持題材的「新鮮度」。這在日後,也影響到蔡衍明在旺旺產品的規劃和行銷上,深深受到影響,不斷創新產品、積極投資跨領域產業。
蔡家事業越做越大,也招來他人眼紅嫉妒。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蔡阿仕,遭人密告莫名被關進警總,後來是蔡陳招託人透過關係送錢,蔡阿仕才回到家中團圓。
之後每年蔡家從除夕開始吃湯圓時,蔡阿仕就會憤憤不平地重提往事:「外省人害我在籠子內過年啦!」一直唸到年後的元宵。
蔡衍明解釋,這也是為什麼他父親沒有要他從小就學國語,而且在家裡總是聽到父親講外省人如何欺負台灣人,讓他從小就對外省人有刻板印象。
對外省人有一份莫名的「家恨」,蔡衍明大概想都沒有想過,少年時父親的遭遇,20年後自己卻在外省人的生活圈裡,建立自己的事業版圖。歷經鄭州糖酒會的洗禮,蔡衍明又再一次意外地打響品牌,蔡衍明抓住時機,以大手筆的廣告投入增加宣傳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詞很快人盡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大陸投資置廠生產的當年,就創下2.5億元人民幣收益。
米果蘋果戰爭
蔡衍明心繫媒體夢,來自於看電影的啟發;當他在大陸事業版圖逐步穩固,入主媒體版圖只是遲早的事情。從旺旺曾以旺旺控股公司名義,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因交投反應不好,蔡衍明決定在民國96年把公司私有化,撤回在新加坡的上市,減虧為盈,目標放眼在出事的「力霸集團金融事件」。
事實上,外界把蔡衍明陸續購入力霸集團旗下公司的股份,以增資的方式入股力霸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友聯產物保險」,並更名為「旺旺友聯產物保險」,只視為拓展事業版圖而已。其實,他的眼光放在東森電視上,計畫以30億元取得東森電視40.32%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但最終失敗。
不過在兩年後,有一個契機出現。民國97年,虧損連連的中時報系余家,決定出售旗下媒體: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中國電視公司等體系,當時不以個別出售,而以包裹整體開價尋求買家。蔡衍明早在前一年,就獲悉余家有意出售媒體訊息,沒有拿到東森電視,他轉而向中時報系布局。
11月,蔡衍明成功收購中國時報集團,合併成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並在旺旺中時旗下,成立的「旺中寬頻」,同個時間點,旺中寬頻欲以新臺幣七百多億元收購中嘉集團,成為全亞洲近五年來最大一宗媒體併購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為此案召開數次聽證會及公聽會,亦造成許多專家學者和民意代表的反對。
蔡衍明力抗社會反對聲浪,成功入主媒體,有了平面和電子媒體,蔡衍明進一步併購有線電視系統,等於是從天到地掌握媒體製作、播送全部流程,以及難以量化的無形影響力。
而再度出手併購中嘉系統,可讓蔡衍明除了「三中」外,還能掌握12個有線頻道和11個有線電視系統,換句話說,旺旺中時體系成為台灣最大跨經營企業集團。
蔡衍明的企圖心,不僅僅是跨入媒體版圖,他手上這把劍心,其實一步步指向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現在看起來,這樁併購案最大的受害者,是黎智英,影響最深的,就是壹電視。
蔡衍明說,中嘉案是王令麟找他,「我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系統業者,王令麟簡單的說,就是每月有錢可以收的啦!」蔡衍明後來看到蔡鎮宇也加入,「他是銀行家比較會算」、「他既然敢投資我就敢」,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一個中嘉案有這麼多問題、這麼多「學問」,甚至還影響到黎智英的壹電視,與黎智英結下樑子。
媒體當公益事業
黎智英拿到壹電視播出執照,卻苦無頻道播出,每月燒上億元台幣,任十個黎智英也不夠燒。黎智英非常清楚有電視台,卻沒法賺錢的原因,但他絕無餘力併購系統。除此之外,黎智英的作風和個性,地方系統業者無意與他合作,當然也不能合作。
壹電視無法在系統播出,就沒有廣告收益和影響力,黎智英從MOD觸發免費機上盒構想,大手筆贈送收視戶機上盒,但忽略了國人收視習慣,還得耐心忍受,每一次開機時系統、目錄更新。
更重要的是,他還忽略了機上盒收視戶上網速率不同,不若MOD的配套措施,也難怪有民眾說,「黎智英既然都送機上盒了,為何不乾脆再送上20M?」黎智英機上盒策略,其實可以說是「失敗收場」。
現在看來,蔡衍明有計畫地進軍媒體、擴大媒體版圖,甚至增加傳播影響力,黎智英的壹傳媒是阻力,也是他的助力。阻力在於他每一個收購、併購媒體的動作,壹傳媒旗下的報紙、雜誌均鉅細靡遺地揭露;助力則是,他也成功地利用壹傳媒的傳播力,將自己的理念傳達出來,最後,還成為黎智英拋售壹傳媒案中,最大的股東。
蔡衍明說過,他辦媒體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設法化解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他指出,台灣大約從民國85年開始,刻意封鎖大陸新聞,直到馬英九上台,才開始重新打開大門。尤其陳水扁當道期間,一味想跟大陸對立,惟其如此,他才有機會掌權。「最讓人氣憤的是,為了一己私利,他利用政治語言的操弄,使得兩岸之間、省籍族群之間,摩擦愈來愈尖銳。」
「我是把媒體當公益事業辦,不是要來賺錢!如果做好了,股東們把紅利分一分,屬於我的部分,統統拿去做公益。還有很多人都說我是什麼紅的、藍的,眾說紛紜。其實,對我來說,台灣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家,愛我的家才可以愛我的中國,不需要為我貼標籤。」
也有人質疑,在台灣經濟一片不景氣中,媒體經營愈來愈艱困,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間點投入媒體事業呢?蔡衍明的理論是,「越是不賺錢的時間點,投入的機會反而越好」。
驚奇的人生
蔡衍明很清楚媒體行業的宿命,如今在台灣,經營電視還有利可圖,經營報紙想賺錢,恐怕賠本機率偏高。
縱使如此,蔡衍明仍執意再增創一份報紙——《中國旺報》,計劃中,這份報紙將有兩個版面區塊,一個部分稱之為 「台灣旺」,一個部分叫「中國旺」。 「台灣旺」的訴求主題,是要讓台灣人過好日子,真正做到台灣優先。「中國旺」計劃全面報導大陸新聞,也邀請大陸朋友來投稿,專門著重描寫溝通兩岸感情的主題。
對蔡衍明來說,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對於讀書,他毫無熱情,他反而覺得「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
憑著一股熱情、無畏之心,在「三中」之後,蔡衍明展開他一連串驚奇的人生,也讓臺灣人認識到土味如此濃厚的企業家,在最好與最壞的時機下,累積2,300億元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