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長照政策應納入公寓大廈總幹事與保全人員

投書/長照政策應納入公寓大廈總幹事與保全人員

文/張家榕
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接受媒體訪問指出,自113年10月統計,高齡人口(WHO定義65歲以上人口)已多達44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9.03%。而因應以上所產生的相關議題,「擴充量能」、「提升品質」、「引進科技」為政府未來的長照規劃(長照3.0的3大重點);在「擴充量能」部分,主管機關似可「跨部協調」將各公寓大廈納入為據點服務的基礎,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

投書/長照政策應納入公寓大廈總幹事與保全人員
最瞭解該公寓大廈所有人資與動態的,莫過於這些「現場服務人員」。圖:張家榕提供

在普遍的公寓大廈管理事務運作,以簽訂「管理維護契約」的總幹事,「駐衛保全契約」的保全人員為主要「現場服務人員」,從執行管理事務而言,公寓大廈「現場服務人員」透過維護修繕、住戶資料校正更新、門禁管制等手段遂行,每日走進走出、跑上跑下,一邊應付管委會、一邊處理住戶群組的反映事項,可見最瞭解該公寓大廈所有人資與動態的,莫過於這些「現場服務人員」。

以國人居住模式觀之,極大多數區域以公寓大廈群居為主,且在土地開發、都市更新等商業模式驅使下,「垂直式」的建築物越蓋越高,很多家庭在沒有「三代同堂」共居的情況下,或是年輕世代忙於工作或事(學)業,往往卻疏忽對老人家的照顧與身心狀態掌握,而在多數「不相往來」的公寓大廈生態裡,睦鄰關係也是冷淡、互不來往、或是相互猜忌的「漠視」形態,甚至絕大多數的公寓大廈住戶,長期居住過程中,亦不知橫、縱住戶是哪位?更別談「遠親救不了近火」的論點,但是在平日領取包裹郵件、繳交管理費用、登記人(車)籍資料、詢問疑難雜症時等日常,卻能熟識公寓大廈服務的總幹事或保全人員,在面對各項疑問時需要協助時,這群「現場服務人員」反而是他們最熟悉且最依賴的「第一救援」。

政策上,若運用「現場服務人員」投入長照政策,例如保全人員巡邏時,能按電鈴與高齡獨居住戶講講話瞭解日常起居,分送郵件包裹時能以外觀獲知來源屬性,停車場管理時能瞭解車輛使用;而總幹事在管理費收繳事務過程,能熟悉住戶的繳費習慣,利用視訊對講機聯繫需要關懷住戶,掌握訪客身分與目的,或利用特殊節日、或週期、或定期結合周邊公寓大廈或自行辦理高齡住戶的活動,例如旅遊、團康、教學、文藝等等,這些屬於管理事務的一個過程,但卻勾勒出「長照政策」的模型,雖非長照機關的專業事務,但卻成為「長照尖兵」、「長照基礎」;而衛生福利部在110年函知所屬「運用公寓大廈公共空間辦理日間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但依實務與現況視之,過程似乎尚未達到普及與適用,且申請繁冗、限制條件過多、推廣度有限,不及公寓大廈總幹事或保全人員來得直接與迅速,亦能給高齡住戶「居住的自由與尊重」。

在很多報導中,無論是「韌性台灣」、「健康台灣」、「全民國防」的理念,都認為各公寓大廈是社會縮影,是社會組織與安靜的「點」,如果將「長照政策」部分預算,投入公寓大廈「現場服務人員」,並輔以妥適的教育訓練證照,自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率、最省資源的做法,過程亦能達到點、線、面的成效,也是讓居住在公寓大廈的高齡住戶,最有自由、最有內容、最有尊嚴的措施;亦是讓年輕世代最安心、最認同、最支持的模式。「長照3.0」的基礎架構,乃在持續增加「服務據點」和內容,給予家庭照顧者和長照機構更多支持,提升對長輩的照顧與尊嚴;因此,綜觀這些上百戶、上千戶不斷在增加的各公寓大廈不就是最好的服務據點嗎?無須大量的預算與人力,結合「現場服務人員」與保全、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服務內容,將不再是呼口號而是最有效率的前端做法;本文認為,主管機關應統籌各部會、業者全面檢討服務方式與內容,讓長照理念著實在各公寓大廈深耕,真正成為「健康台灣」的起點。

作者:張家榕/台灣物業優化精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投書/長照政策應納入公寓大廈總幹事與保全人員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