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京都居民而言,盆休這一周的重頭戲應該就是八月十六日晚上八點舉行的「五山送火」了。五山送火與葵祭、祇園祭、時代祭並稱京都四大傳統祭典,是生者對亡者表達追思與敬意的儀式,在盂蘭盆節的最後一天,京都盆地四周的山上,會點燃字形或圖形的大型篝火,透過篝火的施燃,將來到人間探望子孫的祖先之靈送回另一個世界。祭禮之夜先由大文字山上「大」字的熊熊火焰開始,之後松崎西山的「妙」字、東山的「法」字同時燃起,接著每隔五分鐘依序點燃西賀茂船山的「船形」圖案、大北山上的「左大文字」、最後是曼荼羅山的「鳥居形」圖案。當夜空中的山火全都燃起時,盂蘭盆節便在子孫們對祖先的虔敬與思念中畫下句點。
我對大文字山最初的印象並非來自五山送火,而是遲至在京都有了自己的家之後,某次無意間在家附近的疏水道旁抬頭一望,發現遠方山巒上翠綠樹叢草坡間,有一個很明顯的「大」字書於其上,頓感狐疑又覺新奇,後來查找資料才知道那座山就是大文字山,而山上的「大」字其實是由送火時需要點燃的「火床」鋪寫而成的。知道茶山家離大文字山如此接近,我心中大喜,決定找個機會登上山頂,俯瞰整個京都市。
2023年初,我第一次登大文字山。當時京都下起一場十年來罕見的大雪,這座冬季不太積雪的古都,在第一片雪花飄落的時候,連當地居民都略感興奮,我推窗外望時鄰居對我點頭微笑:下雪了呢!當下我便決定明天早起出門上大文字山,希望可從山頂上俯瞰整個京都市披上一層銀白。
清晨六點半出門,天還微暗,沿白川疏水道前行,經過一夜落雪,道路已鋪上厚軟的雪層,景色已不是平日散步的樣貌。直行哲學之道接琵琶湖疏水,繞過銀閣寺後小徑,便可看見大文字山的登山入口。我們緩步前行,鬆軟的雪堆上印出清晰的腳印。沿途除少見擦身而過,友善問候「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的登山客外,全然靜謐。細雪仍在周身飄散,陽光微顯後,腳下道路由雪轉冰成水,逐漸濕滑難行。八點半,離山頂還有30分鐘左右路程,但我們決定折返,以免為了援救一個來自台灣自不量力勉強前行而跌跤的婦人,浪費了京都公家資源,未竟之功期待下次繼續。
時隔半年,蟬噪蟲鳴響徹整個京都夏季的天空,陽光閃爍金燦,天氣如此清朗,去爬山吧!去爬那座冬季時只差最後一段路就能登頂的大文字山吧!依舊是六點半關上家門,沿白川疏水道前行,至哲學之道後接琵琶湖疏水,繞過銀閣寺後方,進入登山口,順勢上坡,多階梯及碎石路徑,我們緩緩抵達山頂三角點,時間八點十五分,路程比想像中短,我終於來到山頂!坐在「五山送火」的「大」字火床旁休息,近距離親眼看著火床排寫出大字的橫筆與撇捺,實在難掩興奮。陣陣清風拂耳,疲憊一掃而空。
我極目四望,整個京都市收束在眼底,幢幢屋舍,皆可指數。「那是京都塔耶!」自山頂望去,左前方的京都塔彷彿一柱小蠟燭。「那是京都大學的操場吧?」真厲害,我們走了那麼遠的路。若眼力再好一些,定睛仔細看,還可以望見西賀茂船山上的「船形」圖案。完成俯瞰京都的心願,我更期待幾天後仰望大文字山的送火儀式了。
八月十六日,盂蘭盆節最後一天,五山送火祭典準時在夜晚八點展開。我們並未至任何旅遊資訊上介紹的的最佳賞景地點,只隨意信步走出家門,在不遠處的白川疏水道邊,站定在前幾天便已觀察好的位置等待。茶山家位於尋常住宅區裡,平時晚間七點後,便靜謐如深夜十二點,我們鮮少有機會與鄰居照面。
但今日夜裡,附近居民同時走出家門,巷弄裡漫步的人群是我見過最多的一次。大家扶老攜幼,閒話家常,兩個奶奶寒暄笑語,幾個家族互相問候,孩子坐在父親肩上,嬰兒在母親懷裡啼哭……,極為熱鬧的在地氣息,有別於平常沉穩內斂的氛圍。
時間一到,在眾人的引領期盼中遠方大文字山冒起星火,由微光閃現漸至火炬大亮,我與身邊的街坊鄰居一同屏氣後驚嘆,一個鮮明的「大」字在眼前展開,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鮮亮。我們站著仰望前景,黑夜中的火焰宛若連結生死的信息,我們願意相信此刻逝去的親人能感知到彼此的心意。
不久後「妙、法」會被被點亮,接著是「船形」,然後依序五山一座座亮起,今晚送走祖先後,日本的盂蘭盆節連假就結束了。
川端康成的《古都》裡有一段文字寫著五山送火:「八月十六日的大文字是盂蘭盆節的送神火,按傳統習慣,夜間向空中投放火把,讓遊蕩的魂靈回歸冥府,現今則是在山間燃起篝火。……這五座山上的送神火接連不斷地點燃起來的四十分鐘內,市內所有霓虹燈和廣告燈都要熄滅。從神火山上的顏色,還有夜空的顏色,千重子感受到了初秋的顏色。」
初秋,原來五山送火結束的不只是盂蘭盆節,也不只是我們與祖先一年一回的相聚宣告終了,進入尾聲的還有驕陽熾熱蟲嘶蟬噪的綠夏。京都居民就在仰望與俯瞰大文字山時,靜看一年四季悄然流轉。
作者
郭淳華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俯瞰與仰望——記京都「大文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