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從成見裡解放:《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

副刊/從成見裡解放:《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
副刊/從成見裡解放:《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
《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書封。圖:翻攝自樂天Kobo電子書

上一次讀這本書,正值新冠疫情期間,近日因凱米颱風影響航班的行李推遲領取的事件,旅客嚴重失態的新聞,忽然又想起了這本書。

疫情嚴峻那段日子,全境封鎖,人心惶惶。重拾了娥蘇拉・勒瑰恩的《轉機Changing Planes》,運用勒瑰恩為我們揭露的「希妲・杜立普轉換法」,前往超越班機所能載得動的身體、能夠抵達的遠方——以心靈雕刻的十五篇跨次元的旅行記。

回想這一閱讀經驗,仍有極為滿足的、不可替代的奢侈感。如果各位還記得,疫情時代甚至有「偽出國」體驗,把以往視為苦差的機場等候,擠出儀式感殘留的幸福。但如果你手中握有《轉機》,便不必大費周章拖行李箱走過免稅商店或等候通關,所謂心遠地自偏——心念一動,便至南冥。

遊記,多少與英雄旅程或碰撞異文明的經驗有關。不同於勒瑰恩的另一偉大作品《地海戰記》應用神話模型,「plane」是航班也是次元,藉次元的差異,彰顯遭逢奇異世界的特異或突兀感。勒瑰恩筆下的世界,語言,及其所描述的體制,顯現了習俗與文化差別,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習於某種生活的同時,舉止也再度形塑那種生活的模樣。

然而,經由閱讀所跨入的每一個次元都是不同的主題,可說是投射想像的練習,或是間接映射我們既存的社會某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日常體驗專斷無聊,一如等候轉機的冗長時光,我們困於圍欄。勒瑰恩以次元概念揭開了「顯著差別」的存在,以荒謬感拉開習慣,彷彿以「刺痛」喚醒我們內在應該可以辨認的什麼東西:我們其實知道,只是受限在日常的習慣與無聊而鈍化了。

儘管我們的外觀看起來像是在等候,但據著不斷作動的心靈能保有新穎念頭,對決蠻荒而無所謂的單調複製,對應書中之書《次元百科全書》的四十四巨冊,彰顯了心靈能決定此處可以是「什麼都可能發生」的門檻,若開放你的心,一切都可以、都可能。

對我而言衝擊最強烈的篇章,倒不是那些為了探討現實問題而逼迫到極限的想像,例如遺傳學的大雜燴粥——依斯拉克,〈依斯拉克的粥〉藉由瘋狂基因改造而具象化的權力者野心、掠食動物與階級對應,主題雖硬派卻非常幽默。我最喜愛的是亨尼貝人的輪迴與時間,〈與亨尼貝人家居共處〉:「自從造訪過那裡,我似乎便無法對任何事物抱持非常強烈的意見。這是既非在這裡,也非在那裡的。」

若是我們願意花時間學習類似亨尼貝人「家居共處」品味時光的方法,聆聽難以學習、難以轉譯的語言來嘗試理解,此彼之間的紛紛擾擾,簡直是靠近了莊子〈齊物論〉的「道樞」,旅程之間所遇的周折,閱讀引致的「換位思考」,確實是「莫若以明」:嘗試理解對方處境,而能做出更好的回應。

娥蘇拉・勒瑰恩曾翻譯過老子《道德經》,作品也受道家影響,在《轉機》這樣的作品裡,確實能見到相似的概念。世界總是有危機接踵而至,疫情,颱風,地震,各式各樣,但轉機也同時存在,起點在於體諒、在於善待。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從成見裡解放:《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