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退化害她走路卡卡 恩主公醫靠這招改善

髖關節退化害她走路卡卡 恩主公醫靠這招改善
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經診斷有髖關節退化問題,導致髖關節鼠蹊部位有疼痛不適症狀,走路更因此變得一拐一拐很不方便,做過一些醫療復健,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轉介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接受傳統的傷科的針灸治療,疼痛感開始有了一些改善,但過沒多久,反反覆覆的痠痛仍舊困擾著她,在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採用了「脊骨矯治療法」後,針對患部施以旋轉、牽扯的手法,持續約15至20分鐘治療,約進行了3次的治療後有了明顯的進步,她疼痛的頻率減少,走路的步態也變得比較穩定。

髖關節退化害她走路卡卡 恩主公醫靠這招改善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採用了「脊骨矯治療法」幫助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擺脫長期困擾她的疼痛。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恩主公醫院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數據顯示,全約有5.28億的人有骨關節炎的問題,最常見於膝關節,其次髖關節與手關節,主要影響年齡超過55歲的人群,其中60%為女性。風險因素包含關節損傷、過度使用、年齡增長和過重。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7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數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疾病成因主要為關節軟骨過度使用,滑液分泌異常,導致關節活動受到影響,而產生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嚴重的話更會造成骨刺和關節變形,進而影響活動能力。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表示,「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的治療方式,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到身體結構該有的位置,幫助患者回歸身體系統平衡。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而運用中醫傷科手法能以最直接、較快速地減緩與無藥物副作用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產生的疼痛。黃敬仁指出,過去傳統的傷科治療方式, 推拿、按蹻、關節調整的方式,可以讓身體肌肉與骨骼錯位、不舒服位置的痠痛暫時性得到緩解,但因為人的姿勢有慣性的問題,疼痛復發的頻率較高,需要更進一步改善病症,就需要藉由針灸或是「脊骨矯治療法」。

「脊骨矯治療法」上半身的脊骨矯治療針對五十肩、媽媽手這類肌肉痠痛的問題,效果特別顯著。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黃敬仁表示,「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的治療方式,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到身體結構該有的位置,幫助患者回歸身體系統平衡,適合有關節受傷、肌肉痠痛、腰椎勞損、脊椎小面關節錯位和髖關活動障礙的患者。上半身和下半身各別適應不同的症狀,上半身的脊骨矯治療針對五十肩、媽媽手這類肌肉痠痛的問題,效果特別顯著,因為治療過程能同步進行骨頭、肌肉和筋膜的調整,而下半身的療法主要針對髖關節肌肉的病症,扭到、拉到或是閃腰的部分,藉由下肢調整的方式,讓肌肉的位置還原。相較於傳統傷科治療動作約1至2分鐘,瞬間將錯位的骨骼回到正常的位置,「脊骨矯治療法」手法相對較輕柔、較複雜,每次治療過程需要約20分鐘。

「脊骨矯治療法」下半身的療法主要針對髖關節肌肉的病症,扭到、拉到或是閃腰的部分。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黃敬仁提醒,「脊骨矯治療法」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治療前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並有豐富操作經驗的醫師來執行。根據台灣復健醫學會資料顯示,有椎底動脈血循不良、動脈瘤、骨骼腫瘤、骨骼感染、不穩定性脊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嚴重神經損傷患者,不適合做「脊骨矯治療法」,有可能產生其他併發症。黃敬仁說明,若患者已經施行脊椎骨釘固定手術,因脊椎或骨關節已被固定,施以本療法療效有限,並提醒接受治療的患者平時坐姿、站姿,走路姿勢都需要調整,避免肌肉骨骼因為習慣的姿勢或動作,再次恢復的調整前的狀態。另外劇烈運動也需要暫停3周以上,以免治療效果打折。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髖關節退化害她走路卡卡 恩主公醫靠這招改善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