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張善政昨(17)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水務局「放流水再利用於農業供灌推廣計畫」專題報告。張善政表示,石門水庫水情吃緊,目前蓄水率僅剩24.25%,市府已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並啟動抗旱措施,包含與北水署協調板新地區用水改由水情較佳的翡翠水庫支援,減輕石門水庫供水壓力;完成整備桃園市境內226口水井、8處水資源中心、767個水塔及40部消防水車,確保民生用水。張善政呼籲市民朋友一起節約用水,減少洗車、大樓外牆清洗等不必要的用水需求,共同度過缺水危機。
張善政指出,目前石門水庫水位較幾年前的百年大旱還低,主要原因是百年大旱當年配合節水實施休耕停灌,而今(113)年農業灌溉、整田等用水尖峰期則照常供水,不過現在已是農業大量用水的尾聲,因此現階段農作物生長不會因缺水而受到影響;至於下一波農業用水尖峰,為稻作抽穗期,時序接近5月底,期盼屆時梅雨季來臨可緩解水情,若水情仍持續不佳,農業方面需做最壞打算。
張善政談到,日趨嚴重的氣候異常現象,造成缺水挑戰日益頻繁,市府積極推動各項水資源循環再利用計畫,再生水方面,中壢再生水廠已獲行政院核定新增,去年也順利核定「桃園文青水園水資源中心再生水計畫」,「桃園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再生水廠」預計今年6月開始供水給中油公司,未來污水經處理後可做為工業區產業用水,減少工業對自來水的需求。張善政也指示水務局持續開發任何可能的水源,擴大水資源運用效率,穩定民生用水、農業用水及產業用水。
針對桃園首創的「放流水再利用於農業供灌推廣計畫」,水務局表示,目前台灣水資源運用約10.8%為工業用水、19.7%為生活用水、69.5%為農業用水,其中農業用水又以灌溉佔92%最多。為提升水資源調配彈性以及降低缺水對農業的影響,市府運用公共民生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作為農業灌溉用水,兼具減少使用氮肥的減碳效益,獲內政部「111年度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特別獎肯定。
水務局說明,該計畫去年在楊梅地區建立示範場域,以楊梅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供灌附近3.4公頃農地,去年水稻第一期作及第二期作成功種植出「碳吉米」,經第三方檢測單位檢驗稻米成分均符合食安相關規範,且稻米產量及品質均高於使用原有灌溉水源的水稻田,種植過程因減少氮肥用量,更友善環境,未來可進一步發展碳權市場,取得額外收入,提升農作經濟價值。
水務局表示,今年持續進行放流水灌溉推廣,並擴大供灌下游28公頃農地,讓有意願合作的農民使用量足且質優的放流水灌溉。水務局會持續針對灌溉使用情形、農地耕作成果、相關重要檢測參數等進行評估,期盼讓放流水不再放流,成為更有價值的資源,提升台灣水資源運用韌性。
本篇文章來自於《 桃園電子報 》。原文:水資源再利用 桃園首創放流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