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梅克爾極其注重自己的隱私,於此,凱蒂・馬頓卻能貼身觀察四年為期撰寫傳記,信任可見一斑。我喜歡全書以「人」的角度出發而非「總理」——儘管世人以此識之。梅克爾的生平似一部傳奇,父親為了傳教前往東德,從小在鐵幕之下被迫安靜地成長,投入科學以躲避高壓監控,卻在三十五歲那年親眼目睹圍牆倒塌的歷史現場,穿越「界線」,開展全新的可能。
然而圍牆倒塌並沒有讓一切水到渠成,困難重重的考驗才要開始,馬頓的註解極其精準「三重局外人——東德人、科學家、女性」。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和訕笑只是考驗的第一步,梅克爾總是保持緘默,發揮科學的精神細心考察和實證,等待機會來臨,將對手一擊倒地,不僅是對他黨的政敵,在必要時刻,梅克爾也和曾為其政治導師,卻接受非法政治獻金的基民黨主席柯爾劃清界線:發表聲明〈柯爾所作所為傷害了基民黨〉,從此扭轉了德國政局的分野,正式在基民黨當家。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背叛師門」的舉措,梅克爾卻堅定立場,展現自己忠誠的對象並非個人,而是黨的未來和民主制度。梅克爾示範了一種「局外人」的可能——不大聲捍衛自己的權益,卻以實力和權力重新掌握話語權。
梅克爾進入總理府之後,對內不僅要費心協商各黨組成聯合內閣,對外要在歐盟各國間折衝樽俎,取得彼此最大利益。在梅克爾的帶領之下,德國擺脫二戰的陰影,一躍而成歐盟最強而有力的經濟後盾,於此與美、俄、中、英等國展開長期的周旋與談判。十六年的總理生涯,需要過人的智慧及非人的耐力,而梅克爾證明了此種政治的可能性,沒有巧言令色,只有堅守的核心價值:「虔誠的私人信仰;對責任和服務的堅定信念;認為德國永遠虧欠猶太人;以科學家的精神制定精確;基於正確的決策;以及打從內心對禁錮人民的獨裁者感到厭惡(頁130)。」
信念縱然高尚,要堅守卻必然要付出代價。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展現人道主義,凸出德國在歐洲的引領性,甚至扭轉世人對二戰德國的印象;卻也讓國內的反動力量站穩腳步,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蒸蒸日上,「人」的尊嚴與價值再度受到挑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Covid-19肆虐迄今,直至梅克爾總理任期結束,我們依舊努力與之搏鬥。
歷史的進程總是混雜交錯,全書終章引用英國小說家艾略特語(瑪麗安艾凡斯使用的男性筆名,與安格拉・梅克爾、凱蒂・馬頓均在男性掌握話語權的時代佔有一席之地,跨時空互文):「推動世界前進的重點是,不必等待完人。」動盪的時局之下,我們需要耗費更大的能量看清前路,領導者的決策牽一髮而動全身,是非功過難以在當代定論,然而藉由梅克爾的作為,我們可以看見一種女性的示範:面對挑釁、背棄、鄙視或劃分,我們可以蟄伏、可以沉默,卻洞若觀火,而後把握時機,做出對的選擇。
作者/季竺怡
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 》。原文:副刊/堅毅的力量——看《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