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東野圭吾《新參者》——善良的意圖與行動才能真正解放一個個苦澀的心靈

副刊/東野圭吾《新參者》——善良的意圖與行動才能真正解放一個個苦澀的心靈
副刊/東野圭吾《新參者》——善良的意圖與行動才能真正解放一個個苦澀的心靈

《新參者》書封。圖:傅淑萍提供

說到東野圭吾,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歡小說《解憂雜貨店》。生活裡遇到的煩惱,因難以解釋的巧合與限定時間的魔法,看似超乎常理才得以彌補遺憾、改變命運,然而故事樞紐「信件交流」不過是凸顯了人際之間相處的需求,像是傾吐的需求、得到回音的渴望。劇情的開展也暗示了對話要成立,要能理解彼此,不能缺少了聆聽與適切的表達。這樣看來,東野圭吾筆下故事實未超乎常情,甚至更為專注滿足人際交往的情感條件,表現了作家對人的好奇心。

這份好奇心,也是我讀東野圭吾的小說特別喜歡的部分。此外,儘管生命裡必然有些遺憾無法彌補,宿命終有其哀傷的感染力,作家卻總是不放棄在有限的條件下展現微光與力量的可能,讓作品不僅滿足讀者的閱讀樂趣,也帶來溫暖。《新參者》就是一部這樣的小說。

推理小說《新參者》屬於「加賀恭一郎」系列,刑警加賀被譽為擁有「獵犬的目光」,讚美他具有犀利的頭腦、敏銳的觀察力,能洞察事理。此小說以日本橋人形町為背景,兇案發生在小傳馬町,但主要舞台應可說是在人形町站前的街道甘酒橫丁附近。甘酒橫丁是商店街,多見歷史悠久的老店家,保留了江戶時代的風情。《新參者》的九個章節,幾乎每一個章節名稱都與一間店、一位人物有關(只有第四章是「鐘表店的狗」);「新參者」指的是新來的人,既是指受害者三井峰子,也是指最近才被調到本地警署的加賀刑警。從書名,到章節標題的設計,都能強烈感受到對人的存在的重視。

推理小說的起點是「死亡」,環繞死亡的兇手、動機、兇器、犯案方式與場景,常讓人以為死亡本身就是推進故事的動力來源,解開死亡謎團就是意義的全部。《新參者》的敘事方式提供了閱讀推理小說的另一種角度,當讀者跟隨著加賀的腳步,穿梭於巷弄之間,聆聽刑警與每一位關係人的談話,漸漸拼湊了峰子小姐的面貌、活著的時光,會看見她的願望與難題,為她被剝奪了機會而唏噓不已,卻也會因為她的真誠與掙扎而有了共鳴。

死亡是時間的裂縫,也是案件關係人心上的創傷,在加賀眼中,不僅是被剝奪了新生的願望與解決難關的機會的峰子小姐是受害者,因事件而心靈受傷的人也都是被害者。

死亡已經無法修補,但還活著的人的心可以得到治療或解脫。加賀穿梭在章節與店家之間,關注其他刑警或許不很在意的枝微末節、不見得與案情直接相關的問題,均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找到答案。加賀所收集相關的訊息,自然最終能導向破解案件,然而他運用四兩撥千斤的談話,不著痕跡的讓各個案件關係人可以得到理解自身處境的拼圖,因而有機會能修補與重要的人們之間的關係,或許才是他縝密的邏輯推理間最迷人的心思,這一點,是東野圭吾寫作的魅力,也成功引發了我的好奇,閱讀該系列其他的作品以期了解是什麼造就了加賀恭一郎。

偵探(不論是私家偵探、退休或現役的刑警,還是因為喝了藥水而身體縮小的高中生)與城市有密切關係,這樣的組合,在推理小說的設定裡並不少見,但《新參者》確實值得一讀。一方面,步入都營地鐵淺草線人形町站前的甘酒橫丁,煎餅屋、陶器舖與鐘表店,人形燒、煎蛋捲與洋菓子,重視風土與細節的內容,都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對角色感情恰到好處的鋪墊,偵探對談話訊息抽絲剝繭以期完整理解的溫柔,使諸多的角色的線索終得以緊緊搓捻,成就了繫住故事的繩索,也會繫住讀者的心。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