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為蜂鍾情之必要

副刊/《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為蜂鍾情之必要
副刊/《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為蜂鍾情之必要

《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書封。圖:傅淑萍提供

每三口食物,就有一口是蜂所提供,《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的作者索爾.漢森以身體力行來證明。他拆解了麥當勞大麥克,卸除所有由蜂協助才能得到的原料,亦即酸黃瓜、洋蔥與所有的生菜,也必須拿走醬料,用做顏料的辣椒、用予乳化的大豆油或芥子油都靠蜂傳粉,當然還必須放棄起司片——苜蓿是酪農業的最佳飼料——所構成的濃郁滋味。此舉具象了無蜂的世界確實相當乏味:大麥克變成了兩塊牛肉肉餅與沒有芝麻的麵包。

這本書談的不僅是讓人喜愛的極為社會化分工的蜜蜂,也追索、紀錄獨居性蜂類,可以說蜂的多樣性直接參與打造世界的樣貌。作者以流暢的文筆將關於蜂的科普知識以及細膩的觀察融織成文,好比寫彩帶蜂的身體可以如何活色生香,從主要組成外骨骼的成分幾丁質的晶格結構寫起,光影如何漸進由紫到藍,到近蒂芙尼藍、綠松石色,晃動渲染,顏色流動難有分界,「就算將之放大檢視,那些條紋也都朦朧地發光,表面無所定形,像是這隻蜂是由光本身捏成的。」觀察者對蜂的一片鍾情也流轉在讀者的眼底了。

《蜂》文字熱情又美麗,述及的議題實很嚴肅。蜂對於大自然與人類農業不可或缺,馴養的蜜蜂卻大約在二〇〇六年遇上了「蜂之末日」:「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上百萬蜜蜂消失無蹤,蜂巢內只剩下蜂后、卵,一些未成年的工蜂,以及一些花粉。養蜂人雖慢慢從困境恢復,研究者也努力從寄生蟲、營養不良、殺蟲劑與病原體幾個方向來研究,但問題尚未被解決。

無法把蜂的衰退連結到單一因素,或是單一的化學物質,但若從殺蟲劑的影響來看,真能凸顯蜂絕對是理解自然環境多麼脆弱的第一線。一方面,化學物質在實驗室測試時條件相對單純,然而農業高度發展,各個時代的所用藥品還能在某些蜂的群體驗出,殘留還不僅僅一種,更有甚者,諸多化學物質交互影響,可能加成其污染力道。另一方面,蜂是傳粉的重要途徑,植物為求生存,雖不見得大方提供純然甜美的養分,也有許多演化的花招,與蜂像雙人舞般在其形制演化上做出最有利或最有效率的設計變化,然而植物面對傳粉者可謂相當坦然,提供的花蜜花粉幾乎不含有防禦性的毒素,也就是說,蜂沒有能力排解飲食之中的化學物質,不像害蟲有天生的代謝機制,蜂也因而暴露在危險之前。這是我們必須關心的重要事實,因為蜂與人關係千絲萬縷。

營養豐富的蜂蜜最具有代表性。書裡提到一個有趣的說法,大腦是絕對的葡萄糖消耗者,連史前人類的牙菌斑都能證明人類對蜂蜜的渴望,蜂蜜作為一種大自然裡最飽含能量的營養來源、又具有容易消化的組成形式,或許在人類演化亟需卡路里的關鍵時刻,也一起形塑了我們頸上這顆有潛力的大頭。

以功利的眼光來說,人類的存續與蜂的健康是輔車相依,人類為生產糧食費盡了心力,而蜂的傳粉功能左右了泰半的糧食生產;就大千世界的生生化化而言,認識蜂的處境,也能認識我們自己的處境。《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以辛勤的蜂為指標,導引我們留神,必須追問怎麼樣的生活方式符合永續精神,世界才能繼續色彩繽紛地綻放。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

本篇文章轉載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為蜂鍾情之必要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