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核大國罕達共識 憂爆發核戰爭

文:彭濤 博士|圖:編輯部

界五個《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被普遍地稱為《核不擴散條約》或NPT)[1]核大國於1月4日發表了「全球核安全聯合聲明」,強調核戰爭不會使任何國家受益,各國「將防止核大國之間的戰爭和降低戰略風險視為其主要責任」。在美歐與中俄關係緊張加劇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能達成這樣一致的共識,實屬罕見。該聲明是在俄國與北約因烏克蘭危機而迫近戰爭邊緣、臺海軍事衝突機率升高等地緣熱點頻出背景下發表的,其意義非同小可。它不僅對避免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以及防止使用核武器有著推進作用,同時也有助於防止核擴散和緩解東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但該聲明的發佈並不表明,核大國和擁核國家會因此而減緩或停止其核軍備競賽和推進其核武庫的現代化,相反可能會有更大的投入和更快、更精緻的核發展。

由中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和法國的領導人撰寫的這份聲明的內容包括:認識到核戰爭將「沒有贏家」,永遠不應該發動;對進一步核裁軍的承諾,強調了遵守不擴散、裁軍和控制核武器領域雙邊和多邊協定的重要性;重申打算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也包括條約規定的終止核軍備競賽;各國「核武器不針對彼此或任何其他國家」;各國參與的國際合作將有利於裁軍,以建立無核武器、安全的世界秩序;應通過雙邊和多邊外交途徑,避免軍事對抗,加強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防止軍備競賽;控制遵守條約的國家措施也將得到加強;這些承諾將有助於緩解國際緊張局勢並遏制軍備競賽。

引發核戰的風險

這個有關防止爆發核戰爭的聲明之所以及時並有其必要性,是因為在世界軍事衝突熱點地區,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甚至不惜使用核武器的戰略風險前所未有的增高。去年10月,針對莫斯科對歐洲的軍事威脅,德國國防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曾威脅俄羅斯,北約將首先進行核打擊。她說:「(北約)必須向俄羅斯明確表示,最終(這也是威懾原則)我們準備使用這種手段(原子武器),以便它事先起到威懾作用,使無人敢有攻擊波羅的海國家上空或黑海北約夥伴國的想法。這就是北約的核心想法。」卡倫鮑爾的說法引起俄國的強烈回應,並在德國政界受到批評。但德國政府發言人史蒂芬·塞伯特(Steffen Seibert)為她辯護說,只要某些國家將核武器理解為軍事衝突的一種手段,「就需要在北約框架內維持核威懾」。由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組成的前政府聯盟協議也指出:「只要核武器在北約戰略概念中發揮威懾作用,德國就有興趣參與戰略討論和規劃過程」。

「核參與」概念是北約安全架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旨在保護無核國家,例如在法律上被禁止擁有自己的核武器的德國,免受核威懾手段的攻擊。大西洋聯盟的這種威懾概念規定,包括德國在內的盟國在發生戰爭時可以使用美國的核武器。與此同時,參與國在北約機構製定核計劃組織的核威懾政策方面擁有發言權。據稱,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比赫爾(Büchel) 空軍基地,北約儲存了大約20顆原子彈。在緊急情況下,這些原子彈將由駐紮在那裡的德國聯邦國防軍戰鬥機投下。六十年來,美國的原子彈一直儲存在德國以及土耳其、比利時、荷蘭和意大利。在冷戰期間,作為「核參與」的一部分,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比歇爾空軍基地有數千枚核彈頭,而今天則有20枚核彈頭。

中國社交媒體也因日本政客發表保護臺灣的言論威脅東京,北京會先使用原子彈,引起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此前,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曾發表聲明誓言,如果中國入侵臺灣,日本將堅定保衛臺灣。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去年12月1日也說,「臺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警告稱,這些言論「極其錯誤和不負責任」。他明確表示,如果東京試圖「打斷中國的統一」,日本「將輸得很慘,後果不堪設想」。這預示,如果北京武統臺灣,極有可能將日本和美國牽涉進來,從而引發一場大國之間的戰爭。

中國網絡社交媒體西瓜曾發佈一段視頻稱,「如果日本干涉臺灣統一的軍事事務,必須適用對日本核打擊的例外論」,即將首先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中共陝西省寶雞市的共產黨委員會網站也轉發了該視頻。這個視頻在被刪除之前的短短幾天內,就有219萬的觀看記錄。儘管這個聲稱首先使用核武的表述並不是中共高層真正的戰略考量,但政府官方網站轉發該視頻卻讓人質疑,北京似乎是在以此間接地傳達對日本的威脅。

核軍備競賽新貌

現在,所有核國家都在加緊其核武庫的現代化,核軍備競賽以新的面貌繼續下去。五大核武大國發表的這個聲明,並不會改變核武發展的趨勢,更不可能讓核國家放棄核武。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報告指出,雖然全球核武器數量出現下跌,但是越來越小的和人工智能控制的武器則讓科學家們感到擔憂。該研究所透露,儘管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下降至13,080枚(一年前為13,400枚),但準備使用的彈頭數量卻再次增加。

核武器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不僅表現在彈頭方面,也體現在彈頭的運載方式上。新的運載系統,如俄羅斯洲際重型導彈薩爾馬特,可以一次部署 10 到 15 個核彈頭,是核武庫現代化的核心支柱之一。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核國家也在致力於進一步開發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到達目的地且很難被攔截的高超音速導彈。

現在,大國之間爆發戰爭並最終使用核武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因此核大國達成避免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和進一步限制核武擴散等共識尤為重要,但這只是對遏制核戰爭有積極作用,而對阻止核軍備競賽則不會有明顯的影效力。在目前歐洲和亞太戰爭熱點居高不下背景下,世界核大國為防止核戰爭爆發的努力值得肯定,但這仍然只是一種信號而已,要真正阻止大國之間發生戰爭,還需要各國和國家社會做出實際的行動與措施。

[1] 《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被普遍地稱為《核不擴散條約》或NPT,也被稱作《防止核擴散條約》,於1968年7月1日由美國、蘇聯、英國和其他59個國家分別在華盛頓、莫斯科、倫敦開放簽字締結的一項國際條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