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信仰文化的觀光價值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文:楊正寬 中臺灣教授協會交通觀光組召集人|圖:楊正寬博士提供

灣目前像烏俄戰爭一樣地與Omicronu疫情正在兩相較量似的「三月瘋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在中部海線如火如荼地展開,僅管信徒們很虔誠,而且有媽祖神威在庇佑大家,但還是得奉勸善男信女們,要將口罩戴好戴滿,保持安全距離,千萬還是要趨吉避凶為上策。

談起臺灣人會對媽祖這麼虔誠信仰,那是因為臺灣地區位居亞洲花綵列島中心,且為東西航路要衝,自十五世紀海權時代開始,臺灣就屢受殖民主義國家的覬覦。先是荷蘭人、西班牙人,接著法國人;英國人、日本人接踵而來,這種因為殖民統治而移民臺灣的現象,不但人數較少,而且對文化影響不大,在宗教上,雖然傳入基督與天主教,但影響卻不若漢人自大陸的移民開墾與定居開發臺灣所傳入的宗教影響深遠。

臺灣的漢人以福建和廣東兩省籍者最多,這是因為閩粵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航行方便,且閩粵海岸曲折,人民長期與海相習,視海洋為生命之源,養成富有冒險犯難精神。從福建來的大都為泉州府的晉江、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漳州府的龍溪、詔安、平和、漳浦、南靖、長泰、海澄,以及興化舊府的莆田、仙遊等縣。廣東則大都來自惠州府的海豐、陸豐、歸善、博羅、長寧、永安、龍州、河源、和平等縣;潮州府的潮陽、海陽、揭陽、豐順、大埔、饒平、惠來、晉寧等縣,以及嘉應州的鎮平、平遠、興寧、長樂等縣。

臺灣先民從大陸來台之初,大體上都會面臨三個問題,即航海、瘟疫與番害。特別是古時沒有飛機,航海就成為每一個來自大陸的先民唯一的選擇,古時又沒有氣象預測報導,使得臺灣海峽的季節風與熱帶氣旋,增加了航海的危險度,能越過臺灣海峽就有獲得生存的無窮希望。但無數先民也因此葬身臺灣海峽,而壯志未酬,所以臺灣海峽在當時就常被稱為「黑水溝」,都可以讓人感受到海洋「載舟覆舟」的可敬與可畏。加上登陸後,面臨瘟疫與番害,那種對生命不確定性的茫然,使得臺灣又被諧音稱為「埋冤[1]」,先民們就因歷經航海、瘟疫與番害的折騰,除了培養出「硬頸」精神,自然而然地也會寄託宗教神明,以祈求平安,形成移民社會,海洋國家特有的信仰習俗。

一般大陸先民都會以家鄉日常供奉的守護神一起帶來臺灣,例如漳州人的開漳聖王、泉州人的廣澤尊王,以及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等為信仰神明。但是因為必須航海渡過台灣海峽「黑水溝」,為了加強神威保佑,大都又增帶媽祖神像一起渡臺,平安渡臺的先民愈多,感恩媽祖庇佑的信徒也愈多,雖然一般民間的海神,還供奉有四海龍王,但自然地還是以供奉媽祖,成為臺灣海洋宗教信仰的代表。

媽祖姓林名默娘,是宋太祖建隆元(西元960)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莆田湄州都巡檢林惟愨的六女。根據大甲鎮瀾宮的資料[2]

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餘。喜淨几焚香。誦經禮執。旦暮未嘗少懈。婉孌季女。儼然窈窕儀型。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來其家。妃樂捨之,道士曰。若具性。應得渡入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越十三載道成。別家人。到湄州嶼白日飛昇。昔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也。

據說媽祖22歲時曾降伏橫行湄州西北方桃花山的兩名惡霸,青臉的叫「千里眼」,紅臉的叫「順風耳」,兩人感念媽祖不殺之恩,乃立誓永受其差遣,媽祖也知道二人各具明視與遠聽特長,因此收為部將[3],從此增加了協助巡衛廣大海面的力量,護佑蒼生。

千里眼(取自網路) 媽祖(楊正寬攝) 順風耳(取自網路)
千里眼(取自網路)                               媽祖(楊正寬攝)                                      順風耳(取自網路)

宋太宗雍熙4年9月9日29歲昇天後才被尊稱為媽祖、天上聖母,莆田人則暱稱為「娘媽」。由於昇天後神跡經常出現,拯救世人,獲得討海維生的漁民視為守護神,信徒遍布各基層,不僅臺海福建臺灣兩地,就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東南亞都有媽祖廟,近年來阿根廷、巴西、法國、丹麥、美國也都有媽祖廟,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地區有871座媽祖廟,全世界應有2,600多座,歷代皇帝先後敇封過28次,只是宋代ㄧ位民間少女而能享有人間香火長達一千多年,信徒遍布全球,應屬奇蹟,因此尊「媽祖」為臺灣海洋宗教的代表當不為過。

既然每年臺灣各地都會興起「三月瘋媽祖」,其中尤以大甲媽祖十天九夜到嘉義新港奉天宮來回的遶境進香活動最為盛大,我覺得交通部觀光局或外交部應該把握機會做好國際行銷,讓外國朋友們,特別是喜愛宗教文化主題的觀光客,都能因為熱切期待而盡早做好到臺灣旅遊規劃,屆時讓外國朋友也能像信徒一樣,跟在媽祖鑾轎之後,享受一趟激情的、刺激的宗教旅遊,又可免費享用沿路信徒供奉「吃到飽」的餐點,這些像粽子、湯圓、炒麵、貢丸湯、米苔目、蚵仔煎等的餐點,正可宣揚臺灣道地的鄉土美食,當然囉,這都是希望在疫後的事了!

媽祖遶境進香鑾轎(圖片取自網路)
媽祖遶境進香鑾轎(圖片取自網路)

那大甲媽祖信仰文化到底有何種觀光價值呢?我們可以試著從這一信仰活動本然存在的歷史沿革、文物建築或事實行為,分別扼要列舉如下[4]

一、豐富的導覽解說資料

文化觀光是一種深度知性旅遊,因此豐富的導覽解說資料來引起觀光客好奇是必要的。媽祖是臺海兩岸家喻戶曉的海神,如果是被推為海洋宗教觀光的代表,那麼建廟於清朝雍正八年,迄今已有280年之久的大甲鎮瀾宮、媽祖一生傳奇的生平故事,以及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等三大主軸,可以豐富導覽解說資料。

此外,迎媽祖踩街,人們不僅可以觀賞到傳統儀仗、媽祖鑾駕,也對傳統的遊行陣頭、武術與武器有了深一層的了解,閩、臺迎藝閣的傳統在此得到了傳承,活動中大型旗幟、開導車、鼓車、大轎、舞龍、舞獅等各有特色的台灣刺繡在進香活動中得到了展現,即使是現代民間花車藝術創作,也繼承了迎媽祖活動中商業廣告的功能。另外舞臺上傳統南、北管、歌仔戲、鑼鼓排場,不僅讓老戲迷過足了戲癮;現代的熱歌勁舞,也讓時下的青年得到了壓力抒解的機會,這一切活動都可以透過遊程設計及旅遊包裝與行銷,使之獲得寓教於樂的效果。

起駕前的舞龍(圖片取自網路)
起駕前的舞龍(圖片取自網路)

二、多元遊程的設計資源

一般遊程設計的策略,必須要能在看得到的表面價值之外,還能創造較高的附加價值,例如感受民俗文化、精神崇拜,或宗教信仰,這樣的遊程就比較能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同樣的從遊客的角度而言,目前在旅遊市場漫天喊價,「俗擱大碗」的旅遊商品,已經漸不被高品質的遊客接受了。根據Mayo&Jarvis兩人的調查研究發現,觀光客的旅遊決定,大都受到內在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前者包括知覺、學習、性格、動機、態度等;而後者如角色、地位、家庭成員、參考群體、社會階級、文化和次文化等都有關係[5]。如果將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的各項活動當作遊程資源來設計或規劃,必定可以設計出多元多采多姿的遊程,而且必然可以受到廣大喜好文化、民俗、祭典或節慶的遊客所喜好。

例如全程300公里繞境進香體驗遊程、武術原鄉的體驗遊程、進香團隊的知性之旅及八大祭典儀式,都是提供旅遊業界從事遊程設計的絕佳資源,足可讓國內外觀光客享受一趟特殊的文化體驗之旅。這其中包括可以讓觀光客好奇而想深入了解的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開路鼓、繡旗隊、三十六執事、莊儀團、神童團、福德彌勒團、太子團、自行車隊、哨角隊、轎前吹、香擔、涼傘、令旗、馬頭鑼、大轎、進香旗、隨駕劇團、搶香等進香團隊的知性之旅;以及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中較重要的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八大典禮與「輘轎腳」等,都頗具看頭。[6]

臥倒等待「輘轎腳」讓媽祖加持的信眾(楊正寬攝)
臥倒等待「輘轎腳」讓媽祖加持的信眾(楊正寬攝)

三、教忠教孝的學習題材

臺灣的媽祖廟都供奉富有忠孝節義,深具啟發世道人心的神明,以大甲鎮瀾宮各殿供奉者為例,列舉如下:

(一)正殿:有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包括上元天官堯帝、中元地官舜帝、下元水官禹帝)、司命灶君(農曆 8月3日千秋)、太子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婆姐母)、伽藍尊者、財神趙元帥、金蕭薛三府王爺、虎爺等。

(二)觀音佛祖殿:有觀音佛祖、善才、龍女、韋馱菩薩、貞節媽,以及十八羅漢(布袋尊者、梁武尊者、獅子尊者、進果尊者、飛鈸尊者、目蓮尊者、開心尊者、進花尊者、伏虎尊者、長眉尊者、志公尊者、洗耳尊者、勒風尊者、進香尊者、不求尊者、悟道尊者、進經尊者、降龍尊者)。

(三)神農大帝殿:有神農大帝、劍童、印童、文昌帝君、魁星爺、廣澤尊王,以及二十八星宿(太陽星君、任光、冠恂、姚期、朱裕、岑彭、臧宮、耿弇、鄧禹、馮異、耿純、堅譚、蓋延、祭遵、景丹、太陰星君、賈復、萬修、 陳俊、吳漢、 傅俊、馬武、邳仝、烏成、杜茂、王霸、劉遵、李忠、王良、劉隆)等。

(四)南北斗星君殿:有南斗星君及北斗星君。

(五)聖父母殿:有媽祖父親積慶公林惟愨及媽祖母親積慶公夫人王氏。

(六)地藏王菩薩殿:有地藏王菩薩、功德祿位、歷代主持禪師祿位等。

(七)一江山烈士牌

(八)太歲殿:太歲即歲神,主掌人間的禍福吉凶,依六十甲子輪流值歲,總稱為六十甲子太歲,當值者稱為值年太歲。每名值年太歲皆有姓氏名諱,其沖犯的對象亦有所不同,民間對於值年太歲沖犯的觀念主要有兩種,一是「正沖」,一是「偏沖」。

以上全宮共供俸184位神明,每一位都富有忠孝節義的感人故事,雖然有些流於傳說,但在古時先民心中,他們都是守護神兼具學習榜樣,任何一尊神明的生平都值得深入考證,並作為解說導覽的材料,這就是所謂一般遊程設計的策略,在看得到的表面價值之外,還能創造較高的附加價值,例如感受精神崇拜,或宗教信仰,這樣的遊程或許在目前社會風氣敗壞、道德頹廢的時候,更能收到啟迪人心的效果而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

媽祖信仰隨著閩粵移民,媽祖才東渡臺灣,神威廣被臺海兩岸,他帶領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等海神部隊,幾百年來幾乎扮演類似今天海巡署的角色,早已成為居民生活的寄託,每年農曆「二月瘋鑼鼓、三月瘋媽祖」,道出民間老百姓對媽祖信仰的虔誠。過去農閒時期迎媽祖,除了傳統飲水思源香火情與許願還願的宗教行為之外,也帶有娛樂的性質。就是工商社會的今天,參加進香的人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這當中有政治人物、公務員、高科技的工程師、工商業人士等,迎媽祖填補了一成不變的機械式生活,在隨著大甲媽祖進香的徒步旅程裡,他們結伴同行在人間塵世的社會裡修行,不僅沉澱了自己的思慮,思考著自己的未來,也結識了不同領域的人們,擴充了自己的認知範疇。在媽祖的信仰裡,人人平等,他們以三柱清香、擲筊跟媽祖直接溝通,信仰完全在自己的心裡面得到寄託與昇華,而且已然成為全世界華人特殊的「海洋宗教文化」

好奇的外國觀光客最喜歡看熱鬧的進香活動(楊正寬攝)
好奇的外國觀光客最喜歡看熱鬧的進香活動(楊正寬攝)

因此,如果能夠一方面建議文化單位將每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宗教活動,向UNESCO申請為世界無形及記憶遺產,引起世人重視之外,政府觀光單位更應加強國際宣揚海神媽祖信仰,透過遊程設計,使之融入整個旅遊活動之中。換言之,就是如果能「請媽祖走出去,讓觀光客走進來」,那媽祖神威何止廣被兩岸,相信更能庇佑世界平安,不也同時讓臺灣能見度提高,讓觀光業繁榮起來了嗎?

[1]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3年6月,再版,頁62。按洪氏係引連橫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或曰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為不詳,乃改今名。

[2]大甲鎮瀾宮網頁http://.dajiamazu.org.tw。

[3] 阮昌銳,台灣民間信仰,交通部觀光局,民國87年5月,頁109。

[4] 楊正寬,大甲媽祖文化觀光價值與應用之研究,2005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4年4月,頁1-3-1。

[5] Mayo,E.J.,&Jarvis,L.P.(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Boston:CBI Publishing Company, Inc.pp.136-143.

[6]楊正寬,大甲媽祖文化觀光價值與應用之研究,2005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4年4月,頁1-3-7至1-3-10。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