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薩米人的蘭嶼情結

薩米人的蘭嶼夢(公共電視)
薩米人的蘭嶼夢(公共電視)

文/楊正寬

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本(7)月3日報導一則〈橫跨半世紀重返蘭嶼,薩米藝術家的奇蹟之旅〉,有一位半世紀前曾在蘭嶼生活的藝術家馬漢士,來臺灣於今年5月23日,在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舉行了「薩米文化臺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開幕記者會。受邀展出的挪威藝術家馬漢士為78歲高齡,是北歐的原住民薩米人,44年前曾到訪臺灣,足跡遠達蘭嶼。因此除舉行畫展之外,特別到蘭嶼尋找昔日雅美(達悟)族老友。

來臺灣辦展,是馬漢士重返記憶的路徑,路的另一端,是他心心念念的蘭嶼,以及在那裡曾經待他數個星期,如同家人的一位雅美族Shimanewan年輕朋友,他中文名叫作周朝明,得知久違的薩米族朋友將要來訪,他特地請假,從台北連夜趕赴蘭嶼。馬漢士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紀錄,包括當年周朝明騎機車載著馬漢士環島多次,島上許多角落都有兩人友誼的見證。相隔半世紀,兩人終於有機會再次重溫年輕時的旅行。

馬漢士在蘭嶼與雅美(達悟)族朋友的共同回憶,特別關心核廢料儲存場(公共電視)
馬漢士在蘭嶼與雅美(達悟)族朋友的共同回憶,特別關心核廢料儲存場(公共電視)
藝術家馬漢士用畫筆記錄昔日蘭嶼及其朋友(公共電視)
藝術家馬漢士用畫筆記錄昔日蘭嶼及其朋友(公共電視)

周朝明認為,這應該是緣分,「馬漢士要過我們雅美人的生活,融入我們雅美文化、社會裡面。」馬漢士也感嘆:「再次造訪那些我曾經去過的地方,我急切地想要為這些美麗的地方拍照。對我來說,能夠再次回到這裡,是人生中的奇蹟。所以我真的很高興這真的成真了。我無法用我的嘴巴大聲喊出來,但我在心裡吶喊著。」訴說了一段當年感人的故事,譜出動人的異族原住民惺惺相惜的濃濃情結,相當感人。

馬漢士獲得挪威國往頒獎及其作品(公共電視)
馬漢士獲得挪威國往頒獎及其作品(公共電視)

看完報導,也瞬間讓我回憶起了我也曾造訪過北歐薩米族文化村及博物館的種種,因此趕忙將時光倒帶到2017年8月6日,回想獨自ㄔ亍在特意保存的薩米保留區及其文化村,也得了類「馬漢士症候群」的病,對薩米人產生情結,還好我用情不深,因為只不夠才停留一天,沒像馬漢士待在蘭嶼那麼久。

薩米文化村參觀動線圖及作者造訪時間(楊正寬)
薩米文化村參觀動線圖及作者造訪時間(楊正寬)

想起當年我參觀薩米人博物館展示資料後才瞭解,薩米人(Sámi)是居住在北歐薩米地區的烏克爾語族原住民,包括挪威最北部、瑞典、芬蘭和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的部分地區。薩米人是斯堪地維亞唯一受「國際土著人民公約」承認和保護的土著人民,因此是歐洲最北端的原住民人口, 薩米人祖先的原始領土沒有明確界定,他們的傳統語言是薩米語,被歸類為烏拉爾語系的一個分支。

薩米人博物館(楊正寬)
薩米人博物館(楊正寬)
遠自臺灣來薩米人博物館的訪客簽名(楊正寬)
遠自臺灣來薩米人博物館的訪客簽名(楊正寬)

薩米人已經在北歐生活了至少 5,000 年。他們傳統上從事近海捕魚、毛皮狩獵和養羊。他們最著名的生計來源是半游牧馴鹿。由於傳統的、生態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原因,這種在北歐國家挪威和瑞典的動物繁殖行為在目前僅剩薩米人。薩米語及其方言在瑞典以及芬蘭和挪威的部分地區被認為屬於受保護的少數,總人數約8萬人。獨立的和有代表性的薩米議會在這些國家逐漸出現,例如芬蘭 1973年,挪威 1989年,瑞典 1993年相繼成立。

藍色部分是北歐薩米人的分布地區(薩米人博物館)
藍色部分是北歐薩米人的分布地區(薩米人博物館)

每年2月6日「薩米族日(Sámi National Day)」是北歐薩米族(Sámi)原住民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為提倡保護、保存、復興薩米族文化與其記憶的節日,起源於1992年第15屆國際薩米族會議(The International Sámi Conference)中決定,用以紀念1917年2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會議,是北歐各國的薩米族人近代以來第一次跨國共聚,確立薩米族為各國少數民族的地位。

薩米人男女傳統服飾(薩米人博物館)
薩米人男女傳統服飾(薩米人博物館)

薩米族是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與芬蘭、挪威一帶的原住民,也是目前歐洲聯盟中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原本分布在今日的北歐中部,但隨著南方的挪威、瑞典、芬蘭,以及東方俄國人與他們的基督教世界擴張,薩米族的生活空間逐漸限縮到北極圈與山區一帶。

薩米原住民保留區的文化村展示著薩米人最早的傳統住家(楊正寬)
薩米原住民保留區的文化村展示著薩米人最早的傳統住家(楊正寬)

又因為這些地區的環境相對險峻與孤立,因此各自所在地的政府通常只會在收稅與傳教時才會與這些原住民接觸,甚至某方面還保障了他們的權利,雖然主要目的是避免異族人群接觸,致造成摩擦、衝突。住在這北歐四國境內的他們,過著自給自足、半定居,或游牧的生活,狩獵、捕魚與養育馴鹿是他們的傳統行業,彼此還會跨越國境交流或貿易,在他們的認知中,這些國界並不存在,就像馬漢士的所繪的畫,都沒有畫國界一樣。

薩米文化村展示的薩米人傳統住家及其內部(楊正寬)
薩米文化村展示的薩米人傳統住家及其內部(楊正寬)
薩米文化村展示的薩米人傳統住家及其內部(楊正寬)
薩米文化村展示的薩米人傳統住家及其內部(楊正寬)

總之,當19世紀俄國佔有芬蘭後,因為現代主權國家的概念與邊界已經應用於國際社會,各國之間有了具體的邊境,且也禁止各國人民擅自過境,這使原本仰賴這些「跨國」的經濟體系,尤其是鹿業,無法順利進行,大大傷害了他們彼此的文化連結與經濟結構。還有,現代化的政府結構與制度,如市政府、政治區劃等,也影響了各國境內的薩米族人。為了生存,薩米族人漸漸改變傳統的社會與經濟模式,部分薩米族人逐漸成為定居社會,也迫於生存壓力而接受現代化市場及貨幣經濟。這些現象正在侵蝕著薩米族的傳統生活與文化保存,值得我們政府治理臺灣原住民政策的參考。

(作者為教授)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