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楊正寬(中台灣教授協會常務監事兼交通觀光組召集人)】
今天是五四運動104週年紀念日,在大家逐漸淡忘,卻享盡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恩斯(Science)先生給大家留下的恩寵之際,實在值得藉機提出來省思一下,檢討兩岸三地所有華人,大家在五四運動百年之後,對「民主」、「科學」的表現,以及「新文化」的實踐,是否已讓德、賽兩位先生與胡適老人家們心安?
其實大家都知道,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在推翻滿清帝制之後的首次大型學生運動,起因於民國8(1919)年5月4日,北京的13所大學和專科學校的三千多名愛國學生,在天安門前廣場集會和參加會後的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極力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並要求懲處相關官員。
根據史料顯示,該運動肇因於中國原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舉國上下本來正在期待享受著「公理」已經戰勝「強權」,能藉此機會收回戰敗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之際,但是各國卻擅作決定將之轉讓給日本,招致民衆長期累積的民族情緒大爆發,北京學生率先高喊「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紛紛上街遊行,並發展到之後一系列的全國性一百多個城市的抗議活動,包括了工商界也呼應參與的示威、罷課、罷市、罷工等事件,導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官員被免職,好不容易終於讓中國代表團拒絕在當年6月28日舉行的《凡爾賽和約》國際會議上簽字。
但是五四運動最可貴的除了上述「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抗議運動之外,還同時引起並創造了一段影響20世紀深遠又輝煌的「新文化運動」歷史。之所以能讓五四運動相得益彰的這個運動,主要還是起因於更早在民國4(1915)年就開始的一場以《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由胡適、蔡元培、陳獨秀幾位主要發起人所宣揚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其中包括被稱為「文學革命」的白話文運動及引進各種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等一系列的新思潮,吸引了許多當時的知識分子參加,他們開辦雜誌、報紙,組織社團,傳播西方的新思想,因而影響了很多青年學生,最後更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
我有幸在四年前的今天,民國108(2019)年的五四期頤之日,應邀參加了「五四百年紀念大會」,得以聆聽了與會先進專家學者們的一系列有關五四運動對今天陸、港、臺三地的「五四精神對在臺華人的意義」、「五四的多面向與時代巨變~西化、愛國、改革、新文化」、「真民主?真科學?」、「華人在臺灣的發展經驗之參考價值」及「政治系統崩壞與執政黨的反省」等議題,我覺得每個都是值得華人世界共同廣泛地深切討論與思辯的議題。
我特別懸念的是今天大家鮮少提及的當年胡適之先生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以及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恩斯(Science)兩位先生對今天兩岸三地的華人表現,未悉能否讓三位老人家滿意否?我百思不得其解,遂趨前敬向適之先生請益,他老人家竟對我微笑靜默不語……。特別是引起轟動的民國6(1917)年1月,胡適先生在《新青年》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以及他著作的《白話文學史》最是引起我的興趣。
據悉〈文學改良芻議〉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轟動,一是出現在合適的時間,二是內容詳實,言之有據。他一共提了文學改良的八個原則:要「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無病呻吟;去除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的白話」。這不僅僅是文言改成白話的形式問題,還包括內容的實質改變,要「言之有物」,包括情感和思想,「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説」,開啓了對「文以載道」這一文學道統的批評,包括文風的改變,讓語言成爲交流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以文害意。最後導致對文學的評價標準的根本改變,不一昧模仿古人,全面推崇白話文學的風潮。
關於白話文學,胡適在文中說:「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這句話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説史》就這麽評價:「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總之,縱觀百年來,兩岸三地資訊科技的3G、4G、5G,甚至生技、網路、AI人工智慧的進步及太空發展;相較於大陸破四舊、立四新,以及六六不順的文革,造成五四、六四都不安的天安門廣場暴動;香港九七期待落空,引來雨傘革命,留給港人ㄧ國兩制、港人治港,爭取普選的夢饜;而臺灣解嚴後,則借統獨、裂族群、假新聞、兩子彈及太陽花,甚至於轉型正義、年金改革、司法改造等逆施,造成「民主退步」亂象與政黨輪替的「民主進步」假象!所以顯然的主張「科學」的賽先生已大勝於主張「民主」的德先生,甚至於有「民主退步」之虞,兩相比較,洵已勝負立見矣!
返家的高鐵車上,一直心緒起伏,心情澎湃,因特將是日會後莫名的百感交雜,整理了陸、港、臺兩岸三地,在民主、科學與新文化的心得報告,塗鴉了〈五四期頤偶感〉七律一首,敬向胡、德、賽三位先生交卷,並祈方家有以教之。
(其一)序
五四運動逢百年,之乎者也驟飄遠,
的了哩嗎巧代謝,三位先生心安焉?
(其二)陸
先有六六文革掀,十載鬥爭苦蹂躪;
踵繼八九六四起,天門不安原夢饜!
(其三)港
九七回歸英人還,港人自治爭普選;
雨傘革命ㄧ聲雷,ㄧ國兩制待考驗!
(其四)臺
遷臺戒嚴又解嚴,三一九靠兩子彈,
三一八演太陽花,政黨輪替民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