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古城怪事多(上)

學生最喜歡校外文史觀光教學(楊正寬)
學生最喜歡校外文史觀光教學(楊正寬)

獨家報導【文/楊正寬 中台灣教授協會常務監事兼交通觀光組召集人】

大家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是臺灣由南往北,移民開發社會發展的鐵證,因此鹿港是繼臺南府之後,臺灣第二個最興盛的古都。上靜宜大學臺灣文史觀光的課,為了想讓同學們瞭解臺灣開發史,認識古早老臺灣先民聘手胝足的奮鬥情形,臺南太遠了,只好就近帶到鹿港,藉以滿足校外教學需求。

校外教學比課堂上課學習效果更好(楊正寬)
校外教學比課堂上課學習效果更好(楊正寬)

出發前在課堂上我會先跟同學們說,鹿港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間,荷蘭與明鄭時期屬平埔族巴布薩(Babuza)馬芝遴社,今仍留有頂番婆(頂番里、頭崙里)地名,明鄭晚期還有「馬鳴山」聚落。西元1683(明永曆37,清康熙22)年清朝占領臺灣後,很多漢人和豪族巨富到臺灣招工買牛、引水闢地成為墾首,吸引大批移民,因福建和廣東人口早已過剩,謀生困難,紛紛冒險偷渡移民來臺灣,移民都有同一祖籍的移居一起彼此照顧習慣,而泉州府的移民人數因地利之便,比較多就在對岸鹿港附近沿海定居,漳州府的人就往內陸發展,而慢來的就分轉南北各地。

早期來自福建泉州漢人移民佔80%。西元1784年(清乾隆49年),鹿港與福建泉州蚶江,官方正式設口開渡,也是閩南話「正港貨」的來源,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1785年(清乾隆50年)至1845年(清道光25年)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後因港口的泥沙淤積、縱貫鐵路又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沒落,區域重心逐漸轉移至大墩(台中市)。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尤其舊城區也因一再進行都市改正而得以完整保留。

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𥴊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最後跟同學預告遊鹿港有如下十怪,請大家都要認真體會與體驗:

鹿港八郊之一的泉郊金長順(楊正寬)
鹿港八郊之一的泉郊金長順(楊正寬)

遊鹿港,第一怪~「鹿」「港」兩不復,古鎮遺「二鹿」!

鹿仔港地名首見於1696(清康熙35)年高拱乾修《臺灣府志》卷四武備志:「臺水師左營……一分防鹿仔港,係報部本營官兵輪防……」。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1783(滿清乾隆48)年,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曰:「……至北路諸羅彰化等屬,則由鹿港出洋……」。光緒年間,因港口淤塞,航運被4公里處之沖西港替代,日治初期,鹿港曾一度又稱沖西。

依據維基百科,「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有如下四說:

其一,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取食,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
其二,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其三,昔日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
其四,鹿港於1784(清乾隆49)年由清政府設為官方港口,外國人把鹿港譯寫為Lukang。但到了清朝

中期,因溪水帶來大量泥沙,經年累月淤積於海口,到了1850(道光30)年鹿港終於被泥沙埋塞,船隻無法進出,逐漸被淡水取代。

如今,鹿港既沒看到「鹿」,「港」又被泥沙淤積,徒留下「一府、二鹿、三艋舺」在臺灣發展史的地位。

鹿港沿革對「鹿」「港」兩不復,古鎮遺「二鹿」有說明(楊正寬)
鹿港沿革對「鹿」「港」兩不復,古鎮遺「二鹿」有說明(楊正寬)

遊鹿港,第二怪~龍山雙龍目,對望深情注!

鹿港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為1647(明永曆元)年,泉州三邑移民來臺時,自泉安龍山寺觀音大士佛像分靈,於鹿港暗街仔(大有街)初建奉祀。1685(清康熙24)年,由純真禪師創建。該寺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如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及鳳山龍山寺等,都是分靈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鹿港龍山寺是所有龍山寺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1983(民國72)年12月,內政部登錄為(國家第一級的國定古蹟。1999(民國88)年921大地震,造成鹿港龍山寺建築嚴重損毀,樑柱門牆雕畫及多項工藝文物亦遭受損壞,所幸寺內祀奉諸佛像及包括龍柱等主體建築,倖皆完存。2000年8月,由寶成國際集團旗下裕元基金會負責完全籌措捐資,修復工程於2008年9月竣工。

鹿港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多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設立於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是全臺灣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該寺比較特殊的是中間這對石雕龍柱,右柱龍頭由上俯視左柱龍頭,左柱龍頭由下仰望右柱龍頭,雙龍雙目,款款遙望,狀極深情,如不仔細觀賞,不以為怪,有興趣的朋友下次光臨龍山寺可以好好端詳。

鹿港龍山寺及其雙龍遙望石柱(楊正寬)
鹿港龍山寺及其雙龍遙望石柱(楊正寬)

遊鹿港,第三怪~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

據臺灣總督府編纂之《臺灣鐵道史》記載,縱貫線在臺中以南原訂經過南投街(今南投市),但考量彰化平原物產豐富,鐵路遂西移經過彰化街(今彰化市),從未有經過鹿港市區之規畫。

日治時期,鹿港開辦了2條兼辦客運的糖業鐵路,分別為新高製糖株式會社至彰化,以及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至溪湖、員林,並各自有車站。戰後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糖)接收新高與明治製糖會社,將兩座鹿港車站合併,直至西元1970年代結束客運業務。後經整建改為鹿港南區旅遊服務中心,2012(民國101)年務中心遷至文開書院,舊址現為臺糖自營產品展售店,而公共設施則開放民眾使用,所以才會有「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的怪事出現。

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的鹿港火車站(楊正寬)
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的鹿港火車站(楊正寬)
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的鹿港火車站(楊正寬)
臺糖不製糖,見車不見軌的鹿港火車站(楊正寬)

遊鹿港,第四怪~三山有國王,未見客家郎!

某次帶海外僑生沿著中山路,要轉進「隘門」之前,有位同學突然問説:「老師對面那家很像廟的店是在賣什麼?」我説:「那就是廟啊!是客家人供奉的三山國王廟啊!」因為跟我們看過的文武廟、龍山寺、天后宮等廟宇那麼氣派不一樣,而是跟商家擠在一排店面之中,難怪學生有此一問。

鹿港三山國王廟原是提供平安上岸的客家先民祭拜用的(楊正寬)
鹿港三山國王廟原是提供平安上岸的客家先民祭拜用的(楊正寬)

三山國王是源於粵東地區,為潮汕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其祖廟位在廣東揭陽市,供奉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座山神的地方。我不是民族人類學者,雖然學生沒問,但是仍然覺得很奇怪,於是上網找到學者卓克華曾懷疑鹿港三山國王廟的前身是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宮,其依據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在康熙晚期便進入彰化地區發展,而鹿港是他們進出的重要港口,應該在康、雍年間已有供奉三山國王廟。可見因爲早年客家先民是在冒險渡過黒水溝,於平安上岸後常以感恩的心,先拜謝家鄉神明,並祈求移墾到臺灣發展後能諸事平安,然後才出發到臺灣各地四處打拼墾耕。因此以泉漳閩南為主的鹿港,三山國王廟是提供上岸客家先民平安抵臺祭拜用的。

【延伸閱讀】鹿港古城怪事多(下)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