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惟罷免案落幕,結果一如民調事前預期,支持罷免陳柏惟票數達到77,899票,超過門檻,罷免案正式通過,陳柏惟成為選罷法修正後,第一個被罷免成功的立委。這也讓後續面對罷免案的立委,如臺北市的林昶佐開始緊張起來。
筆者在〈大數據看臺灣〉專欄中,〈陳柏惟危機處理成功 正評順利反超負評〉一文中曾提到,陳柏惟要通過罷免案有兩個機會,第一是投票率過低,導致同意票數不足罷免案門檻的票數;第二個就是發動支持者投票,讓反對罷免票超過同意票。這兩個操作模式正好相反。從選前民進黨與陳柏惟陣營的操作來看,選擇了拉高態勢正面對決,衝高了投票率,但「反對票沒衝過同意票」,是沒挺過罷免案的主因。
陳柏惟沒挺過罷免案失敗的主因,在於「網路聲量無法更有效轉換至實體支持率」上。筆者之前在本專欄寫過的兩篇陳柏惟的網路聲量,都顯示了陳柏惟在面臨失分危機時,都可以在網路上得到快速的反轉,總體來看,陳柏惟的網路聲量中,「支持總是大於反對」。從下圖中可以發現,近一個月來陳柏惟僅在10月7日左右,網路聲量負評較高,其他多數時間,都是正評大於負評。
但挺陳柏惟陣營在網路上的強力支持動作,為何沒有移轉到臺中第二選區選民?從結果與選前民調相印證,網路的「外溢」其實仍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只是「還差一點點」,這也是最終結果出來,同意罷免和不同意罷免比例,僅差2.93個百分點,與選前民調來看,仍有相當程度的拉進,顯示「拉高對決態勢」與「網路大量動員」,的確對實際上支持者陳柏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幫助。
從下圖中可以發現,根據筆者掌握〈趨勢民調〉的選前內參民調,投票前十天時,當時支持罷免的比例為34.3%,反對罷免比例則為26.7%,36.0%未決定,當時民調差距約在7.6個百分點左右。而當時民調中預估的投票率,從區間估計來看,低標約在36%,最高可能到55%左右。
挺陳柏惟陣營經過了十天的努力,強化了選舉的對決,的確有效催出了陳柏惟支持者出來投票,讓部分未表態者轉而挺陳,最終投票率衝高到了51.72%,也讓支持、反對者差距,拉到了三個百分點左右。顯示大量的虛擬動員,對實際選民仍有一定的「外溢效果」。
回到臺中市第二選區選民的看法,從民調中我們可以發現,陳柏惟在第二選區的「立委表現」滿意度為27.5%,不滿意度為38.7%,不滿意陳柏惟表現者超過滿意者十個百分點;而當地居民認為陳柏惟「會被罷掉」比例高達43.4%,僅19.1%認為不會被罷掉,地方民眾由於對陳立委表現的「不滿意」,以及選前「心意已定」這也是陳柏惟即便在網路虛擬世界獲得大量支持,最終卻「功敗垂成」,沒挺過罷免案的主因。
從民調與大數據的「虛實整合」驗證陳柏惟罷免案,可以發現單純依賴網路聲量仍有一定的侷限性。首先,網路大數據無法精確地找出小範圍的選民,無法反映當地民眾的確切心聲,若只仰賴大數據數字,因多數人並非該選區選民,導致在判斷上,容易失真。
其次,筆者之前與本專欄中提過,網路聲量容易受到「網軍」動員而失真,在大量動員情況下,若只仰賴網路聲量數字作判斷,也容易導出錯誤的決策;但從結果印證,仍不能否定「大量的網路動員」會對「真實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有多少,最終得從民調來再驗證,從本次罷免案中,也再次印證了這個說法。
因此,最好的策略判斷,仍是「虛擬」與「真實」的結合,也就是網路大數據與民調的「虛實整合」應用。透過網路大數據一方面進行危機處理,網路聲量營造,但最終還是需要回到科學化的民調,真實地判斷當地選民的心意,並進行策略調整,只有整合兩項工具,才能做出最佳的策略判斷。
最後看看陳柏惟近一週的聲量狀況。根據「趨勢民調網路大數據搜尋引擎」10月18日至10月25日的大數據報告顯示,陳柏惟的正面聲量仍高於負面聲量約十個百分點。即便罷免案失敗,挺陳柏惟者多數認為陳柏惟拿掉這樣的票數「很厲害了」,支持陳民眾即便輸了也仍然不認同這次罷免。陳柏惟能否持續凝聚網路支持者,讓「網路人氣不散」,會成為其未來能否「東山再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