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結合大數據精準掌握輿情

文:吳世昌|圖:編輯部

者於獨家智庫<大數據看臺灣>專欄前兩篇,第一篇探討了網路大數據的侷限性,第二篇則討論了大數據的實務應用面。然不論政府部門、政治人物或民間企業,若要精準掌握民意,則需要結合民調與大數據兩種科學工具,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民調」與「大數據」兩種分析方式,各有有缺點,是誰也不能取代誰,而存在「互補」功能。下文針對兩種研究方法進一步說明。

先從民調來看,遵循機率抽樣原則的民調最大優點是「精準」,可以真實反應推估群體的意見。以往外界常有「民調不準」的印象,但從實務經驗來看「民調越來越準」,即便以市話為主的調查,在市話涵蓋率逐年降低下,民調的準確性都仍相當高。

民調怎麼確認是準確的?臺灣民調的準確度,是透過長年不斷的選舉「磨練」出來的。一方面民眾越來越習慣回答民調,另一方面透過「開票」來驗證,票一開民調準不準一翻兩瞪眼;而近幾年越發精準的選舉預測證明了傳統民調的準確度,不但未失準還逐年上升。

若選舉結果都能提前精準預測,對於其他議題,如政府滿意度、公共議題民眾支持度、甚至商業產品評估等,其準確度自然有相當大的依據。

因此,政府部門、民間企業等單位,若要精準的瞭解民意,目前最佳的方式仍是進行民調。

不過民調的缺點則在於單次調查執行成本較高,執行一次民調需花費數天時間,「即時性」略顯不足,某些議題不適合透過民調,特定對象(如網民)意見獲取不易,此時則需要依靠大數據工具,來補強民調的不足。

大數據的缺點,在於資料篩選來自網路「有動作」的網民,因此「推估群體」能力較弱,白話文講就是「準確性不足」;但大數據的優點,包括了速度快、即時反應網民意見等,「恰巧」補足了傳統民調不足之處。

在現今的輿論環境,受到網路快速傳播的影響,網路平臺和實體媒體互相交互作用,民意的轉變速度極快,遠超過傳統媒體時代。

而透過民調與網路大數據的結合,「掌握精準民意」、「快速反應輿情」,不斷調整戰略步驟,才能因應現時變化萬千的媒體社會狀況。

舉例來說,蔡英文總統第一任上任時,民調快速滑落,半年左右不滿意度就超過滿意度;在第一次「期中選舉」,也就是2018年縣市長大選民進黨大敗,外界多不看好蔡英文總統可以連任。

然隨著「反送中」、「反中」議題快速興起,「韓流消逝」,蔡英文總統聲望快速谷底回升,最終連任時反拿到歷史新高票。

順利連任後,蔡英文、蘇貞昌支持率屢創新高,民調顯示曾高達七成以上;但隨著今年度本土疫情興起,蔡、蘇民調快速滑落,從七成跌破五成;然隨著疫情回穩,整體政局稍稍回穩。

整體來看蔡英文總統六年任期,像是搭乘雲霄飛車上上下下,達到高峰後卻又快速落底,落底後又可再度反彈,這樣的變化,在以往的政局中,完全不可能發生,但這卻成為現時以及未來的常態。

臺北市長柯文哲則是另一個例子,首任市長任內,民調快速滑落,原本看似連任無望,但在成功舉辦世大運後,支持度快速回升。

緊接著「綠白分手」,民進黨自提候選人,飽受舊綠營支持者攻擊的柯市長雖驚險連任但支持率仍不佳,看似無力再戰2024;但隨著疫情升溫,防疫表現出色的柯市長,行情再度快速攀升,又成為2024總統大選中,讓人無法忽視的重要角色。

以上兩個例子,相信都有透過民調與大數據工具的整合,精準瞭解民意,快速反應輿情,才能在「大落」之後仍能快速「大起」。

面對網路時代變化快速的民意環境,單靠單一工具已經無法快速反應社會的變化;只有把握好「民調」加上「大數據」工具,才能精準、即時掌握輿情,即時調整策略,回應社會變化。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