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國民黨主席選舉

文:關智宇|圖:編輯部

週末就是國民黨第十一任的黨主席選舉,根據最新民調顯示,以朱立倫跟張亞中兩個人的支持度呈現膠著,兩人的支持率大約都在三成上下,江啟臣的支持度則約在一成七左右,至於卓伯源則完全的被邊緣化,目前僅約個位數的支持率。

目前看起來,應該會由張亞中或是朱立倫拿下國民黨主席位置的機會比較大。但坊間戲稱如果是朱立倫當上主席,國民黨會像溫水煮青蛙般地慢慢凋零;如果是張亞中當上主席,則國民黨會像開水煮青蛙般地馬上斃命。

何以堂堂一個最大在野黨主席的選舉會落得民眾如此觀感,實則來內外兩大困境。

困境一:九二共識的籌碼變負債

1992年的辜汪會談曾為海峽兩岸重啟了交流的基礎,在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後,「九二共識」的確也為兩岸關係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在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九二共識是安定兩岸的籌碼,但當失去政權後,九二共識卻成了國民黨的負債。

2016年二次政黨輪替,蔡英文上臺後即開始追討國民黨的黨產。追討國民黨產的目的說穿了,就是要消滅國民黨立黨基礎。對內是要讓國民黨不再擁有超額資源以削弱其政黨競爭能力,對外則是讓對岸知道要跟民進黨政府溝通,才是兩岸正常的對話管道。

另外在國際局勢方面,2018起的美中貿易戰、2019年的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到拜登(Joe Biden)上任後延續了對中強硬的政策,讓美國和中國從原本的建設性夥伴關係轉變成競爭關係。

而國民黨不但沒有認知到外交與兩岸關係是執政黨的主場優勢,似乎也未能察覺到國際情勢的改變,從2016到2020年,即便輸掉兩次總統大選,仍緊抱九二共識不放。

另外,從2019年開始習近平緊縮了九二共識的模糊概念,再加上之後的反送中、香港取消一國兩制、再到最近推動的共同富裕等「再毛化」的措施,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談九二共識,是不可能為臺灣民眾所接受的。

困境二:國內年輕世代的歷史觀

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寫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在描述避居亂世的隱士生活,用在今日來描述臺灣年輕人的歷史觀,也異曲同工。

之所以說異曲同工,並非是評價優劣,而是在說明現況。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自1984至2019年,三十五年間臺灣高中生的歷史課綱共經歷七次變化,從73課程標準開始、經歷88課程標準、95課綱、98課綱、101課綱、104課綱與108課綱,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任總統,每一位上任皆推動過歷史課綱的調整。

在歷次課綱調整中,從減少中國史,到增加臺灣史,再到建構以臺灣為中心的史觀,這些變化也間接型塑了不同世代間對臺灣的國家認同。雖然在馬英九主政時期,曾試圖力阻史觀的轉換,在2012年也邀請現今黨主席參選人張亞中參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審,但亦未能反轉這個趨勢。

現今臺灣的年輕人對臺灣的認同是深刻且堅定的,面對說不清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甚麼關係的國民黨,年輕人當然也很難理解為何在國民黨中常會開會前還要宣讀《總理遺囑》。這也難怪目前國民黨內四十歲以下黨員的比例不到3%。

而朱立倫在日前的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會上說,只要國民黨重返執政將提出「恢復中華民國史觀教科書,不可再用文化臺獨毒害下一代」,根本就是在騙取深藍選票。先不論國民黨何時可以再度執政,光是2009年擔任行政副院長時,都無法阻止課綱修正了,更何況2024年的未來。

面對此種內外交迫的環境,國民黨曾經有機會能夠翻身,但卻屢次錯失機會。吳敦義在2016卸任副總統,於2017年8月選上國民黨第九任主席時就是國民黨翻身最好的機會。當時的蔡英文正好面臨施政評價最低迷的時刻,面臨一例一休、非核家園、婚姻平權、核食進口等多項施政挑戰,如果吳敦義當時能趁此機會,針對各項重大議題進行國民黨內的路線辯論,同時吸納社會力量,就是帶領國民黨轉向的最好時機。對當時的吳敦義來說,2018拿下多數的縣市長席次,或許就可以順勢爭取到2020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機會,其投資報酬率絕對遠勝改革國民黨以換再次執政的機會。但改變的契機稍縱即逝,沒有在那個時候調整國民黨的體質,也讓2018的縣市長選舉大勝成了贏家的詛咒,進而在2020總統選舉大敗於民進黨。

江啟臣在2020年國民黨氣勢最低迷的時候接任了黨主席,上任後力圖跳脫九二共識泥淖,期望街頭路線與議題設定,來讓民眾有機會重新認識國民黨。但目前的黨主席選舉狀況看來,國民黨似乎又錯過了一次改變的機會。

的確,在忍受改革的煎熬,與獲取政權的喜悅間是不容易做出選擇的,如果國民黨人不能記取過往殷鑑,以為贏得2020縣市長選舉就能順勢贏得2024總統大選,則國民黨勢將消逝於臺灣政壇。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