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軍在烏進展不順之主因來看 城鎮就是現代戰爭中的碉堡長城

文:吳崑玉|圖:編輯部

軍在烏克蘭進展不順,普丁原想用軍事威嚇達成政治目的,嚇到澤倫斯基(Vladimir Alexandrovich Zelensky)腿軟投降或轉頭逃亡,沒想到他跟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那種親俄狗腿不一樣,沒有一發現苗頭不對就忙著搭機閃人,反而決心與基輔(Kyiv)共存亡。

普丁與俄軍又太過輕敵,輕裝急進,想要斬首卻遭到烏克蘭軍有效抵抗,傷亡慘重。甚至因輕敵而沒有準備足夠的糧食、油料、與彈藥,補給斷鍊。也沒有遵照過往蘇聯軍隊機動作戰傳統,一出手就是全軍出動,縱深突進。反而犯了逐次用兵的毛病,前三天50%主力還在後方待命。如果俄軍一出手就是全員出動,大可先繞過哈爾科夫(Kharkiv,又譯卡爾可夫)、基輔等重要城市,沿第聶伯河(Dnipro,又譯德涅伯河)兩岸南北夾擊,快速切斷烏東烏軍主力後路,再慢慢來「消化」這些城市,或逼使烏克蘭在主力被殲,政治中心被圍的絕對劣勢下接受談判。

以上說法,只是純軍事判斷,跟政治喜好無關。第二階段俄軍會不會如此調整戰略?還是轉向圍攻城鎮?仍待觀察。照網上流傳視頻來看,俄軍號稱城鎮毀滅者的TOS-1多管火箭砲,與號稱終結者的BMPT-72坦克支援車,都正在向前線調動,如果俄軍最後決定打一場基輔圍城戰,戰事將可能拖延數月,甚至發展成另一場血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Battle of Stalingrad)。

筆者前兩週的〈在烏克蘭風雲中重新認識步兵的價值〉一文中,提過了車臣(Chechen)戰役中的兩次格羅尼茲戰役(Battle of Grozny)。在第二次格羅尼茲戰役中,普丁的俄軍團團圍住該城,動用火砲、戰車、火箭、防空砲,還是整整打了三個月,打到該城一片焦土,才拿下格羅尼茲。面對城鎮戰的俄軍並沒有吃瓜群眾想像的那麼威。

近年還有一場「頓內次克機場戰役」(Battle of Donetsk Airport)可作為城鎮戰參考。2014年5月,烏克蘭政府軍一個旅加上亞速營等民兵武力進駐頓內次克國際機場,與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簡稱DPR)的武裝部隊反覆爭奪機場控制權。DPR軍由俄軍裝備,配有主力戰車、重型火砲等重武器,可不是一般民兵。

這場仗打打停停,2014年5月的戰況膠著,《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後雙方停火,但DPR部隊沒打算放棄。9月,DPR調集戰車、火砲等裝備,在俄軍指導甚至直接參與下,將機場轟成一片廢墟敗瓦,但頑強的烏克蘭政府軍還是沒有撤退,甚至把T-64戰車開進機場建築內伏擊,直升機和戰機根本找不到。機場塔臺被轟得全身是洞,也居然沒垮,照常狙擊。這場仗一直打到次年一月底,總共打了二百多天。最後DPR砲兵終於將塔臺轟垮,步兵進入機場主建築清理戰場,但烏軍還是會從某個角落竄出來逆襲。最後DPR部隊將烏軍困在某個地下室區域內,調工人來從天花板鑽洞往下丟炸藥包,才將打死不退的烏軍全數消滅。

頓內次克機場戰鬥慘況,請參見圖集:

https://ck101.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5714

在敘利亞,俄軍清勦城鎮敵軍的作法跟美軍的逐屋戰鬥很不一樣。俄軍是派一或兩臺戰車占領道路,配以BMPT-72之類的坦克支援車消滅狙擊手與RPG反戰車小組,然後大火力把整個城區建築全部轟成一片瓦礫。這種戰法對付中東泥磚建築相當有效,但對付機場塔臺或鋼筋水泥造的現代建築便只能打出一個洞。二戰時代鋼筋水泥的馬其諾防線(Ligne Maginot)或大西洋壁壘(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需要特別設計建造,但現代城市鋼骨水泥造的崗石城堡抗震大樓,每一個都像個碉堡,打得全身孔洞,卻剛好造就了上好的狙擊點與伏擊點,足以造成進攻部隊相當大的傷亡。

說實話,以俄軍的裝備、訓練、及編組,善打大平原野戰,卻很不適合打城鎮戰。二戰以降,俄軍在城鎮戰中的傷亡都很可觀。柏林、匈牙利、車臣、頓內次克,幾乎都是慘勝作收。也許這跟俄軍喜愛大部隊集體作戰有關,城鎮戰鬥需要的是多個小組有默契的交叉火網伏擊,與俄軍先天不合。加上俄軍裝備輪廓低矮,是為平原作戰而設計,在城鎮戰中視野受限,俄軍主力T-80戰車主砲仰角只有15度,俯角5度,這在城鎮戰中意味著只能在遠距射擊高樓目標,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很威,但進入中和市區就完了。所以俄軍多是以包圍加毀滅為主要戰術,輕裝突進多以災難告終。

另外,俄軍突擊機場斬首失敗也很值得研究。照一般認知,首批空降部隊占領機場後,後續運輸機便該迅速降落帶進重裝備與支援部隊,以利突進。但事實上,如果防衛部隊善用機場及跑道週邊三公里以內民宅,佈置刺針飛彈等肩射防空武器,便會讓減速降落的運輸機蒙受重大損失。德軍當年空降克里特島初期差點失敗,關鍵就在英軍的海岸防空砲仍在JU-52運輸機的降落航道上構成威脅,一大批被擊落的運輸機墜燬在跑道上,成為阻礙物,堵死跑道。

總結來說,現代城鎮遍地的崗石城堡,就像二戰時的馬其諾防線或大西洋長城,對攻擊方來說是個巨大麻煩,對防守方來說卻是天險地要加制高點。利用住民地城鎮戰鬥,在政治上很不道德,但在軍事上卻是最佳選擇。尤其是當高樓大廈站滿交通要道,機械化部隊繞不過去時,更是必然的惡戰之地。臺灣整片西海岸,種房子的比種地的多得多,這也是美軍不斷勸臺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要我們加強後備戰力的原因之一。

最後還是老話,戰爭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我們要想好且準備好怎麼打?要打不打的決定權才會操在我們自己手中。烏克蘭的戰事發展,對臺灣不該只是國際政治的辯論,更該是軍事作戰經驗的參考,那才是對我們更有用的東西。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