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應正視無人戰具的戰術價值

文:吳崑玉|圖:編輯部

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戰爭後,無人機的戰術價值已被全世界普遍肯定。但缺兵地小,又高唱「不對稱作戰」的臺灣,對於無人戰具的發展,卻始終停留在幼幼班的階段。中科院雖研製若干偵搜型無人機,又向美國買了MQ-9大型無人機,但無人機在軍中的普及程度,恐怕比黃金還稀有。

最根本的還是觀念問題。我國軍方,尤其是還在迷信刺刀價值的陸軍,對於戰爭的想定,仍然膠著於人力數量。於是,無人機與無人載具的購置與戰術想定,仍停留在將無人機當作一種正規戰鬥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一種新型態的戰爭方式。就像二戰初期的法軍,將戰車當作一種步兵的輔助裝備,而沒有認清戰車的集中使用,足以改變整個戰爭型態。運動戰成為主流,陣地戰已是過去。即使防禦時仍需依賴戰壕、碉堡等固定防禦手段,但前虛後實的多線縱深防禦,才頂得住敵軍的火力轟擊與裝甲衝撞,蘇聯的朱可夫,德國的海因里希,皆認清新型態戰爭要素而成為防禦戰高手,而非僅是用新工具搭配老觀念,以人肉換取戰鬥勝利。

觀念的抗拒,使得軍方在無人載具的發展上顯得亦步亦趨,僅能跟著國際流行與大國裝備後面走,甚至是輿論推一下動一下,無法尋求符合臺灣現況的裝備。舉例來說,輿論愛談無人機,但無人機只是更廣泛定義的「無人戰具」中的一個分類,美國、蘇聯等一級軍事大國,從空中到地面再到海上,都在發展各類型無人遙控戰具。蘇聯有無人裝甲車,美國有機器狗及遙控拆彈機器人,中國也在大量研發製造AI無人戰具。

現在連韓國都早已在非軍事區佈署「哨兵機器人」,重量只有17公斤,造價約二十萬美元,可以偵測四公里內移動物體,識別鎖定兩公里內物件,配有機槍與40mm槍榴彈,可以依指令發出警告或消滅目標。類似哨兵機器人這種裝備,可以大幅擴張哨戒警備範圍,同時減少日夜間哨戒人力,一個十人班便能警戒約十幾公里正面,使得有限兵力得以更集中、更節約的有效運用。

再如中東。網上曾有部影片,恐怖份子自行改裝機槍架在女兒牆上,將其加上簡易支架、伺服器、和攝影機、遙控設備,用以狙擊美軍步兵和悍馬車隊。美軍城鎮戰中一遇狙擊,大多會在遠距以50機槍或機砲攻擊,火力足以穿牆。但恐怖份子這種改裝,使美軍火力頂多打爛機槍,後方人員可以安然撤離。裝備可以用買的,但人力卻難以及時訓練補充,是很合成本效益的作法。

換句話說,當國軍成天哀嚎人力不足,編現比不佳時,更該思考用科技手段取代人力虛耗,更有效運用兵力。需要的不一定是MQ-9這種龐大又昂貴的怪物,而是哨兵機器人、智能地雷、120智能砲彈、遙控紅隼伏擊載具、輕型機槍載具……之類,便宜又好用的無人遙控裝具。其購置的首要考量應該是成本,能夠便宜量產,才能有足夠數量發揮效用,戰損也不心疼。怎麼減低成本呢?有商用的就用商用,有現有的就上現有,拿遙控玩具與醫療輔具器材改一改,加上監控系統與核心通訊晶片,也許就能拼出一臺物美價廉的好用裝備,並不需要花大錢向國外買大傢伙。

這些技術,臺灣其實都有,只要指令下來,也都能研發自製。F-35的晶片是老美設計的,卻是台積電出的貨。穩懋出的砷化鎵通訊晶片,早已用在美國和以色列的衛星與無人機上。海康威視的監控系統,核心晶片供應商正是臺商。特斯拉的電池與馬達供應商不少就在臺灣。大立光生產i-Phone鏡頭與鏡片。臺灣有足夠的晶片產製能力與龐大供應鍊,載飛彈的無人機也許做不出來,但遙控無人地面載具絕對做得出來,只要軍方把腦門打開,臺灣的廠商應該能把遙控無人戰具做到全世界數一數二。

最後是戰術發展與部隊編成。如果有簡單好用的遙控無人戰具,界面設計到跟電玩一樣簡單,連後備部隊簡易訓練後都能快速上手。第一線部隊可以專事重裝備機動打擊,但訓練不足,成天在家打電動的後備部隊一樣可以藉遙控戰具發揮遲滯與消耗敵軍戰力,同時減低人命損傷,讓士兵更敢於躲在安全掩體中,開槍消滅敵軍威脅。即使在常備部隊,如能搭配無人戰具,也能加倍發揚火力。

總結來說,便宜好用的無人戰具,才應該是臺軍發展不對稱作戰的重點工作,尤其是技術與成本都遠低於無人機的地面遙控無人戰具。面對對岸大幅提升岸對岸垂直登陸戰力,傳統灘岸防禦顯然已不夠用,我們整體作戰構想便須快速調整因應,而無人載具則是最符合臺灣產業特性,又能快速填補戰力空缺的補強辦法。

「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蔣百里說的。臺灣既然是晶片王國,為什麼不深思利用晶片,來打一場敵人看不懂或玩不動的戰爭呢?如果我們對於新型態戰爭與戰術思考得夠深刻,改變得夠徹底,也許便能組出一支電子時代的閃擊戰機動部隊,成為保衛臺灣的一級利器。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