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文:邱師儀 副教授|圖:編輯部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果您很熟悉這句話的出處,那您應該有一定年紀了,而這句話我也是這兩天才從網路上剛學到的(誤)。「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第一次出現是1990年的飲料廣告,李明依曾經因為此句廣告詞而爆紅!當時在臺灣,這句經典臺詞甚至被威權的政府認為影響青少年甚鉅而被禁,五六年級生在1990年時都還只是少男少女,他們也常講「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用來頂撞父母。這句話看似不好,但敝專欄今天就來顛覆讀者認知,提出一個說法:不認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概念的人,通常不會適合生活在民主社會,甚至大部份都不會是先進國家的子民。

當年李明依這句話被批評教壞嬰仔大小。
出處:中天電視(2011)

個人主義是民主的土壤

此話怎講?政治學巨擘戴蒙(Larry Diamond)與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都曾梳理過民主構成的要件,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個人主義,而這個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幾乎僅存在於基督教文明當中,或者坦白說只在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俗稱白種人)中比較找的到淵源,其他重「階層」與「秩序」的文明如儒家文化、穆斯林文化、非洲部落等均缺乏個人主義的概念,這些所謂開發中或者低度開發的社會不鼓勵小民「以下犯上」,因此在亞洲、穆斯林與非洲社會民主都難以落地生根。這些西方vs.非西方,先進vs.落後,民主vs.非民主的衝突即構成杭廷頓眼中「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由於民主的本質本來就是鼓勵挑戰權威的,所以個人主義很能夠代表這個意涵。同時清教(Protestantism)又比天主教(Catholicism)更重平等與個人,因此清教徒起家的美國人自然符合這個「個人主義孕育民主」的答案。二戰後美國從區域霸權走向世界霸權,1991年蘇聯瓦解美國進一步成為世界獨強,這樣「個人主義比較適合民主發展」的論調遂隨著渲染美國文化而帶到全世界,只是很多親美的國家(譬如臺灣與日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已。那到底什麼是個人主義?簡單講就是「我個人的價值高於其他人」與「我個人的物質利益由我個人獨享」,更重要的是「我財務上自給自足,我不去麻煩其他人,但其他人也不應該來麻煩我」。這幾個句子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的內涵,甚至也成為了數十年來美國共和黨認為不應該補助非裔、拉丁裔與原住民的思想方針。

更有趣的是,個人主義的想法也與臺灣人想要小小的叛逆有很大的關連,所以當年李明依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時候,她其實也在說(或許她當年不知道)「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民主社會中人人享有言論自由,人與人之間的歧異性應該受到保障,我跟大家不一樣也不應該因此受到霸凌」,她其實無意透露出的,正是臺灣民主的土壤。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種子也隨著臺灣民智漸開、政黨數次輪替之後開始發芽,先不說臺灣媒體因為言論的徹底解禁而蓬勃發展,就連各級學校的髮禁、鞋禁、制服規定也都逐漸鬆綁,限制學生的服裝儀容甚至成為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舊時代規範。而有到過美國各級學校參觀過的臺灣人一定很清楚,那裡孩子的髮型、穿著、耳環甚至刺青都不應該是老師置喙的東西,美國教育在乎的是頭皮內的東西(腦袋),而非頭皮外的東西。

個人主義與自由氾濫

提筆至此,「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或者個人主義似乎不是什麼壞東西,甚至是非常棒的好東西,前面一大段似乎也貶抑了臺灣這裡重群體與體貼他人的文化經驗,那難道臺灣人或者華人文化就真的比較糟糕嗎?其實也未必,我們來看幾個例子:2020年7月美國堪薩斯州一家叫做RJ’s Bob-Be-Que Shack餐廳裡,有一名年約40歲的男顧客戴著「讓美國再度偉大」的紅帽子走了進來,由於這名男子並未依州命令而戴上口罩,因此服務生要求他戴上,男子不但拒絕還亮槍吼著「州法律管不到他」。另外,去年川普(Donald John Trump)造勢大會上有許多川粉拒絕戴口罩,面對CNN記者直言:「美國是一個共和國,不是獨裁國家,我有權利選擇對我最有利的事情來做,我不用政府告訴我規定是什麼?我如果因此而得到武漢肺炎,那也是我自己應該承受的,而我願意承擔這個風險。」畫面轉到今年四月的紐約市,兩名亞裔女子被一位陌生女子威脅拿下她們戴在臉上的口罩,兩名亞裔女子不搭理,竟然遭到該名陌生女子以鐵鎚攻擊頭部。講到這裡,其實我們就可以瞭解,美國川粉有許多都孺慕個人主義所塑造的那種英雄氣概,而且那種英雄是反建制與絕對草根的,而不管你喜不喜歡川普,他就有這種魅力。又在川粉心中,個人主義者會選擇反抗權威,更可以是反對管事的政府。反政府除了是討厭被管之外,還帶有濃厚反華府菁英人士的味道。

反觀臺灣在今年5月中旬社區感染大規模爆發之前,社會上有一段時間瀰漫著濃厚的「逆時中」就會被撻伐的氛圍,就連當時在野黨都頗「順時中」。因此你說臺灣人怕死也好,很願意被管也好,臺灣人從來就不太有這種個人主義的DNA。不過也不錯,今年5月中社區感染爆發以來,臺灣民眾有默契地足不出戶與自行封城,也害怕自己成為疫情破口而影響他人的各種作為,正說明了高度的「個人主義」在臺灣沒太大的發展空間,也因為臺灣人休戚與共的團體意識,而讓肺炎疫情在兩個半月內可以快速圍堵下來,也救了不少人的命。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政治學巨擘對於個人主義的溢美之詞似乎也有修正的必要。

guest
1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吳盛和
吳盛和
2 years ago

李明依
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塔綠班
我喜歡的有什麼不可以

只是超買不是走私
陳時中說我從事的是自由業 1922是外包沒有公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