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總兵官:原籍500里內任官之比較

文.圖: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門為東南海疆戰略要區,在《金門志》中《兵防志》即指出金門「屹立外洋,與廈門鎦五店桴鼓相應、聲勢聯絡,為漳、泉二府海口要地,東接臺、澎,呼吸可通;其有繫於東南沿海大局,正匪淺矣」。康熙十九年(1680),時任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軍收復沿海島嶼及廈、金後,即在金門島上設置總兵鎮,為後來總兵府的濫觴。

順治元年(1644)清朝入關,並於翌年南下江南後,遭遇最大敵人即鄭成功抵抗。清人從弓馬得天下,入關前沒有水師,對以水師稱雄的鄭成功毫無辦法。鄭成功也憑藉水路,一度攻抵南京,造成清廷重大威脅。鄭成功去世後,家族一厥不振,清軍才得以攻入鄭氏老巢金門,作為收復澎湖與台灣的基地。毫無疑問,康熙年間的福建海防,是以防範和消滅鄭氏武裝力量為主,所有戰略部署皆與此保有密切關係。

與此同時,接下來內文提到的提督、總兵,從〈清代綠營兵階比較表〉得知,清朝沿用明制例,將職官品級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分,所有又稱九品十八級。總兵為正二品、副將為從二品、參將為正三品、遊擊為從三品。爰以現今國軍軍制對應,則水師提督相當於上將銜、金門鎮總兵相當於中將一級(等同於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防部司令)、澎湖副將為中將二級(等同於戰地政務時期的彭防部司令)、參將為少將銜、遊擊為上校銜。

據張孟剛(2015)歷屆共八十位在金門鎮守總兵。又按照清任官迴避制度,本地人不得在原籍500里內任官,而水師總兵之職在督帥舟師,巡防海面,尚與陸路專管營務者不同。在八十位之中金門籍出身在金門擔任總兵,清末僅「薛師儀」與「許揚州」二位;相較於薛、許二位,出身金門在其他地方任職,即金門籍提督、總兵與副將為數不少,按升任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1.副將周全斌(浦邊人)(1615)、2.南贛鎮總兵許盛(后沙人)(1616)、3.海壇鎮總兵翁雲(盤山人)(1673)、4.雷州鎮總兵李耀光(古寧頭北山人)(1773)、5.福建水師提督蔡攀龍(瓊林人)(1787)、6.浙江提督邱良功(後浦人)(1809)、7.江南提督楊華(湖下人)(1809)、8.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古寧頭北山人)(1816)、9.南陽鎮總兵邱聯恩(後浦人)(1853)(邱良功之子)、10.定海鎮總兵陳光球(後浦人)(1810)、11.瓊州鎮總兵文應舉(後浦人)(1827)、12.廣東水師提督吳建勳(後浦人)(1839)、13.溫州鎮總兵盧成金(後浦人)(1881)。共提督五人、總兵七人、副將一人,計十三人。換句話說,金門籍共十三人曾在朝廷擔任提督、總兵與副將。若在加上薛、許二位合計十五人。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國軍來台後,據筆者(2020)研究金門籍將軍截自2020年止,上將0人、中將11人、少將44人。持平而論惟陳水扁時期八年晉升計30位金門籍將軍,八年時間平均一年將近四位,是過去歷任總統對金門籍晉升數量為最之元首。並藉以提醒清朝時期,金門籍曾出過五位提督(上將),緬懷前人事蹟,用以砥礪並勸勉後人奮發圖強、不懈努力與曾經輝煌過的歷史。

張孟剛(2015)的《金門清代總兵署總兵官考略》是迄今為止,對於金門總兵官研究勾勒較為清楚的一本著作。其他地方文史對金門鎮總兵官研究,分別是陳炳容(2011)、楊天厚與林麗寬(2005)、林金榮(2019)、黃振良(2019)、楊仁江(1991)等人。

金門鎮八十位總兵籍貫分佈圖

此外,國立金門大學黃岳鴻、林政綸、蔡永祈、黃柏蓁、林維新等五位學生(2022),在《金門政治生態學》課堂上研究報告,對張孟剛(2015)八十位總兵官更進一步研究以下發現:一、在分布籍貫中,以「福建省」為其最大宗佔46%,計37人;二、在年紀中,以「中年」(41歲至64歲)為主,在其有效數據29人中為數最高;三、任期時間,以「不足兩年」佔47%最多;四、事蹟評比,以「一般」為主佔55%最多。其中二三四項與清任官迴避制度,即本地人不得在原籍500里內任官無關,因此不在下文贅述,以下將就總兵官之「籍貫」的部分比較並提出說明。

金門鎮總兵官福建省籍貫分佈圖

本文所指籍貫,係指擔任金門鎮總兵分佈於各省籍貫。依序數量最多前三名分別是福建省37位、廣東省14位與浙江省11位。依排名分述如下:籍貫來自福建省任金門鎮總兵官為最共「37位」,分別是漳州11人、福州10人、泉州4人、浦田1人、廈門6人、龍岩2人、金門2人、三明1人。從上圖更可一窺究竟。

位於賢庵國小後門薛師儀葬身處(左上),位在珠山聚落20號將軍第(右上)現已為國家公園金管處整修後由楊姓商人得標經營民宿,石牌碑為薛將軍簡介(下)內容仍為葬在庵前。王宏男2022年6月1日拍

如同前述,福建省金門籍戶籍地設在金門擔任總兵僅二位分別為「薛師儀」與「許揚州」,似有打破前述原籍500里內任官先例。薛師儀據《金門志》卷16,以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分別指出,薛師儀為珠山薛氏義房19世裔孫,乃出自書香之家,祖父鍾英公為太學生,生子三,第三子為懋昭,亦生子三,師弼、師言、師儀。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於金門鎮任護理總兵官。薛少失怙,由長兄薛師培撫育長大。弱冠後投入金門鎮總兵竇振標麾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協防金門北海岸。咸豐三年(1853)總兵孫鼎鰲與諸生章楩等商議先用緩兵之策,誆稱「金門民窮地瘠,家無百金之蓄,人無十日之糧。」讓小刀無意攻取金門,薛任守備,在小刀登陸海戰指揮奮戰,因有功,於咸豐五年(1855)七月,太子太保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裕誠等謹奏遵旨議奏,「以薛師儀越缺升署福建水師提標前營遊擊。」旋又為護理金門總兵並奉檄率艦隊及官兵,北上赴浙江圍堵擊潰太平軍。薛生平個性剛直不阿,以孝友清廉聞名。卒後葬於現小西門,贈封「武功將軍」與「水師參將」,並賜宅第,又稱「將軍第」。《金門薛氏族譜》和《金門志》皆有薛師儀之列傳,《金門薛氏族譜》載:「師儀,名維坤,字紹汾,號鼎臣,水提參將,歷任金門協鎮金門總鎮,誥授武功將軍,享壽五十有四,妣許氏培娘誥贈夫人,陳氏誥封夫人,公葬在小西門」。村人表示,其後人為前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教授。

相較薛師儀時間晚,在同治元年(1862)升任金門護理總兵,同為金門籍者許揚州。據《金門縣志》與《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內容顯示,許於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任金門鎮總兵官。從福建巡撫徐宗幹於《奏報金門鎮護總許陽州巡洋期滿》奏摺中,可知許陽州至同治三年(1864),仍以烽火營參將身份在護理金門鎮總兵任上。其巡洋戰果還算豐富,於同治二年(1863)二月初一,督率兵船出海總巡,於五月會同海壇鎮總兵黃進平在大膽洋面擊沈盜船一艘,在五通洋面又俘獲盜一艘;九月,在圍頭洋面焚毀盜船一艘,在角嶼洋面又俘獲盜一艘,獲盜匪多名。由此看出同治年間福建沿海盜匪仍時有出沒。

金門鎮總兵官廣東省籍貫分佈圖

至於位居第二,籍貫來自廣東省之總兵共「14位」,分別是來自汕頭市1人、潮州市1人、廣州市2人、湛江市3人、茂名市1人、中山市1人、梅州市3人、城市不明2人。詳細如上圖所示。

廣東省與浙江省分布較為散,不同於福建省如漳州、福州與廈門集中。換言之,總兵官仍集中在此三座城市且具有地域性。更重要的是,無論福建、廣東或浙江都屬沿海省份多鄰海疆,水域城市較為發達,人員深諳水性,不難預料將軍都出於該省份,相較於內陸省份任水師官員數量高。易言之,多屬沿海城市擔任水師要職。

最後位居第三,籍貫係來自浙江省共「11位」,分別是金華市1人、紹興市1人、寧波市1人、溫州市2人、舟山市3人、台州市2人、城市不明1人。如下圖所示。

金門鎮總兵官浙江省籍貫分佈圖

至此,可以發現在金門鎮八十位總兵官中,除「薛師儀」與「許揚州」似有打破原籍500里內任官先例外,其餘七十八位皆循此一傳統。籍貫來自福建省、廣東省與浙江省為前三大任金門總兵官。且漳州與福州籍貫的總兵官數量最多,分別各佔八分之一,影響深遠。同時有必要說明的是薛、許在清朝末年係以護理總兵名義協防金門,除薛有較具體事蹟外;相較之下,許在金門較無事蹟可循,如許的後人、族譜、葬身處、相關文獻……等,因此其身份是否屬金門籍則耐人尋味,張孟剛(2015)頁34對許稱「金門籍」,又在頁221稱許為「福建同安人」,二相對照有非常大出入與矛盾,疑似為同安人非金門人;且金門《許氏族譜》對許並無相關記載。相較薛身份較無爭議為珠山人。與此同時,薛的葬身處所據張孟剛(2015)頁218表示,「葬身於庵前村外」,與金門縣文化局及《金門薛氏族譜》載稱「公葬在小西門」有出入,據實際田野調查得知,應以後者文化局較為正確。

至於清朝官吏任用制度相較唐代嚴格,除不得於原籍500里內任官傳統外,尚含中央各部中分管各省事務的各司主官,不得用同省籍人士;凡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中總督、巡撫等大員的子弟,不能在京中擔任御史。甚至有些朝代對任官還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如唐代任官標準增加了身、言、書、判等條件,要求入仕的人應體貌豐偉,言辭辯理大方,書法工整優美,判詞文理優良等。換句話說,現今文官制度相較過去,受到西方影響,雖然也有類似規定,如旋轉門條款、配偶與三等親以內之血親不得在同一機關任用或任用為直接隸屬機關之長官……等。其目的無不在避免政治腐敗與秉持依法行政原則。

綜上,可以清楚得知,清朝仍維持「原籍500里內任官」制度,薛師儀相較許揚州更貼近真實為金門珠山人,且僅是協防金門海域,兼任金門護理總兵任務,可能也不在金門後浦總兵府內視事。換言之,海疆的特性,無法匹敵陸路,如果說薛師儀破除清朝內規或許有些牽強,本文傾向維持傳統即原籍500里內任官。若將時間推移至近代,從戰地政務迄今,惟僅二位金防部司令官為金門籍,即顏忠誠與王世塗。

與薛師儀不同的是,顏與王有在金門視事與布達。清朝時的總兵官如同今日的金防部司令,二者雖有封建與民主本質差異,卻存著異曲同工之妙,皆是地區最高視理軍事事務之決策者。不可否認的是,總兵官在封建時代相較於金防部司令更為位高權重,不只是軍事防務工作,更可統攝更多軍事外事務,歷史上經常有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可能。

再則,總兵官的調查研究,據仿間說法數量上可能不僅八十位,未有記載可能尚有漏網之魚未逮,跟歷史文獻取之難度有關。換言之,只會更多不會較少。同時亦涉及到調查者統計標準不一,如前述護理總兵是否該算入?若未計入,肯定相較實際數量為少。本文僅是一敲門磚,重點在原籍500里內任官,即「籍貫」在各省份的比較,至於總兵官數量統計標準以及總兵署古蹟修繕則非本文內容,不在此限,藉以說明之。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