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金門珠沙里小西門聚落吳朝枰(1854 – 1936)字錦章、又名光枰,清咸豐四年(1854 年)出生,於30歲自印尼經商致富後,改名「吳錦章」,享年83歲。年少南渡白手起家,工作於「成順福」商號,在1910 – 1930間,活躍於印尼及新加坡,積極投入在南洋的各種公益事業,設立蘇島華僑學校、捐輸新加坡金門會館各種活動、捐款改建新加坡浯江孚濟廟(新加坡金門會館前身)、發起入股金門輪船有限公司為家鄉金門往來廈門交通貢獻一份心力……等。在新加坡金門會館興建,江柏煒(2014)表示:「在吳光枰捐資五百銀元,僅次於時任總理的黃良檀一千二百元及副總理陳芳歲的一千元……。」
至於後者船運公司。吳鼎仁(2020)表示,「20世紀初,他轉往新加坡發展,捐輸浯江孚濟廟(金門會館前身)的活動,1922發起入股金門輪船公司,便利金廈交通。與陳芳窗、陳景蘭、吳繼輦、蔡嘉種、陳芳歲、陳睿友、黃雲鐘、黃肖巖等新加坡的金門僑商齊名,時時為故鄉貢獻心力、財力。」
在入股金門輪船有限公司部分。江柏煒(2014)亦表示:「當時,以四千股、每股十元、總額四萬元叻幣為目標,獲得多位鄉僑的支持,吳光枰認股一千元、陳芳窗七百五十元;陳景蘭、吳繼輦、蔡嘉種、陳芳歲、陳睿友、黃雲鐘、林春水等人叻幣五百元;款項並由蔡嘉種、黃肖岩(巖)、陳景蘭等人簽收,資金存入當時的華僑銀行。吳光枰的認股,是當時僑商之最……。」無論是興建孚濟廟或是入股金門輪船,可見吳在當時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過去相關文獻?
目前在從事吳朝枰調查研究者,分別是江柏煒(2010)《小西門成果報告書》、江柏煒(2014)〈光耀門楣造福鄉里:吳光枰的事蹟〉、黃振良與陳炳容(2021)《金門地區傳世祖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李金生(2004)《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吳鼎仁(2020)〈望重梓桑〉、楊天厚、林麗寬合著(2007)《文化的載體:金門影像記事》、黃振良與陳炳容(2009)《前人的足跡(金門的古蹟與先賢)》、《金門縣志》(2007)、許振義(2015)《金門先賢・新加坡篇》、李建緯(2021)《金門地區傳世總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等。閱讀發現,字裡行間內容大致相似,將其整理如下以便後續。
是吳光枰?還是吳朝枰?在許振義(2015)口述歷史調查研究中,仍可見吳光枰。根據小西門吳氏分派後之昭穆輩序為:「承世文武仕,朝廷公侯伯,禮義和根本,富貴萬年春。」由昭穆排序得知,吳朝枰是「朝」字輩,因此,吳光枰非其本名。應為吳朝枰較為正確。在前述地方文史工作者相關文獻記載,吳氏昭穆皆可見其蹤影。
據《金門縣志》〈先僑列傳〉記載:「吳朝枰(光枰),字錦章,小西門人。幼孤家貧,賴母耕織維生。弱冠隻身遠渡重洋,輾轉至荷屬之蘇門答臘,與人合組「承順福」商號,數十年間,蔚為商界巨擘,性至孝之母念微時,其母苦狀,輒泫然淚下。樂於扶危濟困,排難解紛,對社會教育慈善事業,莫不悉力以赴。深感幼年失學之苦,乃於蘇島設立培善學校,以教育華僑子弟。晚年息影家園,居常以修橋造路、施藥濟貧、引為己責。並聯絡海外鄉僑,創辦金門輪船公司,利濟金廈交通。其生平善舉,向為邑人所稱道。發祥後,猶儉樸如常人,粗衣淡飯,晏如也。民廿五年卒於鼓浪嶼寓所。年八十三。」有關於吳朝枰捐官的記錄?
李建緯(2021)指出,李建緯(2021)指出,從廳堂中央懸掛的中書匾可得知。此中書匾中行「中書」二字,上款為「欽命閩浙總督無理福建巡撫事許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周 為」,下款為「光緒癸卯選用中書科中書吳錦章受」。根據《中國官制史》一書中所述,明清官制中的中書為中書科內的從七品官銜,職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劵等,此外也為散官官職。從此匾可推知吳朝枰的官職為從七品中書,而對應的章補紋樣則為鸂鶒,以此得知畫像中吳朝枰所著補服的章補圖案。
又《金門縣志》〈華僑志〉亦指出,「吳光枰(朝枰、小西門人)任當地甲必丹。子廷金膺雷珍蘭(luitenant),黃秋昆(後浦頭人)、吳公昌(廷金子)、亦先後被任為當地甲必丹。」不僅在印尼獲得崇高的地位,同在對於桑梓的貢獻也不遺餘力,「吳光枰(朝枰)之修橋造路種種公益事業,皆義不讓人,對桑梓貢獻,不勝枚舉。子廷金捐建金門體育場。」由此可見,吳朝枰與其後人對家鄉的公共事務不遺餘力。至於中壯年時期,吳朝枰的家庭狀況?
據江柏煒(2010)得知,清光緒十六年(1890 年),吳朝枰時年 50 多歲,返回金門結婚,先後迎娶兩房夫人,大房為金門后垵人林氏,二房為赴新加坡經商時續娶的蔡氏,兩房共育有七子分別為廷金、廷愛、廷祝、廷磷、廷閩、廷振與廷煥,其中,只有廷愛此房留在金門發展,其子吳光佑於金城經商,其餘各子皆散居於印尼、新加坡與廈門鼓浪嶼。
李建緯(2021)亦有類似說法,吳朝枰生前兩名妻子,大房林氏為金門后垵人,為光緒十六年(1890)吳朝枰返回金門所娶;另一位二房為蔡氏,於新加坡經商時續娶。兩位夫人共育有七子,分別為大房所生為:廷金、廷愛、廷祝;二房所生為:廷磷、廷閩、廷振與廷煥。長子吳廷金與吳廷閩於印尼發展,曾與父親吳朝枰分別擔任過甲必丹(Kapitan) 與雷珍蘭(Luitenant),之後也曾擔任過甲必丹,其子吳公昌也曾擔任過甲必丹;吳廷祝、吳廷振前往鼓浪嶼;吳廷磷、吳廷振則前往新加坡發展;僅吳廷愛留在金門,目前吳朝枰尚有後人留在小西門與金門其他地區生活。
又李建緯(2021)在後垵林氏畫像中更進一步指出,吳朝枰夫人林氏官服畫像,所見像主拱手正坐於椅上,椅上覆有團花紋椅披,背景留白,而地板上繪有回紋與花紋織毯。畫像人物五官為覷目、肥鼻、蛾眉、摜嘴,面容豐腴,厚耳垂並綴有耳飾。其頭戴金色鳳冠,上飾以七鳳與雙龍搶珠並有「奉天誥命」字樣、兩側垂珠。像主項掛朝珠,身著紅地金紋大袖蟒衣,外罩石青色霞帔,雙手隱於袖中拱於胸前,袖上繪有四爪蟒紋。細看霞帔中央綴有方補,紋樣作文禽朝日,頭向朝左,文禽頭帶冠羽,尾部為多道尾羽,具有白鷴特徵,屬文職五品宜人紋章。再見蟒衣以下露出紅地金紋馬面裙,整體穿搭為清代傳統漢人命婦著裝。
至於吳朝枰官服畫像?
同在李建緯(2021)的調查研究中表示,所見像主為覷目、肥鼻、平眉、摜嘴,耳型厚實貼臉,鬢角、人中與下頷蓄鬚,整體面容清瘦,目光有神。見其頭戴清朝冬冠,上方隱約露出冠頂,頸圍硬領及披領、項掛朝珠,身著對襟補服,胸前綴以方補,所見補紋作文禽朝日、頭向朝右、下帶立水,係典型晚清補紋風格。再細看文禽特徵,頭帶冠羽,尾部為多道尾羽,具有白鷴特徵,屬文職五品官員服制。另見補服袖口露出翻摺馬蹄袖;下擺露出袍服特徵有立水紋飾並作開裾形式,為典型清代吉服著裝。鑑於此,從新加坡返金回小西門後的發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左右,吳朝枰返鄉並於小西門興建三幢並排的二落大厝,並築隘門保護之。首先落成的是位於隘門群的最右側的「中翰第」(現為小西門 33 號),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落成,其二為位於中間的「延陵世胄」(現為小西門 32 號),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落成,最後一座是民國四年(1916 年)落成的「延陵世胄」(現為小西門 31 號)。三幢並排的二落大厝,氣勢磅礡,足以反映當年吳朝枰的財富。
在吳朝枰興建新厝的同時,位於中間的「延陵世胄」(現為小西門 32 號)屋前原有 22 個屎嚳(或稱茅坑),由於臨近住宅區,不僅有礙觀瞻,氣味更是難聞,因此吳朝枰就與屎嚳擁有人吳氏、戴氏族人溝通之後,將屎嚳移於村郊西南處,並由吳朝枰購地興建屎嚳,進而解決屋前有礙觀瞻的問題。興建於民國六年(1917 年)的新式屎嚳不僅擁有西洋式的立面造型,還具有隱密性的屋頂、矮牆遮蓋,備受村民的肯定,立面上還撰寫著模範廁字樣。至於,晚年吳朝枰的生活?
晚年吳朝枰居住在廈門鼓浪嶼。其長子和長孫都當過印尼「甲必丹」﹙Kapitan﹚,在僑界享有崇高的榮譽,今其後人有些仍住在小西門,有的則遷往金城(或稱后浦)做生意。如在后浦從商吳的曾孫吳光佑,而大部份的子孫都在海外發展。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 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在鼓浪嶼辭世,享年 83 歲,於次年運棺返回故里,埋葬於今小西門和平新村內。據曾孫吳光佑表示:「運棺回小西門的路上,許多曾受他資助的鄉人,無不跪地膜拜,表達哀悼與謝意。」最後,筆者與吳朝枰關聯?
其曾孫吳光佑為筆者的姨丈,換句話說吳光佑的髮妻為筆者母親的表姐,因而稱之。現仍記憶猶新,1986年時約七歲左右,經常偕母親於后浦大街採購,姨丈的店正好座落在大街上,腳走酸了便於姨丈經營的服飾店與阿姨聊天,聊聊小西門的閒事,當時吳光佑已從小西門搬至后浦。阿姨和藹可親非常好客,逢中午一定要留我母子倆下來吃午飯,母親也都是禮貌性婉拒。
再則,其住處是小學「遠足」的去處。導仔為住后湖國文老師許X石,對地方文史非常有研究,經常見稿於《金門日報》。小學同學吳X雯即是吳朝枰後人,住在前述「延陵世胄」番仔厝裡,正好可以去同學家參觀。事實上,前述吳朝枰及他夫人的畫像,小時候遠足就曾見過,位在神明桌上方。除此之外,記得古厝前有一數百年蘭花樹,每當花開非常香,外公家位置就位在「延陵世胄」的前面,距離不到百公尺,小時候玩耍都會拿著土製竹竿頂處有一鉤環,朝樹上蘭花處勾,並將勾下來的蘭花用細線穿成一串,放在飯桌上,香味溢滿整個屋裡,不輸百貨公司專櫃香奈兒。更重要的是,每次遠足完,都要寫一篇作文當課堂作業,無不煞費心思、東拼西湊,窮盡腦汁擠出來,當時小學五年級。
如今長大後住在和平新村,離吳朝枰墓,頂多百來公尺路,每當日落晚霞在天空消散之時,美景適宜飯後散步,都會從田間小路穿越其墓,觀其宏偉石刻與座落的位置,距離模範公廁不超過百公尺,正好與其相呼應,當下無不見賢思齊、緬懷前人功績。吳年輕落番印尼、新加坡,在外胼手胝足打拼,事業有成不忘飲水思源。如同前述吳鼎仁(2020)在《金門日報》所言〈望重梓桑〉。生於金門、葬於金門。其事蹟模範公廁蔚為奇觀,任重道遠,可謂僑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