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金門首創22縣市村史寫作,前後歷經二任縣長,第六任陳福海與第七任楊鎮浯,近六個年度的耕耘及努力,自2016年始至2022年4月止,計各鄉鎮已順利完成37本村史的出版,計46位作者共襄盛舉。若以地域為限,其中不乏大金門、小金門與烏坵,也就是說只要有人住的島嶼除大二膽外,金門村史已廣為人知且其事跡遍佈在大小金門與烏坵島。
據羅志平(2016)金門村史濫觴,可以從「社區總體營造」說起。1998年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與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合作,共同推動「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在全省邀請十個社區作為試點,進行試驗性的民眾寫史運動,這是一個企圖從草根重建文化自覺和社區認同的新嘗試。超過20年來,隨著行政院文建會的鼓吹與推動,社區營造與村史書寫成為地區二大文化工程,人人寫村史成為新興時尚。截至2022年4月止金門村史成果?
六年的成果發現,雖然每年平均以六本速度成長,但2018年產出九本數量為最,2021年四本最少,據知2022年上半年尚有六本待審,結果尚未出爐。且其中不乏有作者著二本,如楊天厚/林麗寬、陳永富,值得後進學習與競逐。倘若以「年度補助」共六個年度為計,成果頗豐,其著作細目詳如下表所示:
年度 | 作者與書名 | 備註 |
2016 | 1. 林馬騰《古韻今輝-烈嶼上林鄉社史》、2.林金榮《金城鎮民的歲月容顏-后浦往事》、3.黃克全《汶水揚波后水頭》、4.楊天厚/林麗寬《走讀金門青嶼》、5.李福井《古寧頭李花開》、6.蔡群生《御賜里名-瓊林》 | 六本(七位作者) |
2017 | 1.羅志平《烈嶼羅厝的美麗與哀愁》、2.顏炳洳《賢聚—留餘蔭‧忠孝傳芳》、3.林志斌《烈嶼之心:東林的那些人、那些事》、4.陳慶瀚/陳篤龍《科甲聯登的村社—陽翟》、5.高丹樺《我的家鄉在烏坵》、6.王水彰《金門呂厝村史》 | 六本(七位作者) |
2018 | 1.黃振良《浯洲鹽鄉~西園‧後珩》、2.陳麗玉《后宅聚落風華》、3.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官澳風華》、4.葉長茂/陳國興/歐福增《泗湖屐痕》、5.董水應《金門古崗玉笋傳芳》、6.陳炳容《固若金湯、雄鎮海門-金門城》、7.林志斌/洪清漳《烈嶼西方傳奇-佛祖、上帝公庇佑的子民》、8.王建成《綺麗東鄉-情深話東沙》9. 何志強《水濱之巔-浦邊》 | 九本(十二位作者) |
2019 | 1.陳長慶《阮家鄉是碧山》、2.董群廉《庵前村村史》、3.林怡種《營山村史》、4.吳啟騰/陳秀竹《紅土下的奇蹟-昔果山村村史》、5.張火木《行過千帆見過歷史-料羅村史》、6.陳永富《孚佑東洲・車鼓響》 | 六本(七位作者) |
2020 | 1.呂金誠《蓮庵村五呂之鄉》、2.黃奕炳《汶浦風華:地靈人傑後浦頭》、3.吳建意《福山陵水寶庫象上庫》、4. 陳成基《風車今昔.上斈流風─埔後村史》、5.洪春棋《黃厝村史:貓公石的故鄉》、6.洪德舜/洪采妮《後豐港村史─傳承》 | 六本(七位作者) |
2021 | 1.林怡種《莊厝演義》、2.陳永富《亙古通金榜林村史》3.王振漢《三村一脈・同氣連枝珩厝、后盤山、西山村史》、4.翁炳賜/翁克偉《鄉野毫光-盤山村史》 | 四本(五位作者)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若以金門「六鄉鎮為計」,在金門共184個自然村(或聚落)之中,2022年4月止,業已完成37本,已達成20.10%。換句話說,尚有147個自然村待寫。若以百部村史為計,則尚有63本待寫,即達成37%。以前述每年補助六本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能達成百本,完成村史付梓的終極目標。在可預見的未來,地方文史工作者仍有一段路要齊心協力的筆耕。若以六鄉鎮的自然村為計如下表所示:
各鄉鎮 | 自然村(或聚落)(已完成村史) | 自然村 | 達成率 |
金城鎮 | 「后浦」、「賢聚」、「金門城」、「古崗」、「東沙」、「泗湖」、「庵前」、「昔果山」及「後豐港」,計9本 | 31 | 29.03% |
金湖鎮 | 「瓊林」、「料羅」、「蓮庵」,計3本 | 40 | 7.5% |
金沙鎮 | 「青嶼」、「后水頭」、「呂厝」、「陽翟」、「后宅」、「西園.後珩」、「官澳」、「浦邊」、「碧山」、「營山」、「後浦頭」與「莊厝」,計12本 | 50 | 24% |
金寧鄉 | 「古寧頭」、「榜林」、「東洲」、「埔後」、「盤山」與「后盤山、珩厝、西山」,計6本 | 35 | 17.14% |
烈嶼鄉 | 「上林」、「東林」、「羅厝」、「西方」、「黃厝」及「上庫」,計6本 | 26 | 23.07% |
烏坵鄉 | 「烏坵」,計1本 | 2 | 50%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必須說明的是珩厝雖為金湖鎮瓊林里,惟后盤山與西山皆位在金寧鄉,一本三村,避免重複計算,在此被歸類在金寧鄉。
調查發現金沙鎮產出最豐富共12本,烏坵鄉最少僅1本。若更進一步客觀調查,以地域分布的自然村數量(或達成率)為計,在六鄉鎮中烏坵鄉正好相反進度為最,在2個自然村中已完成一本達成率為50%最高;金城鎮29.03%緊追在後、金沙鎮24%排在第三;至於小金門烈嶼鄉,在26個自然村之中已完成6本,換句話說已完成近四分之一。金湖鎮最低僅7.5%,在40個自然村中僅完成3本(3個自然村),則需加倍努力。若不考慮烏坵與小金門,自然村分佈較廣,單以大金門島為例,金城鎮與金沙鎮超過二成的達成率都算非常難得、不容易的成就。換言之,時間越後面,較突出獨具特色自然村越不明顯,可供撰寫素材少越不容易抒寫,對地方文史工作者挑戰性越大。至於產出的成績?
據縣府文化局(2022)資料顯示,若以獲獎數計算,2021年未列入的話,前五年共33冊,有27本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得獎比例皆高居全國各縣市第一。換句話說,「獲獎率高達81.81%」,勇冠群雄。2017、2018、2019年都榮獲政府推廣性書刊或地方志書的佳作獎,2020年更獲優等獎,其表現有目共睹、值得推崇。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藏身在聚落中的「巡檢司」與「鹽城」,是聚落之中重要題材,同時也是奠定金門閩南文化非常重要養分之一,然而現在(2022)還缺少哪些?
以巡檢司為例,各類文獻均顯示,明朝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即在今舊金城設立一千戶所,以及五座巡檢司城,其中巡檢司城分別位在峰上、田浦、官澳、陳坑及烈嶼。目前「峰上」、「田浦」、「陳坑」與烈嶼「南塘」皆未有進者書寫。換句話說,巡檢司僅楊天厚與林麗寬(2018)《金門官澳風華》一本;與此同時,鹽城的部分尚有「浦頭」、「田墩」、「斗門」、「劉澳」、「中蘭」等聚落尚未有村史產出。以上無論是巡檢司或是鹽城,都是金門當地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非常值得後續文史的調查研究。類似村史的書籍出版還有哪些?
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像是《金門戰役史蹟口述歷史》的企劃分別是《太武山驚天一擊》、《軍民搏命護家邦》、《烽火漫天遷徙潮》、《暮然回首看和戰》、《現代赤壁古寧頭》、《1949古寧頭戰紀》、《無法解放的島嶼》、《古寧頭歲月》等,可以說是另一系列套書。在這座島嶼上存在著居民共同記憶,藉由居民口述方法述說著那個年代無法抹滅的戰爭歷史,與村史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相較「村史」係以「聚落」為單位,前者「戰役史蹟」則以發生「事件」為旨,且聚落與閩南文化關係頗深,特別是宗祠、建築與各式習俗等故事;相較於戰役與閩南文化則關聯性不強,戰役偏向政治性活動,此活動與衝突存在著剪不斷關係,俄羅斯與烏克蘭即為一例。古寧頭與八二三戰役難道不也是一種政治性對立,而引發的衝突?當然其他類似文化局出版的套書也不少,一般文學、戰地史蹟、閩南文化與僑鄉調查……等,由於種類繁多就不在一一贅述。
目前以每年六本,補助50萬為限的速度成長。近年規定未寫過之村莊,如有協請曾寫村史之作者專家協助,需請社區發展協會代表人聯名之認定同意,方能符合資格;且必須在該撰寫之村落辦理2場座談會與分享會與之互動,並提供700冊交給文化局,將回贈作者200冊。審查過程還需簡報,且分為初審、期中與期末,且當年僅能提出一案。換言之,若得到村史補助,就不能再申請其他案補助,如戰役史蹟或獎助個人。詳請可參考〈金門縣文化局「金門村史」徵選作業辦法〉110年4月修正版。期間與各撰寫作者言談之中紛紛表示,申請條件與辦理內容相較初始設立之時更為嚴苛,如辦理座談會、發表會,仿間抱怨聲不少,讓不少人望之卻步。
發現該辦法自民國105年2月發布迄今,幾乎每年都在修改,希找出一個更合適的遊戲規則。常言道「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所有政府訂立的法規,在既有的條件下,應該是更便民,而非時刻刁難,體恤民意與作者,或許才是民主社會價值之展現。不同的聲音同是政府進步的動力,值得後續檢討及改善,方不失文化局良善美意之初衷,再創金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