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紙鈔史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幣(或貨幣)除了是交易媒介,同時也是象徵國族認同。以孫中山肖像為例,就有硬幣與紙幣二大類,我國貨幣史從1911年創建中華民國,到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臺灣與中國近代史分不開;而認同感即一個人的歸屬感,這邊泛指社會認同,其涵蓋了對個人身份地位、族群、文化與政治的認同,或自己本身對群體、情景或事物產生的歸屬感,有別於孤芳自賞的唯我感受。

以下將分別依序說明,從過去金門地區使用幣的歷史背景,以及設計粵華流通券目的即在防止政經混亂導致的物價波動,同時分別在其他離島與金門發行直式、橫式「限金門通用」紙幣,提供當地軍民使用,與未在金門地區發行的金門紙幣,最後這些紙幣漸漸成了後來紙幣蒐藏家新寵且奇貨可居。

直式「限金門通用」之金門地區使用新臺幣。(資料來源:紙幣蒐藏家王建盛2022年1月提供)

一、金門地區使用幣的歷史背景

兩岸對峙當時兵荒馬亂、政局更替與法令不齊,經常幣制發行不同調,造成幣值紊亂與老百姓使用不便,據震撼(2003)在《金門日報》表示,從1915至1949止,流通的貨幣不外有信用券、小洋鈔票、中央儲備券(國幣)、東北九省流通券、關金、軍需券、金圓券、銀元券、銀元(大洋)、銅錢等。而印製的銀行有中國儲備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等。可謂五花八門,也代表當時時局不靖,政治不穩的景況。

至1949年大陸淪陷後,國共對峙,金門的錢幣才走入一個穩定的局面。當時金門地區市面流通的錢幣大概有銀元(大洋)、銅錢、聯合信用券(單位美金)、銀元券、白銀(大頭、帆船)、舊臺幣、粵華券,以及新臺幣等幣券。當時駐軍發餉以一箱二仟白銀元為單位,就以當時駐守在金門榜林、東洲一帶的京滬杭交通警備司令部第四師主任辦公室,每月發餉時一箱箱白銀堆放在廣場,銀光閃閃,準備發放官兵的薪俸可知。

在1949年8月福建沿海情勢危急,共軍從長江天塹大舉南下,國民政府為確保臺、澎安全派遣大量軍隊駐紮金門。大陸淪陷之後,為防止淪陷後地區大量貨幣流入金門地區使用,確保商民與部隊安定,以及防止物價上漲,遂發行金門地區使用幣。

林永隆(2014)亦有類似看法表示,「日本占領期間,南京汪精衛日偽政權所印製『中央儲備銀行』鈔券也曾於金門地區流通過。34年8月抗戰結束,偽中儲券廢止,金門地區改用法幣與關金。37年8月19日,中央政府實施幣制改革,行使『金圓券』。後因大陸局勢危亂,通膨日益嚴重,導致『金圓券』急速貶值,故金門當地在38年4月間,另由『金門各鄉鎮地區商會聯合會』發行以美金為本位計有壹角、伍角、壹圓四種面值的信用券來替代『金圓券』。為幾中央政府又發行『銀元券』,信用券隨即廢止。……民國38年8月共軍飛渡長江大舉南下,福建情勢日漸危急,為確保臺、澎安全,國府乃增派國軍陸續移防駐守金門。38年12月3日,由當時負責統合江蘇、浙江、臺灣、福建、海南等地政務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頒布『金門行使新臺幣辦法』,規定在金門及附近小島應行使券面加蓋金門字樣的新臺幣鈔券。且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核定金門發行新臺幣的總額為1,000萬元,並實際發行額撥出等值黃金作為十足準備金。……民國39年2月間,臺灣銀行已備妥加蓋『金門』字樣新臺幣(係空心字)共1,000萬元準備發行。後因金門當地駐軍甚多,物資匱乏最後並未實際推出,而是將此1,000萬元另撥由金門軍方做為在臺灣採購各項物資的週轉金。」

換句話說,在臺印製1,000萬元空心新臺幣「金門」字樣並未在金門地區發行,如圖5未發行的金門紙幣。

 二、粵華流通券

胡璉(1976)的《金門憶舊》指出,1949年12月3日由當時負責統合大陸沿海江蘇、浙江、臺灣、福建、海南等地政務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之政務委員會通過並頒布「金門行使新臺幣辦法」,規定在金門及附近小島應行使券面加蓋金門字樣之新臺幣鈔券。此金門行使新臺幣辦法計分為十點。其主要內容及要點如下:1.「為防止陷匪地區遺留之鈔券流入混用,並調度部隊給予及適應商 民需要。」 2.「定期行使臺灣銀行所發行之新臺幣。」3.「將中央銀行之銀元券停止流通,限期收回。」4.「新臺幣對銀元之折合率,定為銀元一元折合新臺幣三元。」5.「在金門之銀元,應於本辦法實行後三個月內兌換新臺幣,在兌換期內,銀元得暫照上項折合率流通行使。」6.「金門各部隊之給與、經費以及其他軍公款項,均以新臺幣發給之。」7.「金門一切交易,均應以新臺幣支付,公司會計之處理,一律以新臺幣為單位。」8.「在金門行使之新臺幣 ,於券面加蓋金門字樣,限在金門行使。」9.「金門行使新臺幣之發行額,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核定之。」10.「發行基金應以金銀、外匯及可換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交由臺灣銀行保管。」

在金門行使新臺幣辦法通過後不久,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即核定金門的新臺幣發行總額為一千萬元如前述,並按實際發行額撥出等值黃金做為十足準備金。此核定之一千萬元將不在臺灣本地流通,也不包括在臺灣實施幣制改革時所定「二億元」限額內之新臺幣,故可稱之為「金門新臺幣」。

粵華流通卷(資料來源:胡璉[1976〕,《金門憶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據知「粵華官兵福利站」現為金門縣物資供應處,為胡璉所屬十二軍團為解決民全島軍民生活物資之需求暨穩定物價而設。由於原核定之一千萬元「金門新臺幣」並未如期在金門地區正式流通使用,而是撥由軍方在臺採購物資,故金門地區也有若干原係用於臺灣本島未加蓋限金門地區通用的「新臺幣」流入金門並在當地使用。

由於福建剛淪陷,故不能再以福建省銀行名義發行「閩幣」,在此期間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所掌控的金門防衛司令部為調整該島金融經濟,乃飭由「粵華合作總社」發行壹角、伍角、壹圓共三種面值的流通券如圖2所示,總額則暫定為五十萬元,只限在金門地區使用。並自1949年4月15日起,先行配撥各部,且又訂定「金門流通券使用辦法」通令施行,並於1950年3月17日開始流通使用。

關於金門流通券使用辦法其相關內容為:1. 流通券比值:流通券一元合銀元一元,臺幣三元。2. 流通券信用:流通券基金暫定五十萬元,凡本島軍民持有流通券 者,得向合作社購買物品,繳納稅收,均得按照比值使用。3. 流通券使用範圍:本流通券限在本島使用,本島以外未經本部核准 者,不得流通。4. 流通券匯兌:凡持有流通券者,如在其他地區用款,得向金門臺灣銀行及收支組以臺幣比率辦理匯兌,但在二千元以上者,無論軍公商款,一率須報本部核准。

據胡璉(1976)得知從1950年3月17日至1952年5月1日止,前後共計兩年多的時間,總計回收約折合新臺幣一百三十萬元,並會同總社及聯勤第六財務組共同焚毀,並呈報財政部查核。自此「粵華流通券」正式走進了歷史,也卸下它在金門紙幣史由軍方發行短暫又炫麗的生命,對金門金融經濟穩定的貢獻自有其特殊地位。為了避免幣值繼續大貶,以及嚇阻物價飛漲,政府遂實施幣制改革。

橫式「金門」與「限金門地區通用」之新臺幣。(資料來源:紙幣蒐藏家王建盛2022年1月提供)

三、直式與橫式「限金門通用」發行之紙幣

與此同時,在新臺幣發行上,金門地區使用的新臺幣,主要是由臺灣銀行統一製作發行,形式和規制大抵和市面流通之新臺幣相同,唯獨幣面上印有「金門」、「限金門通用」或「限金門地區通用」字樣的紙鈔,也算是前線戰地的貨幣上的一項特色。

金門紙鈔發行時間。(資料來源:正理鈔幣社[1994〕,《中國近期鈔幣目錄》)

行使金門地區地名的新臺幣,即幣面上印有「金門」「限金門通用」字樣的紙鈔皆是直式版如圖1;從民國40年11月6日開始發行,如圖4所示。直式版具有壹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等11種。 而幣面上印有「限金門地區通用」的字樣紙鈔皆屬於橫式版如圖3,從1969年後陸續發行的拾圓、伍拾圓、壹佰元、伍佰圓及壹仟圓等六種如圖3所示。

類似的說法,麥留芳(2021)在《口袋裡的國家:歌曲、郵票、錢幣中國的國族認同》表示,在1946年時,即收復臺灣後一年,國民政府尚未遷臺灣前,臺灣銀行已發行過面值拾元的孫像紙幣。到1949年,其雖印就了幾種不同面值的孫像紙幣,卻被區分成全臺通用和限地通用兩大類,這邊所指限地通用係指「限金門通用」,當時限用地區即指金門、馬祖、大陳、澎湖。換言之,臺灣本島使用的貨幣,不能到外島使用。

四、未發行的「金門」紙幣

林永隆(2014)指出,「金門券是新臺幣三種外島紙鈔中(金門、馬祖、大陳),最早發行、流通範圍最廣、使用期限最長、版式也最繁多複雜的一項臺鈔蒐藏專題。由於受到特殊時空背景及政經情勢之影響,金門外島券曾先後印製數種『因故而未正式發行』的紙鈔,更使這項蒐藏主題顯的多樣化充滿無限樂趣,蒐集難度也因較高而頗具挑戰性。」

未發行的「金門」紙幣(資料來源:林永隆[2014〕,《臺鈔圖文新錄》。)

至此,未發行的「金門」紙幣,據林永隆(2014)得知,應該有圖5共六種。隨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民國78年9月1日起,在兼顧離島經濟與便民原則下,這些加蓋「金門」字樣的外島地名券,採「只收不發」,並採全面流通和本島臺灣一樣「不加蓋地名」的紙幣。

綜合前述林永隆(2014)指出,「民國38年以後金門地區曾經印製發行、流通使用的紙幣,依其型式版別之不同大概分成以下五種:(一)38年空新版金門壹圓、伍圓(未發行)及38年版壹分、伍分、壹角輔幣券(未發行);(二)「不加蓋地名」的新臺幣鈔票(約使用於民國39年間);(三)粵華合作社總社銀幣流通券(39年4月17日至41年4月30日);(四)金門新臺幣鈔券(41年5月1日至78年8月31日);(五)「不加蓋地名」的新臺幣鈔券(78年9月1日至今)。」

換句話說,除(二)「不加蓋地名」的新臺幣鈔票與(五)「不加蓋地名」的新臺幣鈔券,與金門關係較微弱,其餘三種均如上述說明。

五、「限金門通用」紙幣因量少彌足珍貴,成為蒐藏家新寵

自從兩岸軍事緩和,前線金融秩序已大幅成長穩定,隨著解除戰地政務,回歸縣政,貨幣流通已無限制管制之必要,故於1980年9月1日起不再印行印有「限金門通用」等字樣的紙鈔,且採「只收不出」的原則如前述。於是臺、金兩地流通紙鈔一體適用,自此印有「限金門通用」等之各款紙鈔水漲船高,奇貨可居,收藏熱絡,交易買賣更是有利可圖。

震撼(2003)在〈金門紙鈔史〉表示,為慶祝臺灣光復節所合辦的「臺灣紙幣趣味特展」活動中,眾所矚目的「未使用的1949年到1955年間臺灣銀行拾圓、伍圓、壹圓、伍角限金門通用的天字第一號紙幣等四款」於2002年10月15日登場,由拍賣網站 e Bay愛秀網科技(i Asure)在結標前兩分鐘由臺灣收藏家以新臺幣1100,501元創下天價拍賣出,也為擁有「限金門通用」紙鈔的收藏家們注入了無窮的希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在1966至1976實施文化大革命,曾在中國流通的貨幣被當時的紅衛兵消滅殆盡,未被查禁、焚毀貨幣則移轉到臺灣,成了跨時代的集體記憶,意味著貨幣具有國家認同。在中國曾被消融過的孫像紙幣,隨著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再次成了國家認同的象徵,這一象徵的時間則超過一甲子,如同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留下來的「限金門通用」貨幣,充滿著集體記憶與國家認同。

 

 

guest

2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2 years ago

深入報導,句句關健,引人注目,故郷人故鄉情

郭先生
郭先生
1 year ago

請問當時的金門人能拿著金門限定的紙鈔來台灣買東西嗎?還是要去銀行換成台灣的紙鈔才可以?更換的話是1:1面額直接換嗎?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