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金戈鐵馬 閩南古蹟小旅行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編輯部

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古蹟日組織」,成為第四十八個會員國,並於每年9月的第三個週末,設為全國古蹟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每年號召各縣市政府共同舉辦古蹟日系列活動,闡揚地方文化資產特色。「金戈鐵馬、單騎古蹟小旅行」即是2021年9月第三週,金門縣府文化局宣導全國古蹟日的系列活動。

此次金戈鐵馬活動獨創全國首例、不同於本島,透過騎單車,融合了閩南、戰地與僑鄉文化古蹟元素;並透過在翟山坑道軍歌教唱與瓊林聚落行動劇表演,演繹金門當地故事,強化金門文化資產守護的行動力,適時發揮與結合地方民俗風情、獨具特色。非常適合一家大小,在六、日的週末品嚐戰地之美、充實閩南與僑鄉知識,同時亦可共享天倫之樂。

活動安排為期兩天,於9月18、19日,分兩個梯次,共120個名額,費用新臺幣一百元整。筆者與大兒子在縣府文化局網路公告的第一天早上九點整,隨即報名第一天9月18日第一梯次。從第一個據點瓊林聚落出發至第十二個據點牧馬侯祠,距離約三十公里,一天騎完西半島四分之一個金門,如下圖路線說明。

左圖活動流程於路線說明,右圖金門古蹟日宣傳海報。(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根據文化局指出,金門為文化大縣,約有260處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佔全國百分之十五,排在全國前三名。金門古蹟日係以單車旅遊為主軸,串連戰地、閩南、僑鄉文化之古蹟、歷史建築景點路線,透過豐富的文化建築與歷史人文風情再現,轉譯互動方式,帶領年輕世代民眾體驗多元文化;融合新譯站據點,深度體驗瓊林聚落、金城鎮知名古蹟、歷史建築,達到健康環保的文化資產與知性之旅,促進青年世代積極參與保護珍貴古蹟。如前述路線說明分成12個站,這幾個站獨具歷史意義。

第一站:瓊林聚落

早上8點於瓊林忠義廟報到集合整裝出發,終點站回到原地聽導覽。金門瓊林位於金門島中間,軍事區位極為重要,聚落內林立許多軍事設施,知名民防坑道即是。同時也是人文蔚起、科甲鼎盛,具有七座八祠家廟保有最完整紀錄。蔡氏宗祠及怡穀堂於民國74年8月公告為國定古蹟。

於忠義廟前準備出發。(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瓊林一門三節坊。(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活動在縣府文化局許局長致詞後,隨即展開一天的活動。大兒子是活動中年紀最小僅八歲,小學二年級。當中不乏攜家帶眷來共襄盛舉,亦有遠從臺灣來到金門觀光客。共有四組車隊,我們位在第十二車隊,車隊長蔡根培老師。

第二站:瓊林一門三節坊

為金門碩果僅存的三座清代牌坊中,看似風光榮耀象徵,背後卻是最具淒絕一家三位寡婦心酸故事。石柱上刻有官員所題之對聯,字字淒美,道盡婆媳三人守節之冰霜傲節。於民國77年11月公告為縣定古蹟。

由於大夥眼觀四方、賣力騎單車,因此沒有多餘的手紀錄,文化局非常貼心,二人一組騎摩托車,從開幕出發即不懈餘力按快門拍攝,我(上圖右左三)幸運入鏡,並於9月18日晚間8點登載在《聯合新聞網》一篇〈金門有260處文化資產縣府推單騎古蹟小旅行〉,心中充滿小確幸。

第三站:中山林自行步道

全長6,650公尺。區分一般級、挑戰級及專業級等路面,適合不同需求之自行車愛好者,串連中山林遊客中心、自行車故事館、經國先生紀念館、乳山中心遊客中心等景點,兼具休閒、運動與賞鳥之多功能單車步道。

前往中山林自行步道路上。(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位在中央公路(又稱伯玉路)旁的中山林自行車步道,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之下,沿途植栽的花草樹木,以及圍繞著蟲鳴鳥叫聲,一旁的斑鳩似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展次高飛、與龍共舞,遠離都市塵囂,難得享受假日的寧靜。

第四站:歐厝聚落

歐厝同樣保有豐富閩南傳統建築群,以「庫池」為分界,將聚落分為上下社,展現「梳式佈局」的特徵,以達到調節氣溫、防盜目的。出洋新加坡並發達於馬來西亞,建於1916年的歐陽鐘遠古洋樓別具特色,現改名為「順天洋樓」是解說員道盡千古事的起點。

左歐厝歐陽鐘遠古洋樓與右歐厝聚落。(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除了著名古戰車,於民國52年7月興建的愛華國小是我的母校,在民國74年還在念幼稚園大班時,隨即併入賢庵國小。雖校園已成聚落活動中心,但往事並不如煙,其舊景一磚一瓦、歷歷在目,單車經過依然難以釋懷。

第五站:翟山坑道

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全長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使用,坑道內設有碼頭。由人工開鑿,工程雄偉媲美擎天廳,開放後是不可錯過軍事景點,同時也是我們教唱軍歌的景點。

於翟山坑道左第十二車隊軍歌教唱,右同坑道團體照。(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坑道除了是軍事景點,也是金西單車濱海步道的起點。於民國106年金門縣府向體育署申請「金門縣金城鎮濱海觀光暨文史訪遊自行車廊道營造計畫」獲補助七百多萬,總經費2,872萬,全長約16.33公里,沿途經過水頭、金門城、古崗、珠山、東沙、歐厝與后湖。經常午後四點一家大小騎車、健身、慢跑。

第六站:古崗湖

為金門唯一一座天然湖泊,四周圍繞梁山、紅山與大帽山,以綠意環抱,湖畔低垂的楊柳隨風擺盪,在臺灣看不到的「戴勝」鳥經常在草坪上覓食,四周也是鳥類聚集棲地。

於古崗湖左與小兒子合影,右梁山最高處一覽古崗湖。(王宏男提供)

古崗湖緊鄰翟山坑道,同樣位在古崗聚落。礙於文化局攝影小編,可能工作太累沒拍到古崗湖單車照,以小兒子過年的合照代替。其中梁山觀山步道,登到最高處可鳥瞰湖中美景,已成地區逢年過節必訪之處。

第七站:文臺寶塔(午餐)

是金門唯一一座沒重建過,保留原樣明代古塔,是過去航海的指標。塔壁面有鐫刻及浮刻,橫鐫有「奎星聳照」,下方浮刻「魁星踢斗」圖像,寓意藉由遙祭魁星以順興文運;塔下磐石上有著陳輝手書「文臺寶塔」墨跡,以及張大千「國之金湯」墨寶。於民國74年8月列為國定古蹟。

文臺寶塔大合照。(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位在舊金城(又稱金門城)聚落的文臺寶塔,是小學時畢業旅行必覽之地,所以寶塔的故事可以倒背如流,中午以前的行程在此告一個段落,在樹蔭下享用午餐,文化局行前電話提醒大家務必攜帶環保筷,大家也都遵守規定,重要的是吃完午餐,在豔陽下還有提供冰棒,正好可以解癮透清涼。

第八站:金門城

金門城歷史可追溯自晉元帝建武元年。明朝為抵禦倭寇海盜侵擾及保護當時居住於此居民所建造「千戶所城」。於明朝鄭成功抗清時期,金門成為主要重鎮,清康熙十九年,總兵署遷至後浦,金門城才逐漸沒落。

金門城左古城牆、右明遺老街大合照。(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明遺老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年前在苗栗縣苑裡高中兼任公民老師時,當時在選修的一門課,最常問學生「金門」二字的由來?如果知道「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就繼續追問誰講的?江夏侯周德興。答對了就可獲得宏男老師贈送從金門飄洋過海一本介紹金門的書。當時守禦千戶所,即築城於此。

第九站:水頭聚落

位於金城鎮西南隅,是個以黃姓為主多姓聚落,因鄰近水頭碼頭,早期即為金門與廈門的交通要道。在過去水頭是相當富有的聚落,保有閩南最精美建築與古洋樓,為全島之最。黃輝煌洋樓及得月樓最為知名,並於108年1月公告為縣定古蹟。

左水頭得月樓大合照、右金水國小聽導覽解說。(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學員共分四組,二組配一位導覽員,負責解說水頭聚落由來。水頭最讓我深刻印象的是分配到我們這組的李俊昇是我國中同學。李的深入淺出,讓學員獲益良多。特別是在解釋鼓樓的分針指到40分之處,是在期勉後人要比別人每天多做40分,積少成多的努力,將成為日後成功果實。

第十站:延平郡王祠

建築面積三百平方公尺,位於金門西南郊。明末清初,延平郡王將金門做為反清復明基地,此地視野遼闊,為當年鄭成功海上觀兵之處,面對郡王故鄉南安,象徵毋望初衷的精神。

位在後豐港與下墅聚落中間的延平郡王祠,同是12個站當中的遺珠之憾沒拍到單車照片,可能車騎到郡王祠已是午時日正當中,所以小編大哥可能躲在陰暗處小歇片刻,忘了按快門。

第十一站:莒光樓

面晀浯江溪岸,背倚豐蓮山麓,登莒光樓遠晀廈門美景,作為金門精神象徵,以中國傳統建築做法,將傳統宮殿城樓放在現代建築基座上,締造一項雄偉壯麗建築美感。於民國95年列為縣地古蹟。

莒光樓大合照。(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莒光樓是倒數第二站,文化局並未在這一站安排導覽,大夥在此拍完大合照後,在炙熱的豔陽下,未多作停歇,隨即趕赴牧馬侯祠補充能量,因為牧馬侯祠距離瓊林聚落路途較遠,所以早點去,可以爭取較多休息時間。

第十二站:牧馬侯祠(補充香蕉)

位在豐蓮山的牧馬侯祠,供奉「開浯恩主」古制廟宇。唐朝牧馬侯陳淵率領部下及氏族前來金門開墾,到了元朝,朝廷賜廟額「孚濟」,勒封為「福佑聖侯」,為牧馬侯由來。於民國77年11月列為縣定古蹟。

左庵前牧馬侯祠、右補充香蕉。(金門縣府文化局提供)

位在庵前聚落牧馬侯祠,對我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且是再熟悉不過,賢庵國小我的母校即位於此。為小時候寫生就地取材到訪之地,因此陳淵故事耳熟能詳。主辦單位非常用心,下午茶吃香蕉避免學員抽筋,補足水分、能量後,隨即趕往最後的終點站瓊林聚落聽導覽。

左位於瓊林忠義廟前,車隊領導合照;右文化局許局長左一,在行動劇之後為有獎徵答者頒獎。(由王宏男提供)

騎到瓊林聚落約莫下午四點三十分,隨即由瓊林聚落發展協會蔡理事長與蔡總幹事分成兩個梯隊,為學員導覽解說聚落的由來,特別是前述七座八祠家廟。正好在地方宗祠研究,我也多所涉獵,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導覽員所說的「父子進士」,補充其實不是只有瓊林獨有,還包括位在金沙鎮陽翟聚落也是科甲鼎盛,著名的科考名仕之地,在地區出了六位進士,宋仁宗皇祐元年陳統與陳昌侯為父子進士,與明嘉靖四十四年在瓊林導覽的蔡獻臣、蔡貴易父子不遑多讓,且比蔡貴易父子時間更為早先。

之後清道光十六年,位在汶水的黃宣齡與其父黃紹芳同樣是父子進士;比道光更早的萬曆二十三年,位在青嶼張鳳徵與其子張繼貴,同是父子進士。但唯一在宗祠有進「父子文宗」牌匾的,可能只有瓊林聚落才有。

左一、左二王宏男及大兒子王猷仁與車隊長蔡老師合照;右一、右二完賽證明。(由王宏男提供)

活動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總是不斷的相遇與告別,如果硬要擠出一點建議,個人認為首先,參加「年齡」應可以往下修,這樣才可以兼顧親子教育、父子同樂;與此同時,「問卷」調查應可以發給學員,回饋給主辦方參考,畢竟參與者想法及感受各有所異,適時提出來可做為日後改善與精進方向。最後還是要感謝縣府文化局,舉辦這樣精彩活動。綜上整場活動賓主盡歡,且寓教於樂,讓夥伴在歡笑中度過非常充實、難忘的一個週末。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