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編輯部
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自傳統部落、農業社會朝向都市化後,矛盾將隨之而來,要環境?還是要發展?就像魚與熊掌二者無法同時兼得一樣。政府在擬定公共政策,總是順了姑意逆嫂情,意見歧異的受害者與政府將加劇衝突、抗爭與對立,官民難以和諧相處、共創雙贏。就像戰地金門,一顆身在東方璀璨的明珠,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脫離軍方枷鎖,似80年代的香港,正準備在硬體建設上大興土木、接軌國際,走向全球化,卻也產生不少爭議,「馬山港建港計畫」(簡稱馬山港計畫)即是。
位於金沙鎮官澳的馬山港計畫,在2020年9月各家媒體報導下,經整理大致上內容簡要說明如下:首先,主要任務在輔助經營小三通旅客、貨運並對接泉州石井港,以及備援未來翔安機場轉運旅客,可紓解現今水頭快速增加旅客量,平衡金門東西半島經濟發展;次要任務,為提供東半島海上遊憩據點與緊急避風水域,納入多功能碼頭使用需求,活絡地方經濟、促進產業轉型與創造就業機會;第三,預估未來馬山港正式營運後,每年市場運量約74萬人次,能為金門帶來每年近24億產值;第四,於2020年年底第七屆第二次定期會獲金門縣議會支持;最後,獲時任交通部長林佳龍支持,於2020年10月得到中央挹注8,100萬元前置作業費,並於2021年初,逐項發包辦理。然而地方上環保團體反對聲浪也不小。
中華民國島嶼愛鄉協會理事長楊政峰於今年8月率先發難表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1年出版《鱟的史詩:臺灣三棘鱟保育特展》指出,金門稚鱟分佈:水頭、後豐港、浯江溪口、湖下、古寧頭、嚨口、瓊哥、浦邊、洋山、西園、青嶼。下圖右上角島東馬山觀測站所欲開發之馬山港,即為野生稚鱟生長區域。且鱟棲息熱區即從水頭、浯江溪口、南山與北山古寧頭一帶,開發了水頭商港,犧牲了環境,卻未帶動金門繁榮。……成鱟棲息位置附近,在水頭做了十年濬深工程,現湖下又有金門大橋橫跨而過,簡直要對鱟的完美棲息地趕盡殺絕。
張寶仁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金門縣古寧頭保育區及無疆溪口潮間帶三棘鱟資源調查研究》指出,圖紅色三角古寧頭北山、南山與浯江溪口,北山潮間帶調查到1,278隻稚鱟,南山卻只有109隻,水頭與後豐港已遭破壞,所以調查浯江溪口竟有1634隻,比北山、南山加起來還多。顯示水頭與後豐港已遭破壞,稚鱟無法在此棲息,而轉往浯江溪口。
截自目前為止,水頭商港自然生態遭破壞,已導致島西半部稚鱟移動、集中在浯江溪口,現在縣府欲在島東開發馬山港,極可能成為水頭翻版,破壞稚鱟棲息地,造成無法彌補生態浩劫,這是地方上環保團體急欲阻止理由,擔心縣府重蹈覆徹,開發不成,捉襟見肘,又再次犧牲稚鱟棲息。
「公民參與」在馬山港這類重大公共政策變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說官澳、西園與青嶼受到政策影響的村民他們是否知情?縣府有沒依法辦理公聽會、說明會、協調會、民意調查、與民溝通,得到村民的支持;甚至在整體規劃、執行與評估過程中,村民的意見有沒受到採納或得到回覆,是避免與民衝突非常重要因素。
既然我們是民主國家,民主行政是必然的。學者吳英明指出,民主行政是指以符合民主精神的原則和機制,強化行政官僚與變遷環境互動之社會動力經營,讓國家成為接近人民的國家,讓社會成為可以參與的社會。易言之,「人民」在民主行政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不能脫離其參與的本質,更進一步來說,人民在社會與政府治理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能排除參與而讓政府獨行其是,違反民主行政精神。政府更應想方設法、抽絲剝繭促使人民採非抗議性的政策參與,較為恰當,這是書寫此文之目的。
筆者2021年9月10日電話詢問楊政峰理事長,根據協會所做的線上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八成以上官澳、西園與青嶼居民不知道馬山港開發案將會影響附近稚鱟棲息,進而破壞當地生態。
與此同時,9月22日到當地調查街訪居民,卻得到不同的聲音。青嶼里楊里長指出三個月或更早之前,縣府會同交通部官員,曾在活動中心辦過類似的說明會,僅社區幾位理監事代表出席。與此同時,里民楊O新更指出:「東半島過去長期未受縣府重視,相較於金門西半島發展遲緩,馬山興建案將有助東半島發展,不應該受限於生態而影響未來發展,據知官澳與西園鄉親也都支持該開發案。」
具可靠消息指出,現今美中兩強政治角力,打得火熱,似乎有走向惡化趨勢,且近來臺海軍事仍不平靜,共機繞臺次數有增無減,美國驅逐艦頻通過臺灣海峽等因素,致中央因上述地方選址影響環境生態,以及兩岸國安因素,林林種種、致計畫生變,阻止這項重達七十多億離島建設商港開發案、胎死腹中,但尚未得到證實。
除此之外,過去也有相似案例。2017年環島北路從救國團到金門大學第一期道路拓寬工程,距離僅一公里,砍了130棵木麻黃,引起地方上環保團體撻伐;第二期2021年初,從金門大學至頂堡路段,同樣移除路樹(木麻黃),亦遭到地區護樹團體抗議,經過多次協商才於9月動工。
更早在2013年浯江溪亦是政府開發工程,因影響稚鱟棲息,與環保團體「浯江溪守護聯盟」槓上,最後政府擋不住民意壓力,即刻撤回開發案,環保團體大獲全勝。種種跡象顯示,民主化後,地方公民團體如雨後春筍、枝繁葉茂,紛紛成立,主體意識抬頭,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持平而論,是維持生態或是開發馬山港?前總統李登輝經典語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可以拿來對照,除了自由與社會公義外,在民主發展過程,人民也必須要有影響政策與獲得參與的可能,在理性思辯過程中,發揮身為社會一份子公民責任;而為政者在從事政策決定時,更該傾聽民意、廣納建言,展現勤政愛民的公關形象,如此才能獲得人民尊敬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