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地方派系多如牛毛,至於研究宗族派系卻少之又少,僅許金土、陳宏義與王振漢等三篇碩士論文。三篇論文雖同在研究金門宗族派系,但結論並不一致。此篇研究想分析金門地方選舉文獻之內容,並做出適切之評論。
本文主要回答問題有四,首先陳系、李系在地方上的派系是否會因楊氏當選第七屆縣長而消失?第二,臺灣各縣(市)長與金門縣長選舉的差異?第三,比較前七屆縣長選舉,尋找出一普遍性通則;最後,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在金門縣長選舉是否有利於大黨?
在還沒處理四個問題前,要先知道金門陳姓與李姓為地方上人數眾多前兩大家族,除此之外還必須瞭解金門宗族是否為「派系」?根據王宏男的研究,金門宗族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並未因楊姓勝選而土崩瓦解,反過來反而更讓李姓家族團結;且金門只有「陳姓」與「李姓」兩大家族派系,楊姓還未成氣候,以下將分別依序說明。
首先,陳系、李系在地方上的派系是否會因楊氏當選第七屆縣長而消失?
並不會。因為李姓與楊姓在第七屆選舉即是宗族結盟,致使楊姓取得勝選。第七屆縣長選舉當選人楊鎮浯(62.55%支持率)與過去第三屆縣長李炷烽(59.73%支持率)與第四屆縣長李沃士(45.24%支持率)在古寧村李姓宗族大票倉投票率相比,楊鎮浯超過六成支持率,比同宗族推派之候選人李炷烽、李沃士還高,顯示李姓在第七屆選舉成功的政治動員。
除金寧鄉古寧村之外,其他李姓在金門選舉板塊亦超過四成,將票投給楊姓候選人,分別是金沙鎮三山里、官澳里,金城鎮金水里等三個選舉村里,從下表可以發現楊鎮浯皆超過四成以上支持率。顯示李姓並非僅在古寧村動員成功,還包括其他李姓宗族聚落選舉板塊區。
表 民國107年11月24日,第七屆金門縣縣長投票所得票數,李系板塊一覽表
項目 | 楊鎮浯 | 陳福海 | 選舉人數 | 選區投票率(%) | 李氏選區投票率(%) |
古寧村 | 730 | 387 | 1,167 | 37.74 | 62.55 |
三山里 | 358 | 393 | 781 | 43.24 | 45.83 |
官澳里 | 350 | 413 | 796 | 38.90 | 43.96 |
金水里 | 450 | 343 | 857 | 42.42 | 52.50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臺灣各縣(市)長與金門縣長選舉的差異?
陳姓、李姓具初選制度,在地方上已取代政黨提名與選舉動員功能。以第七屆金門縣長選舉為例,金門陳氏與李氏皆有內部初選制度。陳氏在民國93年制定,李氏則是在民國109年第三次會員大會中通過輔選辦法,僅「楊氏」沒有輔選辦法。
輔選辦法說明了宗族本身即具有初選制度,經過初選程序後決定提名候選人,經過宗族提名的候選人,初選落敗者不能有任何異議,並制定辦法爭取支持,因此地方宗族已漸漸取代政黨提名候選人功能。易言之,楊姓在第七屆縣長選舉倘若得不到李氏宗族的支持,勢必難獲勝選。
陳姓、李姓宗族會在自己村里選舉板塊動員。第七屆「楊、李結盟抗陳」,是歷屆縣長選舉,在自己家族選舉板塊上最高投票率的一次,楊鎮浯在李姓選舉板塊古寧村獲得62.55%支持。其他分別為:第一屆陳水在(西園里,52.97%)(陳姓選舉板塊),第二屆陳水在(正義里,56.64%)(陳姓選舉板塊),第三屆李炷烽(古寧村,59.73%)(李姓選舉板塊),第四屆李炷烽(古寧村,54.56%)(李姓選舉板塊),第五屆李沃士(古寧村,45.24%)(李姓選舉板塊),第六屆陳福海(古寧村,45.58%)(李姓選舉板塊),第七屆楊鎮浯(古寧村,62.55%)(李姓選舉板塊)。除第六屆較特殊,陳福海竟在李姓選舉板塊拿下45.58%外,易言之,陳姓、李性為鞏固自己的選舉板塊,都會強力政治動員以贏得勝選。
第三,比較前七屆縣長選舉,尋找一普遍性通則?
以下將就投票率、分裂競選、競選人數、人口數、性別比例、選舉人數與投票數等七項分別依序提出說明:
(一)投票率
民主化開放地方選舉,第一屆投票率最高「76.34%」,而後逐年遞減,第七屆最低「42.76%」。其他分別為:第一屆(76.34%),第二屆(71.12%),第三屆(64.30%),第四屆(62.78%),第五屆(53.80%),第六屆(45.15%),第七屆(42.76%)。
(二)分裂競選
分裂競選顯示宗族團結力,相較於陳系,李系較為團結。縣長選舉陳系曾發生過兩次,分別在第一屆(陳水在vs陳永財)、及第四屆(陳福海vs陳平)即宗族同姓分裂競選,李系則未曾發生過分裂競選情形。
(三)競選人數
候選人數最多為第六屆縣長選舉共計十人參選,最少為第二屆僅兩人。其他分別為:第一屆(三人),第二屆(兩人),第三屆(六人),第四屆(三人),第五屆(七人),第六屆(十人),第七屆(六人)。
(四)人口數
人口數呈現遞增狀態,以第五屆至第六屆成長幅度最大,增加33,965人。依序分別為:第一屆(44,894人),第二屆(48,475人),第三屆(56,215人),第四屆(68,265人),第五屆(92,602人),第六屆(126,562人),第七屆(138,845人)。
(五)性別比例
除第六屆及第七屆連續二屆由教科文預算保障e聯盟汪成華女士代表女性參選外,都以男性候選人為主。依序分別為:第一屆(3男),第二屆(2男),第三屆(6男),第四屆(3男),第五屆(7男),第六屆(1女、9男),第七屆(1女、5男)。
(六)選舉人數
選舉人數呈現遞增狀態,以第五屆至第六屆成長幅度最大,增加31,046人。依序分別為:第一屆(27,077人),第二屆(32,060人),第三屆(39,991人),第四屆(52,039人),第五屆(72,509人),第六屆(103,555人),第七屆(117,913人)。
(七)投票數
投票人數呈現遞增狀態,以第五屆至第六屆成長幅度最大,增加7,766人。依序分別為:第一屆(20,670人),第二屆(22,784人),第三屆(25,716人),第四屆(32,669人),第五屆(39,011人),第六屆(46,757人),第七屆(50,419人)。
綜合前七屆金門縣長選舉比較分析,我們得知地方上「投票率不斷下降,競選人數以第六屆為最,地區人口數呈現遞增狀態,性別比例仍以男性候選人為主37位占35位,選舉人數與投票數同樣呈現遞增狀態。」
最後,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在金門縣長選舉是否有利於大黨?
不一定。根據國內外學者王業立、謝復生、楊泰順、Hsieh John Fuh-sheng and Richard G. Neiemi等人研究,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選舉制度將有利於大黨。但實際在金門縣長選舉,金門民主化開放地方選舉後,二十九年當中有十二年的時間並非大黨在地方執政,李炷烽與陳福海兩位縣長執政十二年,前者為新黨籍、後者陳福海為無黨籍,兩位縣長當選與執政黨支持連結性不大,且長達三分之一執政時間,與宗族關係可以說相較於大黨的配合度與關係來得更加密切。
如何破除金門宗族枷鎖?開放不在籍投票(absentee voting)。據內政部統計,在臺灣地區的一千七百萬符合資格的選民中,有百分之十五,亦即二百五十多萬人,長年或在選舉期間並不在原籍;其一是臺灣青年到海外讀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定居;其二是從臺灣移民海外的人士;其三是臺灣當局派遣至境外工作的駐外人員及援外人員;其四是到大陸地區及東南亞國家投資的臺商、臺幹及其眷屬;其五是海外旅遊、就讀、經商的民眾;另外,還有前往大臺北地區工作、就讀、依親的臺灣中南部選民,在投票日未能趕回原籍,及約數十萬的軍人和警察、選務人員,在投票日因執行任務不能離開崗位,顯得《憲法》雖彰顯人民主權落實雖已展現,但實際上仍有部分無法享有此項權利。同時應該還包含未提及到的第六種,即「戶籍寄放在離島金門的臺灣將近三十萬位金門人,因為天候或其他因素而無法返鄉投票者」。以25, 000票即可當選金門縣長,勢必將造成金門陳姓、李姓宗族派系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