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爆發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本文主要透過日常生活的實況與現實政治去比喻說明「制衡」(check and balance)與「權力(力量)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重要價值,並由此延伸到國際現勢中戰爭與和平的幾種思維模式。
何謂制衡
首先,我們可從英文字去了解「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意義:
check是檢查核對的意思,balance是平衡之意。例如:醫生拿著聽筒去檢查病患身體那裏有病,英文即是check up。如果有毛病就要對症下藥治療,以使其身體各器官及心靈各方面皆健康平衡。在漢方療法強調身體內部陰陽五行的調和平衡即可獲致健康。換言之,權力制衡即是檢查監督主動使用權力者是否有缺失,其目的,是為了使權力的運作及產生的效果更健全、更有益於社會。
日常生活的種種制衡與權力均衡
男女朋友也是有制衡關係,有時,女方可打電話到男方處「查勤」,若找不到人而且解釋不清,那就考慮準備「換人」了。但也有可能經過此次制衡,或許他以後就比較不會「偶然地失蹤」或「外遇」了!其次,每次出去玩,輪流付錢,也可形成「經濟權力的均衡」。或許更可強化戀情!
家庭內部,若丈夫太傳統父權化,妻子就非常弱勢,此時子女可以找機會支援母親,使強弱平衡一些,使父權、母權平衡,或許家庭會因此而更公道和諧。只是夫妻是以感情與家庭責任的維繫為主,利益成分較少,因此,夫妻間的制衡次數必須儘量壓制到最少的程度,免得傷感情。畢竟理想化的夫妻間需要或應該是互諒、互信、互愛而且相互協調才可維持較美滿持久的生活,因此若有一方疑心病太重,則家庭生活是不會愉快的。
師生間也具有制衡的關係。學生能自動自發地學習當然最好,由於人有惰性,故教師有時需要透過問題問學生或考試打分數,制衡學生的惰性,使其更認真學習。相對的,教師也會有惰性,因此,教師也需要學生的制衡。例如:上課時,學生多提出問題;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評量。
一個公司的會計作帳,總要有人加以檢查,即使這位會計精於專業且為人處世非常善良,甚至老板非常信任,而不需要重新核閱;但是人還是可能在無意間犯一些錯誤。更何況有的公司還可能出現各種內外帳或假帳。當然老板與會計事務所也需要有財稅機關去制衡,財稅機關也需要其他司法、民代機構去監督。
為何特別需要政治權力的制衡
在政治社會中,執政者所擁有的權力,是有機會支配整個國家的資源。但由於下列永遠存在的原因造成必須對此執政團隊予以制衡:
- 易誤論與假理論的思維模式:人是隨時都可能犯錯或容易犯錯的存在物。就算人不斷地自省、修改錯誤,也不代表修正後的理論與實踐就是完美正確的真理,它只是暫時被多數人接受,或人們仍未發現到錯誤,但一旦發現到,又必須不斷地修正,但無論修正多少次,也仍不是真理。同時,「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是人性的弱點,故需有外在的制衡力量,幫忙尋找錯誤。
-
只要是人都有人性的種種弱點或特性(如:私心、貪欲、偏見、征服欲….…等),為了避免這些弱點過度強化而造成有特殊權力者在作決策與執行過程「時時」可能發生的種種缺失或最後導致的壞效果,故必須對上述決策與執行過程「時時」進行監督檢查、以避免產生重大缺失。此處特別強調「時時」,畢竟最後的結果是需要長時間才能檢驗出好壞,但「時時」檢驗執行過程的正面與負面價值,就可時時修訂。使正面價值多於負面。
-
每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相對於認知與體驗整體雜多且不斷自發性變化的人類社會或宇宙,是非常非常狹窄的。即使集合數十不同領域的專家所構成的團隊亦然。由於相對地狹窄,難免有缺失,故必須制衡。
-
人的欲求是很難滿足。對權力追求特別有興趣的人,其權力欲更難滿足。權力對此類人更像是春藥,當其擁有時非常快樂狂喜,故此種人會戀眷權力,甚至濫權、甚至企圖一輩子享有特殊權力,故必須有任期制等各種制衡方式。
-
雖然我不完全同意「權力使人腐化」或「權力自身就會腐化」,這是因人而異。但我比較接受「絕對的權力很容易墮入非理性、甚至不理性的決策」。因握有絕對權力者,其週遭只敢或只能同意其觀點,就聽不到重要的不同意見。畢竟每個人都有盲點而不自知。故需有外在的制衡。
政治社會的各種制衡方式
同樣的情況更適用於民主政治上。例如: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衡、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制衡,甚至同一個部門、同一個政黨之內部也有種種派系相互制衡,派系是人類正常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就如同班上意氣相投的同學自然會形成小圈圈一樣。若宣稱不存在派系是騙人的。但重要的是:派系之間必須相互制衡,相互在公平競爭與整合中協調出種種方案,以謀求更大多數人的利益。此外,年紀輕的與年紀大的柤互制衡;選民與民意代表及行政單位相互制衡……等等。
媒體的制衡──第四權
現在,我請問讀者:如果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等機構喪失了相互制衡監督的功能,同時也不是非常努力為人民謀福利,甚至只為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阻礙改革時,那麼由誰來制衡?有的讀者可能會說:輿論,大眾傳播媒體。雖然它沒有法院等的強制性,但也可產生相當程度的制衡效果。因此,媒體在當代權力理論被稱為「第四權」。其稱為第四權是因為相對於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之外另一種超然的權力。當然相對於我國五權憲法所主張的五權,則為第六權。
自力救濟──請願、靜坐、遊行示威、自媒體
但底下,我再請問讀者:如果大部分大眾傳播媒體與輿論,甚至民意調查,也被統治階級運用結構性暴力或體制暴力,甚至直接暴力所幕後控制,而無法相當程度的滿足人類「知」的權利,也無法作好人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樑;甚至反過來,故意給予人民錯誤或假的訊息,或者變成維護少數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的造勢工具,那麼,又靠什麼力量來制衡?此答案我目前只能想到一種:那就是靠人民自己的抗爭,那就是「自力救濟」。
例如:封建制度時,人民在馬路上跪求包公,並「遞狀伸冤」。現代則是到相關單位請願、靜坐、抗爭、遊行示威、群眾運動、絕食抗議、聯合多人簽名抗議……等。由於自力救濟是制衡力量的最後一種工具,它在社會中非常重要,因此在全世界的民主法律中都承認其合法性,並適當地規定其活動程序。
隨著網際網路、行動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減弱,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社群平台表達自己想要爭取的權益或意見,甚至透過網路聯結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爭取權益或宣揚理念。這也是自力救濟的新模式。但若統治階級走向數位獨裁,則上述自媒體的表達也沒機會了。
執政政團與在野政團的平衡──五十一對四十九
如果健全政黨政治,則對社會不同利益團體的衝突問題以及政府決策的偏差即可透過政黨的運作來處理,如此則自力救濟的方式就會較溫和輕鬆。但要達成健全的政黨政治以及形成上述溫和輕鬆式的自力救濟並使決策能夠為最大多數人的幸福及利益著想,同時也使痛苦減低到最小的程度與最少數人,則在野黨(不一定只是一個黨,可能數個)與執政黨的資源與相互制衡監督的力量最好是百分之五十一對四十九,亦即相距不遠。
這就如同兩個人玩翹翹板,最好是重量差不多,玩起來才有意思。如果一邊八十公斤,另一邊只有二十公斤,則因為八十公斤的力量過大,二十公斤就很難平衡它,就只能一直偏一邊且不動。換言之,執政團體與在野力量的對比最好是五十一對四十九,如此的政治遊戲玩起來才比較刺激、緊張、有意思。從人民的利益來看,雙方為了爭取這百分之二的勝負關鍵選票,則任何階層的人民有任何的需求時,自然會使朝野各政黨都不敢忽視,而盡力去關懷、去爭取,如此獲益者即一般的人民了。
不過我也要提醒讀者,民主政治並不是只有制衡,而是要透過制衡再加以協調及相互合理的讓步,以便形成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之政策,以便化解種種衝突。但不太可能達成全民的利益。
由於上述過程才使得每個人較具有參與感及感謝受到個體的「直接」影響力,如此才可能形成「合作」的道德以及真正自由化、民主化的開放社會,並進一步做到在和諧中求進步,在進步中求和諧,則這個社會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權力平衡下的和平與戰爭
在現實的國際現勢,每個國家就如同個人,始終存在著永不滿足的欲望,例如企圖擴大自己國家的影響力。此影響力包含宣揚自己國家的精神價值觀、文化觀、或企圖享有更多的可供其分配的物質資源。
當不同國家有差異太大的價值觀,就會產生重大的紛爭。當紛爭過大,就可能產生戰爭。其次,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又是人類存活所必須的,不同國家具有的資源又不相同,固然可以透過「合作」,各取所需。但有些國家也可能想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甚至侵略佔為己有。後者也會產生戰爭。其三,當一個國家的生存安全受到他國的威脅,它也需要備戰,必要時,也必須為了保護自己,而與威脅者開戰。
一個區域的和平是因為此區域各國形成「權力或力量均衡」。由於力量均衡,兩邊打仗,勢必雙方皆損失慘重。為了避免此,反而可形成和平。但若有個國家獨強,就可能造成此國由於太有自信心,認為必然可打嬴對方,而且損失少。因而形成強國入侵其他較弱勢國家的戰爭。也可說,強者,尢其獨裁者,虛幻的自信心,經常是發生戰爭的原因之一。
以烏克蘭戰爭為例,俄羅斯是世界笫二大軍事強權,烏克蘭雖然是相對弱勢,但由於其精神價值觀是傾向自由民主,故2014年,即與自由民主陣營合作備戰,採用全民皆兵與增強特種部隊的訓練方式,例如讓年輕人學習打坦克用的火箭彈(此一、二人即可操作且不難),以防止俄羅斯入侵與佔領。2022年,俄羅斯總統普丁自信滿滿,誤以為可用較低的成本,迅速擊潰烏克蘭,因此2月24日,果然入侵烏克蘭。但由於大多烏克蘭人民選擇自由民主及戰鬥意志堅強,加上自由民主陣營直接或間接相挺,提供最急切需要的情報、彈藥等,並將戰鬥意志、財經、外交、軍事等各種精神與物質領域的力量,整合成總體戰力,這個總體戰力就與軍事強權俄羅斯形成五十對五十的「權力均衡」,故我認為這場戰爭不會打很久,即會恢復和平。
在我寫完上文的四天後,果然3月29日在土耳其的第五次談判,有初步的成果。俄羅斯不再打烏克蘭中西部、首都基輔一帶。
總之,權力(力量)均衡,才比較能產生和平,但也不是永久的和平。因為世界上仍有些人認為:「暫時的和平或談判乃是為了準備下次戰爭」。甚至認為「沒有戰爭,就沒有進步;歷史的大紀元(大時代)即以戰爭作分水嶺」。「地球面積始終一樣大,但人口愈來愈多,減少人口的最好方式是戰爭,其次,是嚴重傳染病的流行,其三是飢荒。最後者在二十世紀之後,只剩相當落後地區才會發生。但前兩者在2022年皆同時發生」。這是人類世界思考「戰爭與和平」所產生的多元複雜性與矛盾性。人只能面對它、正視它。故利用和平期間,除了必須厚植自己的力量,更必須與各國廣結善緣、萬一將來戰爭發生時,就可爭取到能夠支持自己的各種力量,形成更強大的總體戰力。當然,更基本的是,國家內部人民的團結與保鄉衞國的戰鬥意志,並以2022年,烏克蘭戰爭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