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都難免會與舊傳統相衝擊,但在臺北市大稻埕,我們很容易具體地看到其一方面保存傳統文化,另方面又不斷地創新。在此短文,我就以最容易看到或保存的中醫、西醫與較不易保存的自由民主之路的痕跡爲例印証之。
醫療文化
清代的臺灣,傳染病相當多,因病死亡的相當多。例如虐疾、鼠疫、霍亂、痢疾、肺結核。日本軍隊一登陸,染病而亡的就一萬多人。因此日本剛接收臺灣,就在各地設立公立的西醫院、同時日本公醫及醫學教授也來臺,並於1899年(明治33年)4月成立總督府醫學校,培養臺籍醫生。
由於當時的大稻埕是臺灣最早現代化的區域之一。而延平北路一、二段與西門町已是非常繁華的地區。因此,許多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生在此開業,故大稻埕當時是高等知識分子聚集之地。
目前仍可看見的歷史建築如下:
保安街延平北路交叉口的1921年興建的順天外科醫院,原住民的第一位醫師,曾去滿州國治療當地傳染病。
迪化街一段江景勤醫師於1923年建的兩江醫院……等。
延平北路二段的仁安醫院、1927年興建落成。內部仍是醫院結構,柯謙諒家族捐贈成為公有的歷史建築。現常辦DIY教學活動。
其他醫院建築物雖未保存,但著名醫師如下:宏濟醫院(1909)的林清月、大安醫院(1916)的蔣渭水、小兒科診所(1917)的李騰嶽(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前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達觀醫院(1929)洪長庚(東京帝大醫學博士,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徐外科醫院(1951)的徐傍興(臺北帝大醫學博士,原任職日本時代及戰後臺大醫院第一任外科主任)。1951年自行開業,戰後多數百姓丶大小官員都找他動手術),我爸爸三十多歲時的胃病手術也是找徐醫師,當時醫院在南京西路蓬萊閣。
其中最年長的醫師是「歌人醫生」林清月(1883—1960)。底下,我簡介林醫師。
林清月,臺南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四屆畢業。一、二、三屆都只畢業一人,一直到第四屆才增加到七人。在臺灣醫療史與歌謠史中都居於先輩的重要地位。由於其乃良醫兼近代歌謠或第一代流行歌最年長的創作者、也是採集清末與日本時代民間歌謠的前輩。
歌謠作詞者的導師
1930年代,諸多歌謠作詞者都視其為老師或導師;此外,他不只自得其樂地唱給自己聽,他人也喜歡聽他唱歌,林清月唱歌經常同時用肢體語言將歌詞具象化。
他是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作詞顧問,亦即審核想出唱片的創作音所寫的歌詞。年輕創作者有些臺語發音,找不到字,就問他。甚至第一代流行歌手愛愛也説,她唱歌是跟林清月學的。
林清月作詞的歌,也發行唱片。至少發行二十多首。例如:《老青春》(鄧雨賢採譜,採譜可能是林清月自己唱,鄧雨賢再按照其韻味,作曲)、《豈可如此》(周添旺曲),更早的即1932年之前的《樵牧閑話》(山歌戲,張福來、林泰山、清香唱,淸香即後來風行海峽兩岸,唱《望春風》、《雨夜花》等聞名於世,藝名為『純純』的歌手),由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
他也主張唱歌謠可治療氣喘與精神病……等、可使身心更健康。故病人在醫院常會聚在一起唱臺灣歌謠。
故世人稱其為「歌人醫生」。又由於其近五十年行醫於稻江或稱為大稻埕,所以,又稱為「稻江歌人醫生」或「大稻埕歌人醫生」。
專欄作家
就醫療史而言,林清月是最早在當時發行量最廣的《臺灣日日新報》報紙寫衛生保健專欄的作家,從1905年12月(明治38年)斷續寫到1907年底。
由於臺灣人當時習慣看漢醫,對西醫仍不清楚,連西醫病名與民間用語都不相同。寫專欄目的乃是企圖啟蒙人們的近代西醫常識、培養衛生習慣,以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例如年齡與疾病的關係、先後天之與健康關係、家屬如何看顧病患、也讓一般人了解與接受西醫治療、及日常生活衞生習慣的養成與居家護理……等等。
戒治鴉片癮者的先驅
林清月是日本時代有系統化戒治鴉片癮者的先驅,著有〈阿片癮者ノ研究ニ就テ〉(1908年)(下文、與日籍醫學博士稻垣長次郎、王震謙共述《阿片癮者研究報告》、並在1923年出版積十八年戒治與觀察一萬多名阿片癮者之經驗與知識所完成的《地球上阿片之命運》(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09年林清月在今之貴德街(舊名建昌街)李春生紀念教堂右側設立宏濟醫院。可能是臺北最早成立的私立醫院。不過原建築已改建為民宅。
1918年又在的涼州街、重慶北路交叉口興建規模相當大的宏濟醫院,這是臺灣第一間企業化經營的私立綜合醫院。
此綜合醫院也開始以門診方式有系統的戒治鴉片癮者,當然還有氣喘……等科。
1930年,日本政府向第一銀行租用宏濟醫院,作為專門戒治鴉片癮的醫院。並改名為「更生院」。由杜聰明當院長。此時戒治者住院,驗血,而不是林清月的門診治療與驗尿。杜聰明是京都大學醫學博士,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首任臺大醫學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
此時,林淸月先去圓環附近租房開醫院,1931年3月,在重慶北路,今之鈕扣街,新的醫院兼住家落成。仍用宏濟醫院之名。但在往後十多年,更致力於臺灣歌謠的開展。並在《風月雜誌》發表其在各地採集的歌謠與音樂論述。在戰後將其集結出版《仿詞體流行歌》、《歌謠集粹》。
戰後1945年,林清月曾任「臺北市醫師公會」第一任理事長、同時又任臺灣省醫師公會第一屆理事長;是歷史上唯一的雙重理事長。
七十大壽與「臺灣歌謠演唱大會」
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1月19日,林清月七十生日,在新蓬萊閣開了「臺灣歌謠演唱大會」,並發表他新作的曲子,由周添旺、鄧雨賢、楊三郎、姚讚福作曲,同時他也自唱,參加者有歌謠界、醫界及親友約五百餘人,包含臺大歴史系教授楊雲萍、詩人黃純青、臺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醫學界杜聰明院長、洪長庚博士、文獻主委李騰嶽、歌謠界王雲峰、周天旺、愛愛……等等,可謂盛況空前,一直到午夜才結束。
李騰嶽也應林清月之邀唱歌。李騰嶽唱出七絕賀清月先生古稀榮慶,歌云:
「醫界馳名四十年,活人悉止萬千千,稱觴華誕來冠蓋,按拍新詞入管絃,丹訣壺天春不老,風情南國月常圓,聆君一曲相思起,真個鴛鴦不羨仙。」
其後李騰嶽又覺意有未盡,再作俗體歌謠四首:
一 醫生做來真出名,也會唸歌分人聽。
食老身體會勇健,世間什麼都沒贏。
二 向時也曾當議員,醫師會長做雙番;
貢獻社會許多款,功勞較久會流傳。
三 先生做人真心適,男大女幼人人熱。
患者阿諛好醫德,要錢缺欠無切極。
四 少年風騷曾隢迫,七十祝壽做生日;
歌詞一本親手筆,唱著愛情甜蜜蜜。
當然,林清月也上臺獻唱。
林清月生日時,都舉辦臺灣歌謠演唱大會,一直到去逝。去逝後,游彌堅市長等人,改成「臺灣歌謠演唱比賽」。
1996年,市府曾計劃將宏濟—更生院的建築保存為勒戒博物館。陳水扁當臺北市長與市議會要執行的前一天,大部分產權歸省政府(當時省長是宋楚瑜)的第一銀行及相關業主卻在前一天深夜,將其剷平。或許是爲了保有更多的資產或政治惡鬥,但結局是預定的三級古蹟倒霉。好在,我在1990年前後,曾拍照。
這片地,包含目前的高樓及旁邊的停車場,高樓是第一銀行招待所。又隔多年,政府突然發了一些補償金給林清月的後代。我常想:停車場與高樓真的比古蹟更有價值嗎?
中藥材丶屈臣氏西藥店
迪化街主要是賣中藥材及南北貨,但在現代化過程中,李俊啟先生於1917 (大正六年)年興建代理西藥的屈臣氏大藥房。有可能此間是臺灣第一間西藥行。
就筆者所知,是目前所保存的舊屈臣氏,量體最大的一間。廣州、天津的是二層樓,且底面積也小非常多。故此棟是非常珍貴的建築。
上面刻著註冊商標,別人不得冒用。換言之,智慧財產權等等,在那個年代已被重視。這是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
屈臣氏是英國人華生(Mr. Thomas Boswell Watson,即屈臣氏的英文)在香港九龍所建,在亞洲的西藥總代理。李姓家族則取得臺灣總代理。
商標設計即是九重塔加二隻龍,亦即近似寺廟的雙龍護塔。這個英國人很懂得在地化。
隨著西藥房的大量在亞洲出現,利潤愈來愈低!此英國人,也在約1960年代,把大部分股權賣給李嘉誠。當然這間建築仍是臺灣李姓家族所有。因爲當年是代理商。
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紀念
十九世紀初期,臺灣透過明治維新的引近歐洲各種文化分支,也同時引進了政治社會的自由主義、近代資本主義與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之父英國歐文(Robert Owen)提倡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合作運動。原始動機,是想免除中間剝削。但必須是繳社費的社員,才能享受福利、才可在合作社購買,且可分享盈餘。
日本時代與現在的臺灣仍持續著此機構。例如:消費合作社丶信用合作社、「青果合作社」(民國50多年,香蕉外銷,賺大量外匯,即透過此)、「運輸司機合作社」(在延平北駱三段)、「主婦聯盟」的以有機蔬果為主的青果合作社等。
只是時代的演變,許多信用合作社擴充成銀行。但有的仍保留。社員存款的利息所得與郵局相同,不用繳稅。
例如1917年,在迪化街成立的「臺北稻江信用組合」,1947年,更名為「臺北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總社址即設於延平北路二段133號,原本是第一信用合作社,2007年後改制成銀行。現名為「瑞興銀行」。
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
1921年(大正10年)10月17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臺灣文化協會」於臺北市民生西路靜修女中(1916年由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所設立)召開成立大會,共1021人參與。選出林獻堂(霧峰林家)為總理,楊吉臣為協里,蔣渭水為專務理事。會址設於延平北路蔣渭水開的大安醫院(是向洪九江租的)。
至於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的《臺灣青年》雜誌,轉化而成的臺灣民問報紙《臺灣民報》,在臺的發行所在斜対面,今之十字軒食品行。總批發處在大安醫院或義美食品旁,圖片看是左邊。是舊新比對。目前,義美旁(圖片看是右邊)的二層樓古蹟,仍是1920年時的造型,現為展覧舘。稱為「渭水驛站」。圖十四上即在運送民報。
1927年,臺灣民報的編輯、印刷、發行正式由東京遷到大稻埕延平北路。也因此開始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近似今日的讀書書,不只解讀民報,也讀其他知識性、新思潮的刊物,啟蒙一般人。
臺灣文化協會會集了臺灣各地各流派的高等知識分子。包含了右派、溫和右派、中間偏右、中間偏左、溫和左派丶左派、激進左派。其共同目標,就是想提升整體臺灣文化,喚醒臺灣人的臺灣意識與「世界人」的意識,攝取現代化的知識與思潮、及走向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的文明社會。
但一個充滿理想主義且同時涵蓋了如此多元複雜的近代思潮的團體,其間難免有摩擦、衝突,甚至矛盾的對立。因此,逐漸產生路線或實踐方法的紛爭,最後是溫和左派與左派取得主導權。
所以,中間偏左蔣渭水、中間偏右林獻堂、蔡培火、陳逢源……等人乃於1927年離開文協,另組成臺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本部或總部設於大稻埕圓環旁的天水路。
1928年,蔣渭水透過民眾黨,將全臺原存的59個工會串聯起來。會員共六千多人。努力使勞資雙方形成合理的互動關係。並在同年2月19日,在南京西路161號蓬萊閣酒家正式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該日全臺性、各地共29個工會,130位代表,59輛車遊行街頭,是臺灣工運的起源點。蓬萊閣寫著「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31年,蔣渭水去逝。
1930年,民眾黨部分偏右人士,如林獻堂等人脫黨組成「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並促成1935年1月22日,臺灣開始選舉第一回市會與街庄協議會員。即投票選舉不同層級的民意代表。自1921到1934年,由知識分子合作向日本政府爭取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至此,告一段落。2021年10月17日為紀念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文化部與文化總會以「百年追求.世紀之約」為精神在臺北市中山堂(即1920年的臺北公會堂),舉行舉辦「百年追求‧世紀之約」紀念會,向文協先賢們致敬。並有傳統與當代藝術文化的各種不同世代的表演。高雄市流行音樂中心與高雄交響樂團,則舉辦文協一百年音樂會。
更重要的是,臺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與臺灣哲學館各地分部,從1月分到12月,每個月一到兩次,在各地舉辦「2021年全島文化演講會」,發揚光大臺灣文化協會在1920年代在各地舉辦的演講、讀報等社會教育活動的精神。演講座談者大多是現任哲學系、歷史系等人文社會的教授。
大稻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自1920年代迄今,大稻埕始終是臺灣邁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最重要的幕前與幕後推手之地之一。其間歴經二次大戰的臺北市大轟炸、二二八事件,甚至到了2013年的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反服貿黑箱作業與協定,許多大稻埕民眾仍熱情支持學生。
就財經方面,大稻埕也曾是北部進出口貿易、商業繁盛的區域,戰後,先添加紡織丶化工製造業、設計業,後一代則再增加電子丶生物科技,最年輕世代則在重新設計的老屋中,開展出文化創意產業。
這小小一塊地,保存的歷史建築相當多,當今上市公司也有十多家。但這裡的企業人,很低調。臺灣股市的動能也曾與此區財力的背後支援,息息相連。但它早已由1970年之前俗化的繁華熱鬧的商業氛圍(如:酒家林立……)等提昇至低調的現代企業集團,甚至是金融財經的重要源頭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種種文化氣息始終生生不息。缺少人文文化的商圈是比較沒故事可講,大稻埕的故事非常多,目前也在創造未來的新故事,就留給他人繼續紀錄。
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有些大稻埕的人遷到隔壁的中山區。1949年之後,美軍顧問團、及青年學子留美,帶來許多美國文化。這代表性的區域即是以中山北路兩側為主軸的新臺灣文化。繼而擴散至全臺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