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的本質與功能

文:楊士毅 教授|圖:楊士毅臉書提供

象意指人類透過思考力觀察力從具體實存的事態中,抽取他認為最重要的形式或形象。例如:抽象的英文──abstract也譯作摘要;例如:一篇兩萬字的論文,你必須簡單扼要地用兩百字表達兩萬字的內容,那麽作者一定是從文章中抽離出他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來告知讀者。此即稱為「摘要」,相對於具體完整的論文,「摘要」就是一個抽象的存在。

再如: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厚度、有情緒,但逐層抽象,就形成繪畫中抽象的人體。例如:頭頂黑色的抽象圖形就象徵頭髮,但具體的頭髮並不等同黑色的顏料與缐條所構成的圖形。當持續抽離掉更多人的具體內容,就只剩下人的某些重要形象或形式,如此也可以形成象形漢字中的「人」。也可説,文字是人類高度抽象的產物。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有異於其他存在物的差異所在。

總之,抽象即從具體事態中抽離出來的形象或形式。

抽象藝術即藝術家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等形式)去表達從最具體事態中,透過抽象思維方式,抽離出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態或形象。同時也藉此形象,去表達其意念、思想、情感等,由此所形成的藝術。

爲了方便一般人理解,我們先簡單討論具象藝術。例如:有畫家畫某一隻具體寫實的狗,且命名為《小狗》(當然也可取其他命名)。除非他畫的太不像了。否則,當你說,那是老虎,那你確實說錯了。亦即,具象藝術的內涵、主題與表達方式很具體化,寫實化,與清晰明確。換言之,它比較有標準答案。我們平常說,畫得好像,主要是指這類具象的藝術。

相對的,有些人,一看到抽象畫,就會說:看不懂,它在畫什麼(內涵)。事實上,也是正常。說看不懂是因爲受制式教育與考試影響,以為一定有標準答案,而不願說出你的感覺,剛好抽象藝術作品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甚至任何你看到後所感覺都是眾多意義的一種。其理由如下:

因為抽象藝術的內涵相對於具象藝術本來就非常非常少。用邏輯術語,內涵愈少,可外延(向外延伸)的意義,就愈多。例如:「人」的內涵是「理性的動物」,人的外延可指涉張三、李四、任何人。但具體的「某位特殊的張三這個人」的內涵不只包含「理性的動物」,也包含「張三這個人的特質」,故內涵比「人」多,但外延就只限定在「張三這個人」。亦即,外延少很多。

抽象藝術的內涵較具象藝術少,但可向外延伸的意義卻非非常豐富。因此就沒有標準答案。

無題的意義

當有的作品的內涵趨近於零,它的外延也趨近無限多。亦即欣賞者可以完全無限制的自由解釋或描繪你對此畫的看法、感受,或像什麼。這類作品可命名為《無題》。

歷史上第一幅抽象畫即俄羅斯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於1910年完成的《無題》。此畫是用非規則化的抽象幾何圖形與曲線,再搭配簡單的色彩,而形成。一般言之,直線、規則化是象徵理性;曲線、非規則化是象徵感性化。但以感性為主,理性為主,較難轉化應用至以科技理性爲主的二十世紀建築。

底下,我再以一幅無名氏所畫的抽象畫《無題》為例,提供給讀者平心靜氣的去從事無限的遐想。

無名氏所畫的抽象畫《無題》

有的人認為是英文g或數字9任意自在的排列組合,g象徴「好」,亦即世界雖然如圖形的非規則化的排列組合,但也似乎蘊含了秩序。

有的人覺得有點詭異,有的人覺得用固定符號或圖形,去排列組合,含層疊,是靈巧的創作方式;似乎也蘊含另一神秘世界。

有的人認為,只用白色、黑色且左邊色彩較淡,右邊較濃,且用近似數之極的9,是象徵生命的兩種世界的過渡區域。

有的人認為這幅畫沒什麼意義,就只是自由的組合。

讀者可自由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自己的身心靈去平心靜氣、慢慢慢慢感受。它蘊含禪味,一如京都枯山水。故需靜心。

有題

但若作者加上題目,是提供導引欣賞此藝術品的方向,如此,就有一點內涵,其外延就減少一些,例如: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爵士樂》、臺北榮總中正樓門口的朱銘的抽象雕塑《健康之門》。但由於高度抽象性及只有一點點內涵,故其可擴延的意義、感受內容仍比具象的作品,多很多。欣賞者可依自己的感受,自由解釋其意義。

底下,我以蒙德里安,於1929年完成的《紅黃藍的構圖》舉例說明之。

荷蘭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圖,1929》

跟康丁斯基的《無題》不同,康丁斯基是用曲線或不規則幾何圖形,是偏感性的表達。

首先,蒙德里安認為任何圖形化約至最基本且簡單單純的構成基本元素,即是直線,亦即任何圖形,包含曲線,都是由很短的直缐所構成。

而直缐象徵理性,曲線是感性。人的心靈根源處存在著理性,也是人與其他存在物的差異所在。

此幅是用整齊的直線與規則化、秩序化的歐氏幾何圖形,是理性的直接呈現。也象徵宇宙或人類社會的表象雖然雜多,但其隠含著基本秩序與規則。

其在邊邊並無設限,是象徴宇宙是無限性的延伸。

色彩方面,任何色彩皆可化約或還原至最基本三原色,故蒙德里安採簡單、單純的三原色來表達。

上述所提供的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圖》照片是班上學生符蕾在荷蘭留學時,在荷蘭美術館所拍攝的。由於她將周遭牆面也拍下,更讓人產生現場觀賞的心理感受及距離的美感。此外,透過荷蘭美術館特別設計的較大的畫框及適切的色彩,更可看出原作色彩邊緣盡頭的無限延伸感。再配合展覽場牆壁的色調,更能感受此畫所藴含的理性、簡潔、乾淨、及無限延伸感⋯…等屬性。

現代主義建築

建築也是抽象藝術,尤其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更是高度抽象的藝術。

上述蒙德里安的畫作,可方便視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平面呈現。亦即反映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大部分特色——抽象性。再由抽象性衍生出簡單、單純、少即是多(意指簡單、單純、內涵不多,但可外延的意義卻更豐富)、去除無機能性的裝飾、直缐、理性、無限擴延性。分述如下:

(一)現代主義建築基本上,以理性化的直線所構成的長方體為主,故其屋頂沒有蓋頂石,而是平臺。其意義有二:

1.蓋一座建築,就破壞一個綠地,故平臺的屋頂,必須種植物或建空中花園,以補回破壞的綠地。

2.由於屋頂是平的,且長方體高聳於天空,讓人感受到,可向上繼續無限延伸的感覺。例如:臺北金融大樓。

臺北市的金融大樓是一棟屬於現代主義的建築,其理性化的直缐構成的長方體迼型,平直的屋頂似乎象徵可以再往上無限延伸。牆雖然是實,但玻璃帷幕牆卻是是實中帶虛。也因此種牆,使現代主義的高樓呈現輕盈感。而且也不需要像巴洛克式的裝飾,很自然的,隨著日出、日落、或反射或映照對面的景象,帷幕牆就產生各種變化,形成另類裝飾性,不需要特別花錢。而巴洛克式的裝飾性雕刻,會增加許多成本。這也構成現代主義建築的簡單單純性所藴含的經濟性。

但我們也要注意水平方向的無限延伸。例如: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臺北市立美術館。其凸出的窗口,則呈現了水平式的無限延伸感。

現代主義建築。臺北市主美術舘,凸出的部分,有種無限延伸的感覺。就如同蒙德里安的抽象畫中的無邊界的邊邊。

就如同蒙德里安的抽象畫中的無邊界的邊邊。簡言之,抽象藝術追求無限性。

(二)現代主義建築去除無機能性的裝飾,大多採用理性化的直缐去建構其造型。此造型只依其需要的機能去形成。由此而形成簡單單純性。但貝聿銘與陳其寛設計的東海大學教堂是用近似三角形的單純三片微曲的牆所構成。

(三)現代主義建築充分運用最近發展的科技,去展現其簡單、單純性。例如:只需要三根柱子或三點落地,就可充分維持其安全性,那就不要用五根柱子或五點落地,以使空間更寬敞丶更潔淨不累贅。

現代主義建築的簡單、單純性、少即是多。亦即能少柱子,就少柱子,增加視野的寛敞性,但以不影響安全性為前提。甚至不需要柱子,也可以很安全,藉此彰顯當代科技力量的進步與成功。而後現代則反思或暗批科技理性及科技力量,亦即不盲目崇拜科技理性與力量。

(四)由於發明了耐高壓、耐高溫、可良好隔音的玻璃帷幕牆,即使樓很高,但由於使用此材料當牆,一方面呈現簡單、單純性,另一方面,也產生輕盈性。例如:大直的萬豪酒店。垂直高聳於藍天白雲,有種可持續無限延伸之感。玻璃帷幕牆則呈現摩登時尚與輕盈感。整體設計簡單、單純。

大直的萬豪酒店。垂直高聳於藍天白雲,有種可持續無限延伸之感。玻璃帷幕牆則呈現摩登時尚與輕盈感。整體設計簡單單純。

(五)透過抽象作用,以極少的內涵,去展現或向外擴延出更豐富的意義。此即現代主義建築「少即多」、「簡單、單純化」的意義。

(六)現代主義建築後期,有的在抽象中隱含著富有機能性的具象。例如:圖七位於臺北市民權東路的YKK臺灣總部。現代主義建築後期,抽象中隱含拉錬的具象。同時又結合現代主義的玻璃帷幕牆產生的摩登性與輕盈感。又避免全部是純玻璃,正立面的牆面,加上實體,產生拉錬的具象,使虛實適切整合。而且簡單單純。就現代主義強調無裝飾性,它也適切表現出無裝飾性,但又具有另類的藝術美感。

臺北市民權東路YKK臺灣總部。現代主義建築後期,抽象中隱含拉錬的具象。

抽象雕塑、音樂與舞蹈

現代主義的抽象雕塑在今日最常被攞置於公共空間。理由如下:

抽象藝術是永恆的,可隨個人及時代背境不同自由解釋;它沒有流行性,故不會被時代淘汰,即被人認爲過時的藝術品,故企業、學校、醫院都喜歡採用,甚至經濟上還可能保值、甚至增值。也比較不會產生意識型態的紛爭。例如:臺北榮總中正樓前的朱銘的健康之門、民生東路土地銀行門口的抽象雕塑。

臺北榮總中正樓門口的朱銘的抽象雕塑《健康之門》
臺北市民生東路的抽象雕塑,若告訴你,當初大樓建成時,是土地銀行。你可能立即聯想,此雕塑,好像是表示土地、房子、股市價格的漲跌。但現在,有些空間租給好幾家航空公司,或許會使人聯想到,是否象徵飛行?!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欣賞者對所見到的主體或符號的詮釋或感受,而形成不同的意義。亦即環境的場域氛圍也會影響作品意義的形成。

相對的,具象化的「偉人」銅像則常引起紛爭。

抽象藝術不限於抽象繪畫,建築、雕塑。音樂、舞蹈的本質也是,只是抽像層級或程度的差異。

例如:標題音樂或敍事性的音樂,則帶一些具象。但絕對音樂或純粹音樂或無標題音樂,則抽象愈強化。表演者愈能完全自由的詮釋。例如:種種協奏曲、賦格⋯…等。

舞蹈也是,敘事性舞劇帶有具體故事性,但肢體動作仍是一定程度的抽像,更何況,還有許多表演段落,可以與故事脫離,而單獨成為無敘事性的純粹的舞蹈藝術。例如:《天鵝湖》第三幕的,黑天鵝獨舞的三十多次的旋轉表演及男舞者的快速旋轉。即使不知道演什麼故事或情節,這些純粹藝術或舞蹈,定會帶來大多數欣賞者的喝彩或強烈感受。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純粹藝術(絕對音樂、非敘事性舞蹈等)不只在表現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在呈現表演者所詮釋的另一層次的真善美的世界,藉以喚起欣賞者契入上述世界。

如何欣賞或詮釋抽象藝術及其功能

對抽象藝術作品的解釋、感受可分三大類:

(一)透過自己的感覺將抽象作品具象化,而解釋成肉體感官知覺所看到的實存物。例如:上幅蒙德里安的作品解釋稱像窗戶、道路、房子、監獄、桌子⋯…等等。

(二)人們可透過(一)之具象化感受繼續思考此具象化事態所蘊含的超越感官知覺的精神或形而上的意義。

(三)直接使用哲學化或形上學化的用語去詮釋作品的意義。

例如:存在、虛無、空,虛實、永恒、變易丶本質、一、多一等等倫理學、人生哲學:種種人生境界、苦悶、焦慮、疏離、冷漠、愛、恨、快樂幸福⋯…。宇宙論用語:時間丶空間、混沌、秩序、另一世界、多重宇宙⋯⋯。等等種種哲學化語言。也包含宗教語言。

通常用哲學化語言,就會讓人感覺較有深度的解釋。

無論如何,抽像藝術在喚起你,去感受多種層次的世界、多種層面的存在事態、或永恆的存有本體世界,或多重宇宙與人生。

由於抽象藝術可喚起欣賞者隨著非常多的解釋與感受,其間沒有對錯或標準答案。亦即抽象藝術賦予每個人非常大的自由空間,讓欣賞者可自由詮釋,故可自由解放人的思想。因此,專制集權獨裁的極左共產主義與極右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集團都厭惡、甚至封殺此流派。

相應的,具象藝術(例如獨裁者的畫像、銅像)或其他較具體化的文字描述(例如:歷史著作、劇本、媒體報導等),則束縛人的思維。因此,專制或威權體制的統治階級喜歡在各地攞置具象化的銅像,並控制相當具像化的電影、戲劇、歷史著作、劇本、媒體報導等,以達到間接的或直接的洗腦效果,而有利於其統治。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