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密碼(三):幸福是一把雙刃劍?

文:李茗|圖:編輯部

成了護理課程的學習和在醫院以及養老院的實習,馨然沒有選擇去養老院工作,而是選擇去了私家做護理。馨然的護理對象是一位智障兒童。說是兒童,準確地說,應該是一位高大的男孩,高出馨然一個頭,但他的智力僅有零至四歲孩子的水平,馨然常常需要用手勢,通過光或者色彩來刺激孩子的反應,進行彼此的溝通。

第一次見到自己畢業後要服務照顧的對象,馨然還是非常吃驚的,甚至從自己的認知上都有點兒不好接受。看著站在面前這樣一位高大、白淨、帥氣的大男孩,卻不會說話,眼神和表達連幼稚園的孩子都不如,馨然只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即為孩子難過,又為孩子慶幸。難過的是,如此標緻的孩子卻沒有正常孩子的智力,慶幸的是他生在了一個富裕的人家,可以獲得良好的照顧和教導。

照顧這樣的孩子是需要極度的耐心和細心,要對他的吃飯、飲水、行走、休息、語言表達、意識障礙……等等,方方面面都要進行仔細的觀察,來幫助他能夠順利的完成吃飯、喝水、如廁的日常起居動作和活動,還要啟發教導他如何表達一般日常的需要,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手勢來和他人進行最基本的溝通,就像教嬰兒說話走路一樣。

幸福中的苦澀

學習期間,馨然的一些同學都曾有過幼教的學習經歷,因此,教智障孩子說話、唱歌、舞蹈、認字、做遊戲,都是駕輕就熟的,常在一起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而這方面,對馨然來講,就自覺藝不如人了,只能是悉心觀摩和學習。不過,這段經歷卻給了馨然很大的幫助和啟發,讓她在畢業後的第一份護理工作中,能夠依樣畫葫蘆,讓每天枯燥的護理工作也變得多彩起來。

應該說,丹麥的智障孩子是幸福的。他們的幸福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了這樣一個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出生在了一個能夠請得起護理人員的家庭,還因為丹麥專業的護理程序是極度精細,乃至精緻的,能讓受護理的對象和他們的家人都為此感到溫暖、舒適和滿意。

然而,帶給護理對象溫暖、舒適和滿意的護理人員自己,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在丹麥,全職工作者每週的工作時間通常為三十七小時。但馨然卻選擇了每週工作三十小時。這並非因為她不能工作三十七小時,而是因為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她希望讓自己的週末是一個充裕的調整期。

和朝九晚五的公司或者政府行政機構不同,護理行業的工作時間是不分時間段的,而月工資水平卻僅為2萬克朗,是丹麥的基準工資水平。馨然說:「無論白班、晚班還是深夜班,都是要上班的。還有,週末也要上班。不過,如果想多掙點錢,還是有很多附加值的。」

比如,有一個護理助理,因為結婚需要錢,就不停的在週末和節假日加班,這樣,他的月收入竟然達到了5萬克朗。所以,這個行業的收入彈性還是比較大的。不過,馨然表示,這樣做短期還行,長期是很難堅持的,因為護理工作實在是太幸苦了。這也是馨然沒有選擇在養老院工作的原因之一。

福利天平失衡

丹麥福利系統的完善,免費醫療是非常主要的一方面。但是,也正是因為免費醫療,加上丹麥社會的老齡化加劇,看病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是因為,人們開始依賴這個系統,導致這個系統變得越來越龐大。這樣一來,對護士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是,丹麥每年能夠滿足護理行業需求的護士護理人數卻是實極為有限的,這就造成了護士護理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

馨然說:「護士是幫助醫生的,護理和護理助手是分擔護士的工作的。以前,護理是沒有給藥的許可權的,現在也有了,就是因為護士忙不過來了,只能靠護理來幫助完成這個工作。」

在丹麥,免費醫療意味著,到醫院看病、打針吃藥、生孩子、手術,一切都是免費的。馨然說:「你在家生病,你去藥鋪賣藥還要花錢,但是你到醫院,一切都是免費的。所以,願意生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據說,入住丹麥醫院一晚,就像入住酒店一樣,什麼診療費用都不算,一個病人的成本就要700克朗。馨然說,「很多丹麥福利系統的前都用在了這裡。」

馨然不無感概的說,丹麥福利系統初建的時候,社會資源正在集聚,享受福利的人比較少,為福利系統做貢獻的人比較多。走到今天,福利系統的天平已經開始失衡了,向享受的一邊傾斜了。享受福利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弊端也就隨之顯現出來了:人們就不願意幹活了,需要護理的也就人特別多了。

愛因累而消失

在過去,如果一個家庭有一位或兩位殘疾人,全家都會來幫助他,護理他,是幾個人護理一個人,是愛的體現,大家都能有正常的生活。但是現在,因為福利系統的原因,國家把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然後護理就成為了一份工作。政治家就會宣傳說,我們為人們提供如何如何好的福利系統,給人民帶來了福利。

這樣的護理工作,如果和過去的家庭護來比較,就會顯而易見的發現,當你在為一份工資而工作的時候,不是說你工作的時候沒有愛心,而是說,那種愛的成分就漸漸的喪失了。被服務的人也覺得,我付出了金錢,就應該享有這樣的服務和護理,感恩的心也就沒有了。於是,你能很專業,很精準的護理,但護理和被護理的雙方,卻都失去了感情和溫度。

福利社會是需要金錢來支撐的,醫院和福利院也是一樣。享受福利的人增多,貢獻福利的人減少,勢必造成福利系統的資金減少,也就導致了支付護士和護理的工資額度的減少。那麼,一個立竿見影的後果就是,醫院和福利院的護士和護理人員供不應求,一個護士和護理,要照顧多個病人和老人,非常的幸苦。

這樣的結果又導致更多的惡性循環。因為,一旦一個人因為工作量過大而病倒了,就會加大其他人的工作量,就會導致請病假的人越來越多。那麼,護理行業的工作就更加的幸苦,對護士和護理的需求也就越發的突出了。

在完成學業和實習,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護理工作後,在欽佩丹麥護理行業的科學精細精準的同時,作為東方人的馨然坦承地表示,看似福利系統帶給人了一份工作,但是,如果回歸傳統,可能做這個工作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心境了。如果當年,不是福利系統奪走了自己為公公婆婆盡孝的機會,或許,他們在享受了媳婦的盡孝,感受到後備孝道的溫暖的話,或許能活的更久。

在實習的時候,有不少養老院的老人對馨然說,「我不知道養老院會是這樣的,如果早知道,我一定不會來的。」養老院應該成為一個產業嗎?應不應該將老人送進養老院,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