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以後兩岸關系走向初探

《2008-北京》
《2008-北京》

獨家報導【文/民主中國陣線主席 秦晉博士】

我們不妨從一幅油畫《2008-北京》說起兩岸關系,這幅以五名裸女打麻將為題材的油畫,被不少欣賞者認為寓意深遠,內藏中美俄日與臺灣之間的緊密政治與利益的關系。

我解讀此畫,比較同情體會畫中代表著臺灣的清純小女孩的處境。臺灣的處境一直微妙,命運一直不為自己所掌握。以臺灣本土人的觀念,臺灣歷史上一直受控於外部政治勢力,歷經荷蘭人、滿清、日據、中華民國播遷並且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民國在臺灣這個政治現實。以1949年隨蔣介石退守臺灣的外省人的觀念來看,中華民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一員共同贏得二戰,接管了臺灣。由於內戰失利,臺灣成了中華民國反攻大陸復國的基地,更是中華民國的棲身之地。這一棲身就是近七十年。

兩岸關系本來是國共內戰的繼續,韓戰驚醒了睡夢中的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保住了風雨飄搖的蔣介石中華民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華民國的悲催,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美國的錯誤。本來戰後短短四年,延安共產主義的力量無法席卷整個大陸,由於杜魯門行政當局的偏執,馬歇爾將軍對中國的無知,相信延安政治宣傳,相信新華日報對美國民主製度的推崇,行使了荒謬絕倫而且自我戕害的中國政策,聽任延安在斯大林的全方位支持下共同作戰將戰後羸弱的國民黨蔣介石擊敗退守臺灣。

臺灣的處境誠如畫中所喻,命運一直在駕馭平衡國際關系的不同組合牌手的手中。美國上個世紀40年代中國政策一個錯誤,給自己加重了冷戰的重荷以致直接卷入韓戰,陷入越戰泥淖。一直到了中蘇反目翻臉,美國才找到了破解中蘇的關系的切入點。與此同時,前蘇聯也積極尋求與宿敵臺灣的合作,共同對付北京的毛澤東,但是計劃終未付諸實施。中美關系開始解凍,而中華民國則又一次成為美國的犧牲品。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島內有意願以臺灣為根基建立中華臺灣共和國(The 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但是需要美國的支持,美國因為急欲修好北京對抗莫斯科,而對臺灣內部這一提議置之不理。美國與大陸中國關系升溫,美國與臺灣中華民國關系則自然下降。1979年1月1日,美中兩國正式建交,同時美國對於中華民國采取了「斷交、廢約、撤軍」三步曲,將臺灣拱手奉送給了北京,絕境中的蔣經國則采取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應對危局。

為了矯正卡特行政當局在兩岸關系上向北京一面倒的傾斜,1979年3月,美國國會製定《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 由總統卡特簽署生效,以規範往後的美臺關係,並追溯自該年1月1日生效。此一時期是臺灣最為危險的時期,但是根據一位國臺辦官員的透露,鄧小平1979年1月末訪美回來就感覺統一臺灣已經無望。饒有趣味的是,鄧小平訪美歸來不到兩周,中越邊境戰爭爆發。現在有檔案披露,中越戰爭,蘇聯不敢輕舉妄動,無法對越南施以援手,這也成為十二年以後蘇聯最終解體開端。

尼克松打開了與北京互通的大門,解救了困厄中的中共,以基辛格戰略思想為主導的美國對華政策的藍本也由此確定,從那個時期到今天,中美關系的格局沒有發生過變化。

兩岸關系一直是以強勢的大陸為主要方,彈丸之地臺灣處於守勢成被動方。雖然蔣介石退守臺灣以後窮其余生尋求機會謀求收復淪陷的大陸,筆者觀美國對於臺灣使用的是太極拳中「攬雀尾」一式,使得臺灣上無法展翅,下無法起跳,雖不在籠中,但也沒有大的自由。世間的許多大事變往往由小事件甚至是偶然事件引發,1984年江南命案徹底阻斷了蔣姓家族對於中華民國政治權柄繼續持有,而為李登輝時代的開啟鋪平了道路。

應該客觀地承認兩蔣以後中華民國歷屆總統都穩健地、加大力度地推行蔣經國先生開啟的民主化進程,無論是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乃至才上任不久的蔡英文,在推進臺灣民主、完善臺灣民主方面,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尤其李登輝還獲得了「民主先生「的美稱。

兩岸關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於臺灣政治領導人的本土化。在兩蔣時期,兩岸關系敵對,但都承認一個中國,大陸要解放臺灣,臺灣要解救淪陷區倒懸。國際格局的變化,兩蔣先後辭世,後繼者李登輝出生臺灣本土,情感和認同與兩蔣迥異,也就掀開了兩岸關系新的一頁。

李登輝以臺灣摩西自許,他希望臺灣成為一顆有自己意誌的棋子,希望能夠引領臺灣擺脫中國大陸投下的政治陰霾。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臺灣本土出生,自然更為傾註的是臺灣本身的命運和前途,面對一個與自身沒有刻骨銘心情感以及歷史認同的對岸,且一直對臺灣虎視眈眈伺機一口吞下的北京政權,采取躲避和逃離是最為自然的政治舉措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中華民國在臺灣」是一個模糊的論述,但卻是從「一個中國」的立場向臺灣獨立建國開走的重要一步。

李登輝的衣缽傳人陳水扁進一步試探北京的耐心,以「四不一沒有」開場,卻未得北京正面善意回應,冷冷地一句「聽其言,觀其行」,繼續打壓臺灣國際空間,憑借自身膀大腰圓繼續與臺灣在國際上玩「外交橄欖球(Diplomacy Rugby)」,直殺得陳水扁時期兩岸在國際場上「烽火連天」。

馬英九任內兩岸外交休兵,兩岸關系在馬英九任內可以是蔣經國以後最為平緩的時段,實現了三通,臺灣經濟也獲得了大陸方面的讓利。但是馬英九任上國民黨氣勢更加跌落,每一次的國共合作都會給國民黨帶來巨大災難。以前在大陸國共合作,結果是國民黨丟失整個大陸;今番馬英九以及新的黨主席洪秀柱與中共再度合作,也許會將國民黨從臺灣政治版圖中被徹底抹去。悲哀啊國民黨,實在缺乏記性,好了傷疤忘了疼。

現在輪到了蔡英文,現在的兩岸關系才是本次研討會致力研討的,講的不是過去,講的是未來。今年5月20日蔡英文就職演說,認真聽了,感覺是她沈穩大氣堅韌開闊,從內心期盼她能夠率領她的政府披荊斬棘為臺灣開出美麗的新天地。對岸期待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承認,可是蔡偏偏不接受北京的要挾,淡淡地接受1992年兩岸有過會談這個歷史事實,早在2000年6月27日陳水扁表示願意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是次日,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卻說,兩岸未對此達成共識。更兼蔡英文是李登輝時期的「兩國論」的起草人,大陸對蔡英文的疑慮和擔心不言自明。蔡英文修正馬英九與對岸八年形成的經濟受益但是政治矮化關系,重新起步李登輝、陳水扁的臺灣自主路線顯而易見。

很多年來一直有擔心兩岸沖突可能檫槍走火,現在看來似乎是杞人憂天。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兩岸關系緊張和松弛,都不可能引發直接的軍事沖突。從前是美國為臺灣看家護院,北京根本無法跨海拿下臺灣,以後雖然美國撤除了對臺灣的直接軍事防護,但是威懾力量一直存在,從未離開過臺灣。做一個有某種相似的類比:農人過河,牽狗挑擔,一頭一筐盛著幾只兔子,另一頭一筐新鮮蔬菜。狗咬兔子,兔子吃蔬菜,蔬菜與狗與兔子都無犯。船小,每次渡河只能攜帶一樣家夥。為不使狗咬兔子或者兔子吃菜,先帶兔子過河到彼岸,回頭再帶蔬菜過河到彼岸,把兔子重新帶回此岸,帶狗過河到彼岸,最終回到此岸將兔子帶到彼岸。幾番周折完成過河。美國和國際社會可以是農人,北京比作狗或者兔子,臺灣比作兔子或者蔬菜。看管好了什麽都不發生。疏於看管,兔子啃菜狗咬兔子。雖然有好友邏輯推斷習近平上位握有比江澤民胡錦濤更好的歷史機遇,任內會完成兩件事,武力攻臺,完成統一千秋大業;為中共找到退路而尋求政治突圍不得已走民主之路。對於北京武力攻臺,筆者越來越不認同,北京困難重重自身難保,一步踩錯踩空就要徹底完結的,艱難地維持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比什麽都重要,哪敢再主動尋釁滋事自尋短見。

顯然美國極不情願為臺灣與大陸進行一場戰爭,但是大陸貿然武力犯臺完成統一則危及美國失去世界霸主地位這一核心利益,美國不能坐視不管。維持臺海現狀是美國需要的,只要不打破現有的兩岸對峙的格局,美國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以臺灣為計,以柔克剛,不主動挑釁刺激對手,不把北京逼向死角,給足習近平面子,兩岸關系即便緊張不睦,甚至倒退一些,都不會發生地動山搖的事變。臺灣有文章「蔡英文對局北京,可以想想重慶的蔣介石」表達新見地,作者認為蔡英文信念模糊,擔憂蔡步馬英九後塵。筆者深深認同作者的觀點:凡事先求自保避錯的領導者,很難擔起千鈞重擔。歷史不缺憾事,但缺謙虛和想象力。只要存在就是力量,只有存在才能催生變化。

臺灣的政治學者也向蔡提出政治上主動出迎北京,提出以「民主統一兩岸」,統一是北京和中國民眾喜悅的,而民主則是北京最不能接受的。在困難中的臺灣,假以時日,必有變化,靜心等待對手踩錯步子,走出漏棋。中國共產黨人,尤其是今天執政治權力牛耳的習近平團隊如果能夠洞明世事遠見未萌,主動排放政治和社會的巨大高壓,中國則發生有序變化,也許事緩則圓可以解救中國,中共尚可以實現軟著陸,不致發生雪崩般的變化。若不,習近平團隊一步錯棋,一步踩錯踏空,巨人中共就會頃刻之間轟然倒地,整個中國大陸一片亂象將不堪入目。如果真到了這一天這個時刻,李登輝的「七塊論」、蔡英文的海峽兩岸特殊國與國的關系就立刻呈現,鄭孝胥的」三共論「就一語成讖,美國和西方靜心等待的接收「共管」混亂中國的局面自然地不費周章地唾手可得了。這個假想在今天肯定是遙言,遙遠的預言,而且顯得危言聳聽。這一天如果真的不幸被言中的話,對中國是好還是壞?一面是鱷魚,另一面則是深淵。

再說些與兩岸關系有關的話,西方國家大多承認現實,早在二戰時期,英國蔑視中華民國蔑視蔣介石,筆者所在的澳洲早在中美建交之前就轉向放棄臺北擁抱北京。日本對於臺灣情節深刻,畢竟曾經治理臺灣長達半個世紀,按照現在的格局,自然不樂意看到臺灣被大陸吞沒。大陸雖然強大,但是沒有朋友,即便是俄羅斯對北京也是惡意多善意少。客觀地說,蘇聯對於北京是有恩的,可以說情同父子,沒有蘇聯,何來中共?沒有戰後斯大林全方位支持毛澤東,何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韓戰的確是斯大林讓毛澤東火中取栗,但是中共在斯大林死後很快與蘇聯交惡,開啟中蘇論戰,把蘇聯修正主義新沙皇排列在美帝國主義之前成為頭號敵人,雙方各自處心積慮地欲置對手於死地。今天中俄關系貌似正常,一旦有中共遇到難處陷於困境可乘之機,俄國乘火打劫報一箭之仇順理成章。如同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日本央求簽署日蘇中立條約的蘇聯出面調停,斯大林的回復是這一戰我們已經等了四十年了,斯大林要雪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之舊恨。難道普京會忘記了中共對蘇聯解體骨牌首推之功?

可以體會到,美國對於前蘇聯和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同的,對於前蘇聯采用的是遏製containment,對於中國則采用接觸engagement。對於蘇聯,美國已經在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時候證實了這一策略的成功。對於中國,美國沒有在冷戰結束時候改變對中國政策,經過了又四分之一世紀的全球戰略和格局的演變,中國從中獲益盛豐,國力增強,儼然成為美國潛在敵手,但是迄今未見美國對中國有政策的重大改變,比較難以想象美國在未來對中國政策發生重大改變,美國需要保持其政策的前後一致性?

另一種推斷就是美國和西方已經預見到了目前的對中國政策仍然可以奏效,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靜靜等候「三共論」中最後「一共」,也即「共管」時期的到來。好比鯀禹治水方法不同,對蘇俄是堵截,對北京則是疏導。尤其是10月2-4日美國紐約「中國政治變局和民主前景」研討會期間與深受基辛格影響的美國智庫進行了互動,被告知美國有能力改變中國,只要將美中貿易逆差歸零,中國經濟將會崩潰,引發社會動蕩。此舉也令美國極大受損。但是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出現社會動蕩,因此對中國仍將采取扶持政策。也因為這個對話,修改了筆者此前認為的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於中國的政策改變的可能性,轉而接受現實,美國自1972年以來對中國政策會延續而不改變。

2016年10月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