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小鮮肉,像極了愛情!

文:莊伯仲 教授|圖:編輯部

些人士擔心本地網路社群充斥大陸流行語,是文化霸權入侵或滲透的象徵,會影響臺灣下一代思維,甚至還有人將之解讀為中共統戰操作。或許有感於此,一位自詡「愛臺派」的晚輩在「臉書」貼文表示,他對網紅這樣的跟風也不以為然,不使用本土語言,要如何愛臺灣?一笑後我私訊給他,「網紅」正是大陸用語,自己要不要先「校正回歸」一下?可能不好意思,他默默地刪文了。

漢字雖源於中華,但屬於全世界。以清朝末葉為例,固然從日本借用了製糖、觸媒、機能、電話、海拔等西化運動詞彙,但日本也沿用中方先前翻譯的內閣、選舉、文法、天主、電報等詞,可謂互蒙其利,雙方都能充分吸收新文明的養份,不會計較誰用多了或誰用少了。

至於本地網路社群是否充斥大陸流行語?除了上述的網紅、有人認為天菜、套路、奇葩、打臉、樓主、河蟹、立馬、閨蜜、學霸、好評、C位、BL、小鮮肉、接地氣、高富帥、姨母笑、正能量、老司機、顏值擔當、不要不要的、賤人就是矯情等都是,甚至連之前藍綠立委爽玩接龍的「像極了愛情」也是,可謂詞繁不及備載。

那麼大陸用語日益流行是否就代表文化入侵或統戰操作?一來臺灣用語也會「反攻大陸」,常見於對岸影視節目或網路論壇就有小三(還有外加一根棒子的小王)、吐嘈、很機車、碎碎唸、來喬一下、事情大條了等。二來所謂的大陸流行語,本身定義就有問題。例如有人主張打臉其實是臺灣先採用(當然,也有大陸人爭論小三是他們發明的)。立馬更是在幾百年前的文言文章回小說就曾登場。顏值擔當的擔當其實是來自日本的和製漢字(担当);好評日本人也在用,是相對於惡評的名詞。而姨母笑則源於韓國,是飯圈(粉絲圈)的用語。至於套路、奇葩,至少筆者三十年前唸大學時就曾用過,何時變成大陸用語了?此外,有些是單純英文縮寫,如C位的C是center,意指舞臺中央的位置;而Boy’s Love不講BL,要講什麼?三來,語文使用也會互動交流,以被列為「十大網路流行語」之一的94狂來說,係本土的「94」(就是)與對岸的「狂」所合成,現在兩岸都有人在用,很難說誰影響誰。更何況,平平是漢字,誰規定大陸先用了,臺灣就不能用?

總的來說,由於大陸的改革開放較晚,早先是臺灣用語跟隨影劇作品,強勢輸入。但隨著大陸影視與網路產業的發達,市場逐漸做大,近年流入臺灣的反而變多了。不過以兩岸人口數量和社群規模的差距來看,在流行語輸出比率上,佔有優勢的仍是臺方。

依筆者觀察,網路流行語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行現象,不是槍桿子、師長教誨、或政府命令勉強得來的。試想,成千上萬的大陸流行語,能在臺灣存活的不過數十個,可見這跟淘金一樣,是經歷網友無數次篩選而留下的好用詞語。而且生命週期有限,不合時宜的就會被汰除,留也留不住。因此年輕人雖然接受大陸用語,並不意味被中共統戰,更不必無限上綱到意識形態的洗腦。就好比筆者在校園沒見過學生向我說早上好,只有早安;沒也見過學生自稱九零後,只有八年級生(陸生除外)。基本上,年輕人有自己的判斷力,而且多數人頭腦其實比政客清楚,這一點就不勞外人費心了。

就像衛福部長陳時中在下午二時記者會,向國人報告肺炎疫情時說了有些康復返家的患者「復陽」了;而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為不用花一千元也能領五倍券的政策急轉彎辯護時,也講了這是執政黨「接地氣」的作法,這些名詞都是不折不扣的大陸用語,國人應該還是會接受陳部長和蘇院長的遣詞用字,而不會無聊到把他們當成是「中共同路人」吧!

更重要的是,與其恐懼文化入侵或統戰操作,要關切的反而是自己有無足夠的底蘊來消化這些外來詞語。友人本田善彥是旅臺的日本資深媒體人,他在著作中有這樣的生動描述:「過去二三十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期間,電視臺一窩蜂地製作《日本多厲害》、《日本好棒棒》的節目。內容多半是誇大介紹喜愛日本文化的少數外國人,或者回味日本過去的成功往事,試圖打消觀眾的失落心和焦慮感。有趣的是,在經濟蓬勃發展的1960到80年代,反而日本輿論積極接納外來觀念和批判性言論,不僅是心目中的歐美先進國家,還有亞洲或第三世界的意見也願意傾聽。甚至韓國人痛批日本的著作在知識界也大受矚目……」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臺灣社會這幾年的氛圍和生態不也近乎如此?

開放與國力通常呈正比!臺灣人自認有滿滿的海洋精神,有廣闊的胸襟,也有多元的氣度,隨時可以迎向蔚藍色大海的挑戰,豈能面對區區幾十個大陸流行語就憂心忡忡。筆者幾年前造訪廈門市政府,就看過到處張貼的「愛拚才會贏」標語,專制的大陸用得很自在,反而民主的臺灣自己糾結[1]了,這是什麼道理?

[1] 附註:糾結不是大陸流行語,古書裡早就有了。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