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臺灣(二):城市的美學轉型

文:孫瑞穗|圖:孫瑞穗提供

前所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的災難造成幾十所校園全毀,建築與規劃系所的師生們大量湧入救災,進而參與了一場大規模的校園重建與創新設計運動。點狀的努力逐漸積累,在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的2000年,造就了由營建署和觀光局等機構合力促成的「城鄉風貌轉型」及「魅力城鄉」環境設計運動,開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促成公共空間的美化。加上近年來,六都或22縣市間政績的競爭激烈,與城市相關的建設與活動比起以往更加倍活絡,城市的形貌和空間秩序更是有革命性的變化。

臺東設計中心。(圖片來源:取自TTDC官網)

為了因應「尼伯特風災」的重創,臺東縣政府在2017年刻意將鐵路警察局、舊旅客服務中心的原址變身為「臺東設計中心」來回應;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個在正式部門中設置「設計中心」的地方政府。他們企圖將縣市生活空間「品牌化」,關注臺東「治理思維」、「自然地景」、「城市生活」等相關議題,透過「設計提案」對身處的環境與生活做出回應。如此以人和生活為中心來做設計提案,成就了一個頗具臺灣東岸特殊風味的觀光品質。

以行動取向為主的設計策略,以2018年縣政府舉辦的臺東設計展最具代表性,透過五個主題展、五個衛星展、系列講座、跨領域主題論壇、設計食堂、主題市集等,將外來者引入臺東的山海之間品味在地精采的人情美意。而近年來風起雲湧的東海岸大地藝術季更是號召了全國各地來的藝術家參與臺東的創作,結合了雲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大地之舞、台灣好基金會的鐵花村演唱會等,臺東早已變身為一個有品牌的觀光勝地了。

正濱漁港彩繪。(圖片來源:創作者ChengXun, CC BY-NC-ND 2.0, Wenhttps://www.flickr.com/photos/justbuyyal/49603744271)

轉型後的城市

近年來城市風貌劇變,從醜小鴨變天鵝的莫屬臺灣頭的基隆了。過去這座城市因多雨陰溼而顯得抑鬱沉重,但經過幾次港邊公共設施的重新設計而顯得輕柔明亮起來,有了新的人文港都情調。接著是市長和市政府內有意識的城市專業者,刻意讓基隆的轉型開放給許多有改革意識的專業者和民間社團來參與。以太平國小的改建為例,本來是少子化之後被廢棄的小學,卻在建築師郭旭原和黃美惠等手中變身「太平青鳥」書店,一個詩意盎然的新人文空間。還有長期與臺大城鄉所合作設計工作坊的「八六公寓」,與元智大學合作的山海設計工作營,以及與青年學子的彩繪港市大地計畫等。再者,不僅是空間秩序重建,還有歷史縱深的大基隆再造歷史現場整合計畫。其被納為「國家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八大主軸之一:「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屬於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下的補助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核定補助,空間涵蓋範圍包含三大區域:和平島、東岸沙灣地區與西岸生活場域。近來沙灣已有誠品書局進駐,使得這座城市不但光明起來,且為市民找到新的人文底蘊與城市榮耀。

高雄亞洲新灣區。(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市政府YouTube頻道)

高雄則是從醜老鴨變成美麗大天鵝的新都會。先有大尺度的交通設施(捷運、輕軌)的規劃與設計、鐵路地下化工程,把路面讓給了行人和綠地;後有一片片公園綠地規劃使得這座工業城綠意盎然。為了提升城市的空間品質和創新力,這座城市還針對幾個重要公共建築開國際標的設計競賽,舉凡高雄總圖書館、高雄展覽館等,使得亞洲新灣區的都市設計具備國際水平。近年來蓬勃的文創團隊和民間蓬勃的活力,豐富了沒落的港區和台糖倉庫,變身為駁二藝術特區和文創基地。還有高雄美學秩序的重建,包括了荷蘭設計團隊創造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以及宣誓南方美學立場的高雄美術館的設置,在在豐富了這座工業城的美學內涵。

駁二藝術特區的裝置藝術。(圖片來源:高雄旅遊網提供)

以漂亮身影轉型的城市不勝枚舉,然而,他們的轉型還是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

  • 整體看來,雖然城市已經有大規模的風貌變遷,但是轉型的規模仍不夠全面性。首先,大部分的城市在體制上無法有豐足的稅收,而是依賴中央的統籌分配款,在發展上和創新上都極度被侷限。筆者在其他地方也討論過了,城市急需要擴展除了統籌分配款之外的其他財源,才能徹底解決發展的限制與障礙。其次,是「彈性治理」,通過一些彈性化的治理策略,來增加城市創新發展的條件。以美國新興科技城西雅圖為例,他們是通過彈性的稅制修改,引進更多大型科技公司總部進駐,並合理地要求私部門在建築和景觀上配合城市的遊戲規則和美學規範,包括:空間及美學的新秩序、環保材料和永續發展的理念等。因此,許多私部門公司總部在充沛的財力奧援之下多半會配合新的遊戲規則,並做綠建築和美學創新的設計。
  • 雖然過去為了市民民主,強調民眾參與的重要性和優先性,但在實驗了三十年的民眾參與之後,為了城市的美學升級和觀光品牌的建立,我們需要一種有能力調控景觀和空間秩序的美學規劃師。換言之,一座城市必須要有「景觀總規劃師」來針對整體景觀做宏觀調控,以及針對隱藏在城市中的美學秩序進行梳理和規劃。這在過去的城市治理上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思維,但今日的城市競賽中卻是不可或缺的。以戰後法國重建的巴黎為例,正是因為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總理以「國家建築師」自居,扮演起一個國家和城市的美學總規劃師,強調以美術館和文化中心來建構新巴黎,保存歷史古蹟和人文建物,才得以造就日後美麗動人的巴黎人文景觀。近年來從新北市、臺北市等都級城市皆開始設立這種有總體規劃能力和景觀視野的美學制度,而像是臺東縣政府則創立了「設計中心」這類創新美學體制,相信未來對城市美學的變遷將會有更直接而深入的影響。

城市的美學秩序與市民生活品質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它不該只是高樓大廈的矗立或美麗場館外觀而已,更應該與城市人文底蘊、城市文明力以及市民的榮譽感互相辯證與深化,值得我們投注心力加以關注。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