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磨合新局再起

文: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第九所所長 譚瑾瑜 博士|圖:編輯部

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甫於今(2021)年10月4日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簡稱CSIS)發表美國對中貿易政策演說,並在演說之後,10月9日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進行第二度通話,針對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進行交流,再次強調美方關切中方國家導向、非市場政策及舉措,傷及美國勞工、農民之利益,並表示此次通話交流為美中承諾建立負責任貿易關係之契機。戴琪此際演說之所以受到外界關注,主因在於拜登政府所強調的美中雙方競爭但不尋求對抗、也保留合作空間之想法將趨明朗化,美中經貿磨合新局即將再起,勢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在本次的演說中,戴琪從改革開放開始,描繪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歷程,使得美中經貿來往成為世界上影響最為深遠的關係,但也強調中國大陸沒有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承諾,造成美國企業與勞工的利益受損。此次演說反覆強調美國經濟政策將以勞工利益為核心,不能容忍中國大陸繼續採取傷害美國勞工的行為,雖然肯定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的價值,但也瞭解加徵關稅助長美國通膨卻未降低美國依賴中國大陸產品的事實,並提醒中方並未達成對美採購之承諾。此外,戴琪回應尋求美中脫勾並不實際,「重新掛勾」(recoupling)與建立良性與公平競爭的環境更為重要,且言談中提及「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的說法,均使美中原本緊張對峙的關係透露出紓解的曙光。

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開徵關稅仍未舒緩美中貿易逆差擴大的趨勢,且在疫情衝擊之下,凸顯亟欲取代中國大陸產品的亞洲國家供應鏈韌性不足,以及美國境內物流體系因缺工而卡頓的事實,遂而使美國承受供需不平衡所導致的中長期通膨焦慮。今年越南、印尼等東協國家因疫情停工導致產能衰退,不但凸顯供應鏈韌性的重要,亦使全球對中國大陸產品之依賴不減反增,美國今年8月貿易逆差增至733億美元的新高,其中對中逆差成長10.8%,前8月則成長13.7%。

此外,疫後復甦以來港口工人及貨運司機缺工嚴重所導致的塞港問題未見緩解,物流交貨時程亦時常延宕,高昂的運價使得消費品價格節節上升,8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成長4.3%,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則成長3.6%,雙雙創下三十年來的最高;加上近期中國大陸的限電措施,導致大規模製造業需停工停產,全球製造工廠的中國大陸,因煤價飆漲影響電力供應,進而加劇全球商品供應的不穩定性,對於美國消費大國而言,又是新的一波推升物價上揚的因素,因而市場已預估美國將可能從短期通膨邁向中長期通膨現象的隱憂。

面對當前因供需不平衡而可能會引發的新一輪通膨風暴,已可以看出美國加徵中國大陸商品關稅之作法,導致商品價格推升而由美國消費者承擔的負面影響,對於美中之間貿易結構調整並無益處。因而美國貿易代表署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簡稱USTR)於10月初已打算重新豁免549類中國大陸進口之關稅,包括工業用零件、恆溫器、醫療用品、單車及紡織品等,即可看出端倪。倘若中國大陸接續增加對美採購,則可視為美中互有善意的開端,新一階段經貿磨合便可能展開。

經過過往一輪的美中貿易戰,可以看出關稅壁壘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承受物價上揚的苦果,亞洲其他國家的供應鏈韌性仍待加強,美國境內短期間承接美國消費者需求的生產製造能力尚需時間建構之下,後疫情時代之美中經貿關係實難硬脫勾,美中貿易戰運用關稅課徵使貿易轉向的效果有可能因而降低,臺灣及其他國家應加以關注其後續發展。

展望未來,報載USTR表示戴琪不會尋求針對補貼與其他結構性問題展開第二階段美中貿易談判,並不排除展開「301調查」(Section 301 filing),可以看出美國已經意識到開展貿易談判改變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的難度,亦非此際最佳策略。美國已提出重建更美好議程(Build Back Better Agenda),亦推出「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簡稱USICA),落實強化關鍵供應鏈審查報告所提之政策建議,美國未來將以強化國家產業競爭力、鼓勵製造業回歸及建構安全供應鏈等政策,應對中國大陸不公平競爭行為。然而上述產業政策仍需預算過關儘速實踐使竟全功,此亦為美國未來在美中經貿關係「重新掛勾」之後,能否建立良性與公平競爭的環境,「持久共存」的重要關鍵。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