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力,現代創業管理的第九課

文:魏梅金 博士|圖:編輯部

通力是什麼?溝通力是創業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組成元素,也是隨時隨地用得到的一種增長人際關係的技巧。「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廣義的溝通是指所有思想意念的傳達;狹義的溝通對現代商場上而言,可說是一個商業說明或一場商業簡報。一個善於溝通的人,面對各種處境必能如魚得水,因為他懂得如何傳達意念說服別人,以及表達自我需求及發現他人需求,最終贏得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成功的事業。反過來說,不會溝通的人,只能坐困愁城,即使滿腹經綸,也無法有效傳遞思想或瞭解對方需求。有時甚至因為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而自毀形象,因此儘管有再大的能力,終究是一個無法施展理想與意念的失敗者。

在商業互動的叢林中,究竟應如何「溝通」,才能無往不利成為商場上的英雄?又該如何避開哪些地雷,才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的梟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經營企業就是憑藉良好的人際溝通藝術,贏得了客戶的信賴,使得松下電器成為了全球電器行業的鉅子。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深獲認同:「偉大的事業需要一顆真誠的心與人溝通。」

為什麼要溝通?人類相互溝通是因為需要連結周圍的社會環境網絡;社會則是由人們互相溝通、維持關係所組成的人際網;商業關係則因有了良好的溝通獲得商業機會。不論由社會環境到商業互動,由孩童到大人,溝通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必需的、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活動。

良好的溝通力有哪些益處呢?溝通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而有效的溝通對提升個人和企業在工作水準、生活品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個人,有效溝通有利於人跟人之間建立的人際關係與其他人協調一致,而且還可以獲得他人的支援和幫助,減輕工作上的壓力。對企業,良好溝通可以促進團隊合作。有效溝通可以提高群體決策的品質,促使企業員工協調有效地工作,提高員工的士氣。

良好的溝通是「聽」出來的。只是,到底該如何聽呢?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唐鳳揭傾聽帶來的影響力有多大,爭執問題通通迎刃而解?唐鳳認為每一次地與人對話,就是她的知識輸入(input),而對話韌性奠基在兩個重點上:傾聽和尊重。《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指出,一段聆聽是否能讓人感到溫暖,關鍵就在於聽者能否貼近對方當下經歷的各種情緒。善用肢體語言,可以幫助說話者感受到你的專注。有時候給予對方一個溫暖的微笑,或適時地點頭理解,就能表達出內心的支持與瞭解。此外,傾聽過程中也要適時確認說話者的意思,避免有誤解。最後且能提供具體的建議給對方,這樣方是最好的傾聽式溝通。

「如何傾聽?傾聽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呢?」對於這個疑問,多數人的標準答案是「無法心平氣和地傾聽」。因為常常發生聽者與說者的角色會突然顛倒過來。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傾聽者「說得太多」,相反地「仔細地聽」的情況卻常常被忽略,因為仔細地聽出對方的心裡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可能還需要特別地下工夫學習才能達到。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有個獨樹一格的處世技巧與傾聽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常常設法在談話一開始時,拋出一些溫和的問題,讓對方回答「是、是(對、對)」。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先讓對方認同自己,接著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巧妙地將話題引導到原本設定的方向。如此一來,原本與自己意見相左者,竟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自己的看法。古老的哲學家的思想,與現代的溝通技巧不謀而合!

一般而言「不善溝通」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其一,說出來的事情,缺乏系統性、結構性的說明與理解。因此,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說的人自認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自然溝通就不良。

其二,不論是組織內主管對部屬、部門對部門或者是組織外跟客戶溝通,常常沒有考慮立場互異,只一味想把「事情」塞給對方,結果適得其反,完全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因此,提升溝通能力的第一個要訣是整理「事情」的說法,養成良好的「結構性思考的習慣」,讓對方能夠有脈絡的輕鬆理解你要溝通的事情。其次思考「人」的問題,若能建立「多瞭解別人、站在對方角度思想」的習慣,無形中建立「瞭解人的習慣」,許多困難溝通的事情也能夠化險為夷。綜上,提升溝通力的根源,並非在於口才或技巧,而在於了解「結構習慣」(事的瞭解),以及瞭解「人的習慣」(人的瞭解)這兩項重要觀點的釋疑。

有一則網路笑話,剛好充分說明如何溝通好「人」與「事」的問題:

有一天美女老師上課中,一位小二的男孩突然跑出來大聲地跟她說:老師,我要跟妳結婚生子!她聽了臉紅地說:好啊!不過,等你長大後我都變成老太婆!可能你要等很久喔!那你現在先回到座位上好嗎?

小男孩一聽很憤怒回說:不行,我現在就要跟妳結婚生子嘛!她嚇了一跳,考慮如何拒絕這純真的孩子。這時坐一旁的小女生,終於忍不住說話了:老師,他不是要跟妳結婚生子,他是要跟妳借衛生紙,他快拉出來了!頓時,全班哄堂大笑。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