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的十月

文:吾近梓|圖:編輯部

月即將結束,不論近觀今年十月,或縱看歷年十月,都能看到變遷中的生息和躍動。如同上週日(10/24)全臺有感的地震,雖然國人對偶爾的搖晃並不陌生,近來國內和國際的律動,震幅加大,也傳遞多種有形無形的能量;幽微的是,社會籠罩著龐大的平靜,但似乎又蹲著蓄勢整備的馬步。

今年十月,國際疫情再次升溫,國內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比工業化國家偏低許多,但這個月內多數的日子都未出現本土案例,接近清零,接近往昔的活絡,也仍維持二級警戒。經濟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已第三次增破2%的通膨警戒,但景氣復甦,今年的經濟成長有可能創十年新高;十月下旬,出現首次立法委員罷免案過關,卻有「輸家並不像輸,贏家也不像贏」的局面,持續牽動未來的議題發展;線民風暴中,臥底檔案打開了政治的「潘朵拉盒子」,人事的牽涉都不小,但轉型正義的探索明顯進入了新的層次和階段。

今年10月25日的「臺灣光復節」,在幾乎沒有聲量下靜靜渡過,緊接的次日,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臺灣隨之退出聯合國五十週年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6日發表「鼓勵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支援臺灣在所有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社會的大力和有意義的參與」的談話。也就在這個月,中國軍機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擾臺的頻率和架次不斷突破紀錄,國際間在臺灣臨近海域的各種作用力及反作用力集結,國際媒體不斷臆測臺海進入戰爭邊緣,但外人來臺看到島內「龐大的平靜」,覺得不可思議。

上述是今年十月的輪廓,從稍遠的距離來看,近二十年來的十月氛圍,又與先前的數十年大大不同。新一代的記憶裡並沒有「光輝的十月」,許多日子失去了舊日的框架。從2001年起,臺灣光復節不再是國定假日,「光復」是殖民或佔領的循環?是族群融合或資源的重分配?並不是二十年前檯面上的議題;有數十年國定假日歷史的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也不再放假,經過兩次政黨輪替之後,這個人事行政的政策,拆解了國家與政黨的傳統關係。在2016年前,這兩個日子仍是勞基法中的假日,至於為什麼只限於勞工,而未適用於軍公教,當時的人事政策上仍有鮮明而耐人尋味的指紋,必然是後世的教材。

在漫長的十月歷史裡,國家和政黨的體制關係經歷了重大的變動,而國家的定位則持續在探索和發展之中。這似乎是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果,先解除政黨或意識型態綁架國家的緊箍咒,終結以黨治國,爭取時間認識民主的意義和程序,思考什麼是「進步」,什麼是可以共創的「價值」。其實,歷來的困難和挑戰,一直呼應著長期的現實:在各種擾動下安身,在夾縫中求生存。也因此臺灣總面臨著困難的選擇:在國際建立夥伴關係,在大國中選擇,在價值中選擇共同的未來。

舉凡大國,都有本位。政黨與政黨發展對外關係,數十年都是戮力的工作,但如果近期有能見度愈來愈高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的互動,讓臺灣的外交空間逐漸開闊,更關鍵的原因是中國對外關係的急速惡化,中國與美、加、日本、歐洲間實質的政治經貿活動互動質變。臺灣在這樣的國際局勢裡順勢建立實質的夥伴關係,爭取認同和發展的機會。其中有必然的務實選擇,也有必然的價值選擇。

十月的最後一天是西方的萬聖節(特別是英語國家)。許多西方人因為宗教的關係並不過這個節目,但意外地萬聖節成為國際間普遍的活動,雖然多數人說不出萬聖節的由來和意義,但這個日子提供了各種方便於變妝打扮、社交、聚會的理由。“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仍是國內許多幼兒園的主題活動,其實歷來的外交和經貿發展中,臺灣先前吃足“trick or treat”,各種予取予求的苦頭。從「躍動的十月」來看,臺灣仍是在各國本位的夾縫中。可能口袋裡有較多的糖,可能可以給出去的糖也較多,但是也有愈來愈多的國人會端詳來敲門的是可以一起出遊的夥伴,或是惡霸。蹲著馬步,不只是等著應變移動,也等著躍進到更寬闊的未來。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