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歐遇見臺灣

文:台灣獨家傳媒智庫共同召集人 楊聰榮 副教授|圖:編輯部

歐國家最近不約而同地重新「發現臺灣」。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舉辦「台灣文學及文學」系列講座,從9月中到11月中邀請世界各地的臺灣研究知名學者主講臺灣研究的課題,是近年來首見以臺灣為主題的系列學術活動,在瑞典首都首屈一指的大學,標示著瑞典微妙的氣氛改變。

就在同一個時間點,瑞典多個智庫投書報端,向中國大使館提出抗議,主因是中國大使館的作為嚴重威脅瑞典的言論自由,只要有批評中國的聲音,中國大使舘就會向批評者施壓。

這是相當罕見的情況,由瑞典多個智庫聯名投書,向中國大使館表示抗議,並且要求瑞典政府採取行動,應該召見中國大使,以制止這種壓制言論的行為。投書中還要求其他團體互相合作,抗議中國大使館不合理的行為。

會出現這種情況,與過去一段時間在瑞典發生的事情都有關係。瑞典是全球第一個關閉中國孔子學院的國家,因為孔子學院的作為妨礙學術自由及言論自由。瑞典的國際服飾品牌H&M因為拒用新疆棉而受到中國制裁。這些行為與瑞典人民所接受的自由價值嚴重衝突,累積出來的社會氛圍自然形成對中國的惡感。

這些事情發生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政府還是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瑞典的新聞記者跟議員都有因為言論觸及中國或臺灣的議題,受到中國的威脅與警告。

瑞典的智庫「斯德哥爾摩自由世界論壇」(The Stockholm Free World Forum,簡稱『自由世界論壇』)特別關注中國大使館威脅言論自由的議題,202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分析中國大使館如何威脅瑞典的言論自由。在此之後,中國大使館改變手法,採用不公開的方法,私下威脅意見領袖,包括記者、政治人物跟學者。中國大使館改變手法,使人心生畏懼,又不會引起大眾的注意。

自由世界論壇調查發現這種改變,2021年的8月31日又發佈了一份報告,將中國大使館這樣的手法揭露給社會大眾,引發瑞典社會一片嘩然。中國的戰狼外交,在瑞典是造成了反效果,沒有得分,只有扣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台灣系列」,就更顯得突出了。過去瑞典對中國是情有獨鍾,瑞典的漢學努力將中國各方面的情況介紹給瑞典社會。現在的中國,與過去漢學所建立起來的形象大不相同,社會氛圍因此轉向也是預期中的事情。

瑞典現在對臺灣的事物產生相當大的興趣,除了學術的講座以外,臺灣的繪本作家劉旭恭,作品被翻譯成瑞典文,得到瑞典兒童圖書獎,也得到瑞典出版界的好評。

臺灣的事物受到關注,不是只有在瑞典,同屬北歐的芬蘭也是由最高學府赫爾辛基大學舉辦「臺灣光點」系列活動,引介臺灣不同領域的事物。而挪威的奧斯陸大學,過去有相當長的時間很少與臺灣的學術界有互動,今年卻開始開設臺灣研究的課程。這些發展並非偶然,北歐社會漸漸吹起臺灣風,都是有跡可循,社會氣氛轉變後水到渠成。

過去北歐國家跟臺灣的互動相當有限,最主要還是因為地理的遙遠,彼此之間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興趣互相吸引。現在的情況改變了,疫情後的全球連帶關係,地理上的距離變得完全不重要,彼此信仰的價值反而更突顯其重要性。

當臺灣越來越具有民主自由的自信心,加上健康醫療發達的形象加持,臺灣與北歐社會所強調的價值觀就越來越接近。北歐社會過去以社會福利制度見長,表示國家重視自由民主、社會安全與人權,臺灣雖然制度不一樣,同樣重視這些社會價值。這樣的趨勢沒有改變的話,臺灣與北歐國家有更良好的互動,也是未來可期的目標。

臺灣可以考慮將北歐國家列為未來交流的重點。以北歐國家所重視的價值觀而言,會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有較強的抗壓性,同時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會使北歐國家成為替臺灣發聲最沒有心理障礙的地區。北歐國家雖然都不是世界強國,他們對自己國家都極有自信,他們在文化、教育與科學的成就,會使得這些國家的影響力超過這個區域本身。臺灣與北歐國家的關係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是值得積極交往的好對象。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