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酉潭 教授|圖:編輯部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於2022年2月9日公佈《2021年度民主指數》報告指出,在疫情壓力下,全球民主狀況惡化,只有6.4%的世界人口(共21國)生活在「完全民主 」(full democracy)中,只有45.7%的人口(共74國)生活在某種形式的民主國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37.1%)生活在獨裁的「威權政體」(authoritarian regime)統治下,這是自2006年開始進行年度調查以來最差的結果。其中,難能可貴的是,臺灣排名第八,表現不僅超越加拿大(12)、德國(15)、日本(17)、英國(18)、法國(22)、美國(26)和義大利(31)等七大工業國家(G7),也超越西班牙(24)、葡萄牙(28)和希臘(34)等3個第三波民主化最早的南歐國家。
經濟學人智庫根據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與公民自由五項指標制訂民主指數,滿分10分,總分8分以上為「完全民主」,6分至8分為「有缺陷的民主」(flawed democracy),4分至6分為「混合型政體」(hybrid regime),4分下以為「威權政體」。臺灣在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方面獲得10分、政府運作9.64分、政治參與7.78分、政治文化8.13分與公民自由9.41分,總平均為8.99分。其中,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政府運作二項皆與其他最優秀國家並列為世界最高分,公民自由這單項也排名全球第二等級的高分。
其實,經濟學人智庫去年發布的2020年評比報告,就以「亞洲民主燈塔」來形容臺灣,排名從2019年的第31名上躍升至第11名,是得分和排名進步最多的國家。2020年1月的總統大選投票率極高,年輕人踴躍投票展現出臺灣的民主韌性。反映出近年政治與法律積極面的發展得以鞏固。政黨的財務透明獲得改善,立法改革也有助於司法獨立,免受政治干預。
這樣的評比結果卻引來《中國時報》以社論大加撻伐,該社論先指出:民進黨執政近6年,臺灣民主明顯倒退,排名反而提前,經濟學人智庫在搞什麼名堂?值得深入了解,到底是在野的批評對政府不公平呢,還是外國對臺灣的民主實況缺乏深入了解,導致錯誤認知而產生「假象」?接著提出嚴厲地批判:民進黨執政近6年來,總統權力凌駕行政和立法權,行政院早已成為民進黨國政執行部,立法院也淪為行政院立法局,司法重要職務安插黨國親信,再透過司法行政權控制檢察與審判權,至於監察權、考試權早已成為象徵性的存在,臺灣實施的不是「民主自由」而是「選舉威權體制」。
這樣的觀點,筆者深不以為然,甚至於啼笑皆非。若有敵對陣營將上述「民進黨執政近6年」改為馬英九時期「國民黨執政那8年」是否也可適用呢?當2014年太陽花學運如火如荼進行時期,筆者受邀在政大羅馬廣場演講,就引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的報告公開指出,臺灣的民主尚未發生倒退現象,只是提醒要防止倒退而已。那時候臺灣的政治權利部分被評為第二等級,公民自由部分為第一等級,平均1.5,屬於自由民主國家的行列。而在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以後,自由之家將臺灣評為最高等級的自由,即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皆為第一等級。2021年測量報告的分數更高達94分,高於美國(83分)與法國(90分)等先進民主國家,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的96分。可見,《經濟學人》與自由之家的報告皆相當具有國際公信力,常被許多學者引用來做為研究時的參考,還可相互參照比對。因此,做為一個比較政治學者,游盈隆說他看完這份完整報告,包括方法論部分,雖並非完美,但願持平地說,「這份報告不是野狐禪,他們的研究態度是嚴謹的,測量工具是科學的,資料是經驗性的」。在概念上,《經濟學人》採取類似「最低限度民主」(minimalist democracy)途徑,提出政治民主的5項標準,每項標準都代表一個範疇,包括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與公民自由。每個範疇都有8到14個經驗性指標不等,總共有60項指標,根據這60項指標一一給分,由經濟學人智庫專家群認定,或根據相關既有的民調。總計165個國家及2個地區的評量分數就是這樣取得的。就像自由之家的測量一樣,經濟學人智庫的評量,既有空間上各國的評比,也有時間上每個國家每年度的變化,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無法要求像自然科學一樣精準的情況之下,他們已經是相對上很客觀、相當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了。難道他們會獨厚臺灣嗎?
反觀中國,報告寫道,和西方分析家和政府所願相反,中國並沒有因為更富有而變得更加民主。相反,它變得更不自由。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與公民自由分別為0.00、4.29、2.78、3.13與0.88分,總平均為2.21分,全球排名第148,被歸類為「威權政權」。報告說明,中國沒有自由選舉或普選,也沒有多黨制。沒有自由的印刷、廣播或社會媒體,沒有言論自由,互聯網受到限制,也沒有自由的工會,沒有獨立的司法機構,法律面前沒有真正的平等,國家不實行宗教寬容,經常使用酷刑。而且缺乏問責、制衡或透明機制等這些民主治理的關鍵特徵。
事實上,該年度報告以「中國挑戰」(The China Challenge)為題,直指中國政治模式在全球造成威脅,將中國類比為20世紀的蘇聯,並表示中國欲以其「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替代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質疑如果中國的崛起造成威權統治蔓延和全球民主倒退,世界人民的生活是否真能改善?因此,報告雖指出,「習近平在位時間越長,中國政治體制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大」。但本世紀全球民主狀況穩步下降的趨勢表明,如果民主要在非民主的替代方案面前占上風,必須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排名第八,前面七名除了瑞典人口一千萬左右之外,挪威、紐西蘭、芬蘭、丹麥、愛爾蘭人口大約五百萬上下,冰島更是只有34萬5千,由此可見小國人民反而擁有幸福感。但小國卻容易受到威權(或極權)專制大國的威脅,尤其臺灣更是首當其衝。因此,當防疫期間臺灣各項表現愈來愈受到國際肯定的同時,中華民國臺灣如何面對中共國崛起的威脅,乃是有識之士責無旁貸的責任。或許大國有光榮感(虛榮感),但小國才有幸福感。推動中國民主化,破除「大一統」、「定於一」的傳統價值觀,思索歐盟各個中小型國家結合的模式,乃是值得參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