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雖然是強調人民當家作主,但是人民不可能自己統治自己。現在的民主政治是什麼?是人民所同意的統治,也就是人民透過競爭性的選票選擇統治者來統治。還有,現在民主政治的主流叫做菁英民主政治,因此民主無法避免領導。不管是民主的原意已經改為人民所同意的統治,或者當代民主理論是菁英民主理論,再再凸顯政治領導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就從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政治領導這個角色切入。
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在那時理所當然繼承蔣介石在臺灣的統治,1975年實質上已經是臺灣的政治領袖。1986年民主進步黨宣布組黨,蔣經國未強力鎮壓,他反而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也講過一句話 :「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在1987年先解除了戒嚴,同時開放黨禁、報禁,蔣經國解嚴對臺灣民主很多貢獻但不是啟動民主化,而是自由化,所謂自由化就是在威權統治時期壓制的舒緩,也就是不再對人民各種自由採取太多的限制,所以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是用自由化啟動民主化的契機。
蔣經國1988年1月13號過世,而在過世前我們都知道李登輝作為副總統沒有實權,黨政軍都不在他手上,當時政治氣氛許多人認為應該會集體領導。當時李登輝先去拜訪所有的黨國大老,尊重他們、跟他們請教,且每天拜訪前先到蔣經國陵寢前鞠個躬,他用這種方式來接下總統角色。接下來更有意思了,他1990年要讓當時的老國民大會代表選他當總統,竟然講了一句話,說他會帶領國民大會代表打回中國大陸。可見李登輝真的很有權謀,權謀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國家長治久安。接著,他拿國家的錢出來讓資深國代與立法委員退職,只要願意退職就給你錢,所以李登輝在從事民主改革的時候是用最小的代價,認為只要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因為不必殺頭、不必流血。那時候資深國大與立委退職一個月領的薪水是我們在大學裡面當老師的兩倍,所以還是有人覺得不公平,可是事後想一想,如果錢可以解決這棘手問題,的確是最小的代價。
拿錢讓資深民意代表退職,是李登輝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也因此才有1991、1992年的國會全面改選。另外更有意思的是,本來黨政軍都不在李登輝手上,黨在李煥手上、政在俞國華手上、而軍在郝柏村手上,李登輝改革的第一步驟就是讓俞國華知難而退,俞國華是一個技術官僚比較沒有野心,在當時那種複雜的環境氣氛之下他也願意將行政院長卸任下來,讓李煥去當行政院長。讓人聯想到,古代趙匡胤杯酒就可以釋兵權,可李登輝他沒有實權怎麼辦?第一步驟就是行政院長的「名器釋黨權」,1989年6月讓李煥當行政院長,然後國民黨的黨權就交下來給宋楚瑜。第二步驟又是行政院長的名器釋兵權,1990年6月李登輝藉著國民黨選舉越來越節節敗退為理由讓郝柏村接替李煥當行政院長,參謀總長郝柏村是當時軍隊最有實力的人物,讓他當行政院長,軍權就交卸下來了。第三步驟的改革是什麼?原來蔣經國任內已經不再用非本省籍政治人物當臺灣省省主席,臺灣省政府是小內閣,因為臺灣就這麼小,臺灣省了臺北市高雄市以外,其他都歸屬於它,所以小內閣省主席權力很大,然後李登輝就讓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於1993年3月去當省主席,這就是省主席的名器釋黨權。
以上就是李登輝政治改革、民主化過程中權力佈局的三部曲。而前面提過了蔣經國只是啟動自由化而已,李登輝才是啟動民主化及完成民主化,從1991年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1992年立法委員全面改選,然後到了1996年總統直選,完全符合判別民主與否的三個標準內涵:競爭、參與與自由。1996年以後臺灣就被自由之家評為自由民主國家,所以不管是啟動民主轉型、完成民主轉型都是在李登輝任內完成,也就是蔣經國開啟的只是自由化,但民主化完全在李登輝任內完成。從1987年解嚴到1996年十年時間從自由化到民主化,臺灣民主轉型完成。這就是臺灣民主化過程中非常有意思、驚心動魄的一幕。李登輝如果沒有很高的政治素養、沒有很高的政治藝術、沒有謀略,還有反對黨的配合,是很難完成寧靜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