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勇氣是什麼?

文:陳建安 副教授|圖:編輯部

人曾說過,道德是一種生活觀念,道德是自己的事情。然而,在社會形態趨惡時候,這種道德似乎只是某種「獨善其身」的狹隘社會價值觀,給人一種冷漠理性精神的印象。這種道德,似乎不是儒家傳承的道德觀念。儒家學問所提的道德之勇,「勇」是儒家的重要道德範疇之一,指勇敢果斷的品格。孔子將勇看做是仁者所必備的條件,並且將勇與智和仁相並提。所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過,在現今社會中,儒家之勇已不復見,道德勇氣也被扭曲。有人表現冷漠理性、有人逞凶鬥勇,呈現匹夫之勇,甚至有人趨吉避凶,避而不談道德勇氣。梁啟超曾說,若社會不講道德,為政者則內心無主宰,行動無根柢;為學者,則知識愈多,愈為作惡的工具。

2019年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發表「臺灣人公民素養民意調查」結果中顯示,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臺灣人在公德心的表現「說得多,做得少」,另外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多數臺灣人都抱持著「如果不被罰不被抓就不必守法」的態度。黃昆輝教授提到,臺灣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氣,在其他民主社會中,許多人願意為正義挺身而出、勸阻他人,臺灣人則缺少這種「雞婆」的勇氣。另外,從2014年開始,為彌補臺灣員警人力不足緣故,針對非交通違規類的檢舉,例如:檢舉環境污染及車輛排氣,政府鼓勵一般民眾透過管道檢舉,並可獲得政府頒發的檢舉獎金,而產生的檢舉達人這個新行業;此措施讓許多人將檢舉達人視為眼中釘,對於他們檢舉別人的違規行為賺錢,感到忿忿不平,有時候雙方還會因此爆發言語爭執,甚至肢體衝突;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檢舉達人的行為雖然可以替他們賺進不少獎金,但他們冒著被對方責難的風險,也不顧一切的糾正對方,是否也算是一種維護正義,表現道德勇氣的一種方式呢?

在大陸最常遇到與道德勇氣產生衝突的事件類型,大都是電梯裡(密閉式空間)抽菸問題,以及搭火車遇到臨座不透過耳機收閱手機,造成聲音過大影響他人。這些問題看似不大,但還是反映大陸人民是否具有道德勇氣的最簡單試金石。面對這兩個問題,大家會視而不見,導致被這些違規事件被這些沒有道德勇氣的人們產生了正增強效果。違規的人民認為,反正沒人反對,且默許這些違規行為,進而更加變本加厲。而與這兩個問題相似的情景,在臺灣一般社會中,不僅比比皆是,甚至產生對檢舉人惡言相向、檢舉人個資被洩漏,被不明人士所恐嚇。為何臺灣人沒有勇氣去面對被道德勇氣所檢舉呢?為何臺灣人不敢透過道德勇氣去爭取或者捍衛自己的權益呢?2015年的柯文哲早已給出了答案。因為連臺灣的政治人物都失去了道德勇氣,不敢去做該做的事,那如何去教導與要求臺灣的一般社會民眾呢?

臺灣社會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意見同質化,當所有媒介與發聲管道漸漸被統一化,統一口徑專門為民進黨政府各種行為與施政進行妝點與說明,臺灣民眾的腦中圖像,就如同代工廠一般,想法與做法都一致化。臺灣上、下一心非絕對壞處,但若民進黨政府把臺灣人民帶入一個可能陷入危機的困境中時,例如:配合美國的萊豬進口;或鼓勵允許破壞藻礁生態配合經濟建設;或讓美軍進入臺灣,協防臺灣;以及配合美方要求,讓台積電提供數據等等。這些只顧及政治利益,不顧及臺灣所有民眾利益的各種行為,並透過製造假象、假新聞隱瞞臺灣民眾時,臺灣的政治人物與學者們,您們的道德勇氣在哪裡?還是只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扭曲道德勇氣,或者冷漠理性地看到臺灣愈走愈糟呢?

民進黨政府期待透過各種經濟補貼政策,或者小恩小惠來掩蓋臺灣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可能產生的窟窿時,並企圖利用民進黨一手打造的民粹政治,去隻手遮天、自圓其說。民粹政治最缺乏的是道德勇氣。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我們不一定有權力要求學者、政治人物或者公務人員擔當反抗的責任;但是若遇到或者理解民進黨政府的施政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臺灣全體民眾的利害時,您們為何不敢站出來呢?「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他。對臺灣來說,不缺鄉愿的學者或者政治人物,但卻說實話或者真話的學者或政治人物。道德勇氣不是一把刀,它是一種修養。身為社會裡的意見領袖或者為人師表的學者們,更應該身為表率,透過各種管道去發聲,讓自由民主的臺灣,有更多元的聲音。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