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該有自己的主旋律嗎?

文:陳建安 副教授|圖:編輯部

旋律,指一部音樂作品或樂章的旋律主題,或者在一部音樂作品或一個樂章行進過程中再現或變奏的主要樂句或音型,被引申為一般文藝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調。而主旋律在中國大陸卻隱含著其他的社會意義,最常見的用法是,主旋律電影。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和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在2021年,是中國大陸主旋律影視作品的一年,其中在年初有《山海情》、《覺醒年代》驚豔開鑼;緊接著《掃黑風暴》閃亮登場;大陸的國慶日前後,又有《功勳》、《長津湖》接棒扛鼎。儘管2021年還沒過完,但有這幾部作品,足以讓中國大陸主旋律影視劇頻頻「出圈」的重要一年,也是接地氣、塑「真人」的主旋律影視劇新範式日益成熟的一年。

對一個政府來說,主旋律電影對社會有何助益呢?若把主旋律電影當成形塑大眾文化的工具來說,主旋律電影的內容與情節,確確實實擔任去告知與形塑普羅大眾的認知與理解,最後形成他們腦中銘記最深刻的圖畫。在商業元素包裝,這種類型化敘事為影片的生產模式,突破傳統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固有思維和刻板印象,比較容易獲得一定市場效應,以及引發觀眾集體討論和關注。觀眾在看影視劇作過程中,透過沒有太多傳播障礙的圖像敘事,輔以激動人心的劇情、聲光與激情四射的特效,在內心會漸漸產生對劇情內容的認同感被啟動,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會讓政府所要的公眾目標與核心價值,對觀眾在無形中產生一定的推動力。誠如美國的歷年來的各種大片,都會出現那些會危及整個地球的可能傷害與危險,但是在美國復仇者聯盟的英雄努力之下,就可以拯救全球於水火之中。所以,換言之,當中國大陸在國內播放屬於自己的主旋律電影內容時,美國早已經透過它的文化工業,進行以美國為主的世界主旋律的影視內容,並且也成功地成為許多臺灣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民眾的腦中圖像。

影視傳播相較於文字或者口語傳播來說,在傳播過程所遇到的障礙比較小。因此,許多政府也都習慣透過影視圖像去宣傳或者告知該政府理念與政策。從傳播科技發展歷史來說,美國好萊塢文化工業毋庸是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工廠,即便好萊塢這些影視創造者與演出者無刻意對外宣傳美國的主旋律內容,但長期浸盈在美國式的主旋律故事情節下,例如:美國是世界警察的這個意象,長期就可能就產生如皮下注射般的影響,而觀眾認知與選擇性理解過程,同樣地受到此刻板印象左右,進而對許多事情產生偏差選擇。進一步來說,當部分觀眾都被影響之後,就容易在媒介上獲得某種擬態假像與虛假意識,把原本立場中立,或者漠不關心的大多數人拉進去,最後變成主流文化。久而久之,就會把他國的主旋律當成自己的主旋律,這是相當奇怪的現象。

臺灣,從過去歷史來看,經歷過許多被殖民時期,例如:鄭成功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或者中華民國從日本手中結束日治時前。不管是誰把臺灣收回來,臺灣與中國大陸本是一個主題,才有「收回」一詞。在不論誰當政,從地緣、歷史或者種族等方面,臺灣本來就屬於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只不過在1949年開始,中國國民黨被迫轉境到臺灣,而當時更是積極的一心反攻大陸,收回失土,讓中華民國可以統一,讓臺灣可以回到祖國懷抱。這些都是不爭的歷史與鐵證,無須刻意刪除與抹煞。所以,臺灣追求統一的目標,應該才是從中國國民黨轉境來臺之後,最重要的主旋律吧!絕非追求臺獨,或者成為美日列強的附庸為主要目標。但是,才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民進黨不僅不遵從主旋律,卻刻意在國小、國中的歷史與地理課本中,把原有的歷史軌跡塗去,更把對中國大陸應該有的正確認知,刻意扭曲呢?難道,臺灣未來的主旋律不在是統一嗎?那請問民進黨政府,目前臺灣人民應該去遵從哪種主旋律,才是目前臺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呢?

舵手,應該是為掌握奮鬥方向的領導者。目前臺灣不僅沒有自己的想法,更不願意去討論或者找出做正確的奮鬥方向,這對臺灣兩千三百萬人民來說,是一種走在鋼索上的危險平衡。兩岸問題是兩岸人民都應該去努力的,而不是單方面放棄對談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兩岸關係是一首交響樂或者變奏曲,那想請問大陸工作委會負責兩岸事務的首長們,現今兩岸關係的主旋律,又應該是什麼呢?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