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文:社長 張淯 | 獨家報導1125期(8月份)

「先求有、再求好」,這是總統馬英九在規劃開徵證所稅,遭受外界不斷質疑時所說的話。當時,這句話的背景是證所稅到底應不應該以賦稅公平的角度,來執行一個民意有六成以上支持度的政策。當然,過程是痛苦的,從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提出的理想版本一直到國民黨團十六個版本,最後再整合成代表執政黨的協商版,等到臨時會通過後,這個在富人眼中不公不義、在一般民眾心中卻是公平正義的證所稅開徵政策,雖然付出了莫大的股市市值,最終還是勾勒出施政正確的方向。
因為,證所稅不是可不可以開徵的問題,而是該不該開徵的問題。也因此,馬總統要求官員、黨籍立委強力推動,不惜得罪股市大戶以及政治獻金大戶,最終才能讓那些有賺錢的人吐出該有的稅賦。同樣的,油電該不該漲、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保障協議該不該簽署,這些其實都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連在野黨也不敢說,油價與電價不能漲,因為台灣的電價的確很便宜,油價的確不能置身於國際原油的波動,若一味凍漲,只是便宜了台塑可以向中油買油轉賣獲利,也更便宜了民營電廠賺取高低價位差而自肥;當然江陳八會的台商投資保障協議,更是民進黨在二十年前就提出的主張,蘇貞昌在民進黨內舉行重大議題協調會報之後,也只能說理性監督,不敢杯葛。
所以,馬總統的政策方向都是對的,與美國恢復TIFA談判也是對的,甚至東海和平倡議也是對的。但,馬總統的民調低迷,他所追求的歷史定位,難道真的是背離民意而行?
其實,馬總統一直專注在「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施政思維,反而忽略了出手時機的正當性與施政作為的衝擊緩和配套措施。油價在回歸國際原油漲跌變動的浮動機制下,電價跟著加進來喊漲,等到全國民意沸騰的時候,才匆匆忙忙的告訴大家,電價其實可以分三段漲。結果,物價已經反映了油電雙漲的預期,等到馬正式對外說電價有三段式上漲的緩衝措施,已經擋不住萬物皆漲的壓力。
偏偏這時候證所稅又加入戰場,在股市預期證所稅將以所得稅的累進稅率課徵的情況下,市值縮水、每況愈下,等到劉憶如下台,國民黨急推以股價指數未達八千五百點就不課稅,試圖挽救股市信心。但,此時股市市值已縮水一半,馬試圖力挽狂瀾亦不可得。
開放美牛議題亦然,扣上了與美國貿易談判的大帽子,似乎無法成功說服國人,瘦肉精到底在多少量下是安全的,等到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出十ppb的濃度標準之後,馬政府才藉此解套,民進黨也因此失去霸佔主席台的正當性,而美牛到底該不該開放,馬政府一開始就沒有辦法拿出國內的研究數字,一味拿外國的研究結果試圖移植國內,當農委會想找來一堆學者背書,用開學者專家會議將含瘦肉精美牛美化成無風險食品的時候,才發現國外的研究數據有瑕疵,亦不符合東方人的食用習慣。
現在才剛剛通過的台商投資保障協議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過去台商在中國投資就像孤兒,國家的力量無法協助受困的台商,因此這投保協議當然是該簽的,只是協議內容無法彰顯兩岸政府的約束力與執行力,從糾紛爭端解決的協商、協調、協處機制到二十四小時台商人身安全的通報,簽完協議之後只有一個結論,看中國願不願意貫徹,也難怪民進黨雖不至於反對,卻也不斷質疑簽了一個空的、執行不了的協議,簡直等於白簽。
馬總統所勾勒的施政藍圖是對的,他上台之後讓兩岸情勢緩和,讓兩岸彼此的交流不斷擴大,他力求稅賦的公平與正義,也試圖讓長年虧損的油價與電價回復到應有的水準。這些我們都贊成,只是我們不能拍手,因為「先求有、再求好」只說明了施政的方向感,但這條路人民走得坎坷,馬總統不願鋪上柏油,任由人民叫苦連天、哀號遍野,最終換來的,將是在野黨喊了快四年的「無能」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