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踏入電視台,從什麼路線都得跑的菜鳥記者做起,正值有線電視成長最快速的年代。頻道的擴張,和激增的人力需求,「晨間新聞抄早報、晚間新聞抄晚報,週三、週五抄周刊」,已是當時電視台潛規則。
多年後,隨著有線台的競爭,為了追求「獨家」,電視台開始懂得投資,卻只獨厚SNG車的購置,似乎擁有不一樣的畫面,就可成為獨家,至於新聞來源是早報、晚報、周刊或網友的BBS、噗浪或臉書發文。甚至,連公部門都開始將電視台當成「傳聲筒」,懂得如何「餵」新聞,藉此行銷自己的議題,甚至用來攻擊敵營。但觀眾既然已見怪不怪,電視台也樂得繼續尸位素餐。
之所以獨批電子媒體,並不代表平面媒體沒有這些問題,很多時候,差別只在於「追」的是國內新聞,或國外趨勢,紙上談兵、網上爬文,成為新聞「量產」下的捷徑。
但即使如此,我最終仍在力排眾議,甚至可以說眾多非議下,離開人人稱羨的水果大報,選擇來到外人眼中已垂垂老矣的《獨家報導》。為的不是別的,只希望讓處理每篇報導的時間得以拉長,多一些思考,或僅是自我平衡的空間而已。
幸蒙沈野創辦人的看重,因為來到《獨家報導》,得以深耕財經名人、政要及藝文領域。從多年來不知凡幾的名人、企業家和藝術大師身上,親炙這些人從摸索,乃至鑿出自己一方天地的過程,也等於親力一個個企業與品牌的創立過程。
因為這些名人、企業家和大師們的身影,接下《獨家報導》社長一年多來,因為過多躊躇所錯失的議題與機會,或許堪稱是失敗的經營者;亟欲讓新團隊越過學步,直接上戰場,甚至屢屢抽掉下台階,也不算是一個好老師。
但我始終相信,媒體雖然不能外於市場機制,仍應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對於日以繼夜、共同奮戰已持續一年多的獨家人,我不求當一個春風化雨的老師,只希望當一個把所有人都送上大聯盟的魔鬼教練。
畢竟,擔任社長一年多來,始終支持的少數,終於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長期觀望的奧援,也一一伸出雙手,願意和我們一起並肩。擁有這些支持,我們沒有鬆懈的權利。
在《獨家報導》歡慶二十七週年同時,當媒體界因油品事件、牛奶爭議,陷入一片腥風血雨,對於這個至關重要的議題,我們曾有過掙扎,是否要依循來自各方的爆料,投入這場食品大調查的行列。但因我們深知,才剛站起來的新《獨家報導》,尚無力以最高的標準,戳穿這些連結產官學研盤根錯節的共犯結構,至少,短期內還不行。
更何況一年多以來,由於深耕社團,讓我們看見來自企業界的生猛活力。更因此認識許多樂於奉獻的企業家,願意為更多還在摸索的新興微型企業穿針引線,成為他們的天使投資者。
也因如此,讓《獨家報導》有了新的使命〡〡成為中小企業的媒合平台,發揮媒體在監督、揭弊外,另一個更重要的使命「揚善」,讓所有值得被關注的聲音,得以藉由這個平台進行交流,匯聚成足以改變這個社會的偉大創意。
接下來,屬於獨家的革命,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