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文:社長 張淯 | 獨家報導1152期(10+11+12月份)

去幾個月,當台灣股市邁入熊市、台幣被列為「麻煩10國」,麥當勞領銜掀起了一波外商大逃殺……。
但在家家戶戶的小螢幕裡,這些似乎比不上政治人物主演的台灣霹靂火,和行車記錄器直擊的車禍畫面來得吸睛。
至於平面媒體,在便利商店獨大,營收還得和香蕉、茶葉蛋競爭下,逐漸喪失談判籌碼,幾乎只剩一息尚存。
幸好,台灣人與社會的脈動,還有臉書發揮的社群力量,讓你我從雨後春筍般的新媒體中淘金。只不知,這個新一代的藍色巨獸煉金之餘,是否也將步步蠶食供新媒體繼續燃燒的柴薪?
媒體的崩壞,究竟肇因於日益低落的成本,或被「只求傳真,不扮高深」的狗仔文化拖垮,或許已不重要。
因為,當傳說中的數位浪潮,上岸成為洪流,一切終將重新洗牌。
畢竟,連天下第一大報《紐約時報》,近年都逐漸將報人的DNA,轉換為數位科技的思維。
今年5月,紐時除了將歷史悠久的編採會議,轉為數位內容的策略制訂,成為臉書「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首波媒體名單後,更進一步拆除數位收費牆。
尤其是後者,代表著《紐約時報》將和一堆「所有人都驚呆了」式的內容農場,在同一個平台、甚至同一種標準下爭逐眼球。紐時百年來的信條「只刊登適宜刊登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是否還能把持,值得後續觀察。
當媒體朝血腥與煽情失衡,為了降低成本,逐漸棄守監督時政、為資訊守門的角色,將造就什麼樣的世界?

紐約時報示意圖

資本主義終將動亂?

關於這一點,去年造訪台灣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眼見台灣GDP成長與薪資倒退的不對等時,所提出的疑問:「台灣的GDP跑哪去了?」或許是已習慣坐井觀天、在逐漸升溫的鍋爐裡喪失警覺的台灣人,一個很好的省思起點。
40歲出頭,就以《21世紀資本論》成為最受矚目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甚至稱讚,此書是近10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除了以龐大數據研究,點出老字號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富集中度,「資本主義終將動亂」的預言,更讓人聞之色變。
皮凱提指出,已開發國家資本報酬動輒4、5%,但經濟成長率卻頂多2%。所以若現有制度不改變,30年內,全球各主要市場的資本集中度,大約會是80%的財富,集中在10%的人手中。
雖然,皮凱提的學說不乏批判者,認為問題不在資本主義,而是全球化後的必然趨勢。但就連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都提出,你可以不認同皮凱提的詮釋方式,但光就他提出的事實,就值得一座諾貝爾獎。

消失的GDP?

回到台灣,除了種種以「促進社會流動」為號召的稅改,逐一淪為空包彈,連用以測量這社會是否傷風感冒的溫度計,都快被剝奪殆盡。
去年,財政部為了美化貧富差距的數據,向以20等分的綜所稅所得數據,甚至傳出要向主計處看齊,改以5等分顯示。
中研院院士,同時也是知名經濟學家的朱敬一舉例,這就等於把「夫妻同在大學教書」的家庭,和「一口氣買4戶帝寶」的大財主相提並論,粗糙到毫無鑑別力,根本是鴕鳥心態。
而被朱敬一斥為過去10多年來,中華民國政府所推政策中最爛的遺產稅調降,更是熱錢湧入台灣、推升房價的禍首之一。
更遑論,台灣遠低於全球的累進稅率。
去年和皮凱提共同與談的企業家張忠謀,雖然在遺產稅調降的態度一致,卻認為皮凱提最高收入應課80%的稅率過高,並認為CEO薪資是基層員工好幾百倍,並沒有什麼問題,此言一出,引起社會一片嘩然。

成長能消弭不平等?

這位向來德高望重、言行動見觀瞻的企業家,所憑藉的理由無他,只因「這都是市場決定的。」
殊不知,皮凱提乞靈於馬克斯的《21世紀資本論》,正是為了向揚棄「價值」,只論「價格」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打臉」,提醒經濟學家及所有人,現實世界不全然是數學模型可以精準推導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朱敬一指出,皮凱提的書叫好,是因為他替經濟學界爭論不休「成長能不能自動消弭不平等」的大哉問,協同其他19個國家的經濟學者,運用橫跨300年的跨國資料,確認答案為非。
但是,得到答案之後呢?

破壞後的建設

近3年,《獨家報導》從紙媒廣告收益下滑的危機中,決定接踵創辦人「為公義堅持,替弱勢發聲」的宗旨,以廣宣方式成為眾多公益團體的贊助媒體。
在通路崩壞之際,率先以扶輪社、獅子會為腹地,挖掘出既是優質讀者,同時也是公益最大支持者的社群。
危機,即是轉機,同樣也出現在從北台灣延伸到南台灣的《獨家地方報》。因為脫離「天龍國」的視野,被迫一定得「在地化」,讓我們看見更多良善的、美好的價值,如何與學校、社區連結。
在這些地方,我們深刻認知到,成功不一定要跟500大企業有關,在貧瘠的坡地開墾出綠金,吸引觀光客不遠千里而來,何嘗不是「全球在地化」的最佳例證?
也因為這一路來的轉變,讓我們在以放大鏡檢視潛藏各地的不法與陰暗時,更不滿足地朝向「資源整合平台」轉型。
從串連創業者與天使投資者的《獨家報導》,針對台灣亮點產業醫療與醫療科技,期望促進產官學界對話的《獨家照護誌》,結合創業與公益的跨國創業節目「截貧製富」計畫,以及為新創事業所需產銷人發財各項要素,整合兩岸優勢的「獨家孵化器」。
因為從事媒體工作近20年,深知要動搖龐大的政府機器不易,除了要破壞,更需有建設的正面範例。
唯有如此,媒體方能無懼於數位化的巨槌、全球化的推土機,以及永遠需要新鮮話題的讀者,重拾媒體最初的價值。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