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張淯 社長|文字編輯:徐偉珍|攝影:林晟威|責任編輯:林玟玟|核稿編輯:邵正宏
台灣有不少老人的生命末期,都是在長期臥床中度過,生活品質也很差,因此肌少症近來成為熱門話題。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已逐漸高齡化,目前台灣健身房教練費用每小時800元到1500元,一般長者很難負擔,因此有些學校參考荷蘭,以大學為資源中心,透過適當的重力訓練幫長輩訓練肌力、增加骨質密度、預防肌少症、減少失智症候群機率,預防、改善各種慢性疾病。
成功大學「運動科學與高齡健康產業中心」特地選在9月9日體育節上午9時9分揭牌,中心主任林麗娟說,以便宜價格,讓老人家到健身房裡接受個別化的運動指導,這也同時落實校長蘇慧貞「大學應有社會責任」的宗旨。
本期《獨家報導》特別邀請到東海大學運健學程副教授、醫學博士吳旻寰為我們闡述「肌少症」的相關問題: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什麼是肌少症呢?
吳旻寰副教授:
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減少的症狀,患有肌少症,會有肌力減弱、肌肉質量下降、體能表現衰退等問題。
張淯 社長:
吳教授,我們常聽到長輩有肌少症的問題,請問是否只有長輩才會有肌少症呢?
吳旻寰副教授:
很多人誤以為長輩才會有肌少症,其實不然,人體肌肉量是在生合成與分解中達到動態平衡,過30歲後身體機能衰退,生成減緩,就會開始出現肌肉量流失,因為流失緩慢不易察覺,往往在年紀老邁、活動出現問題時才發現肌少症,故肌少症被認為是一種老化的現象。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肌少症有什麼症狀?
吳旻寰副教授:
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於2010年在歷經三次國際專家會議之後,根據過去的經驗與證據形成了共識,提出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low muscle mass)加上肌力減弱 (low muscle strength) 或行動能力變差 (low physical performance)兩者之一。且肌少症成因可以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是指除年齡老化之外無其他特定原因。次發性則是指活動力下降(臥床、失能)、疾病(器官衰竭、癌症)、營養不良(攝取不足、吸收不良)。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罹患肌少症年齡者大都為幾歲?
吳旻寰副教授:
隨著年齡逐年上升之後,肌肉和肌力的流失速度都會加快,根據研究指出,人類從30歲以後,肌肉量就會開始流失;而從40歲開始,人類的肌肉質量,每隔十年就會減少8%、大腿肌力每十年減少10-15%;在70歲以後,人類的肌肉質量則是每十年減少15%、大腿肌力每年減少25-40%。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人體在幾歲時,肌肉快慢肌的需求會出現逆轉?
吳旻寰副教授:
近年文獻依據大數據分析指出,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比賽的資料,比較耐力與肌力的影響後,赫然發現人體在50歲時,肌肉快慢肌的需求出現逆轉,若沒有經過持續的肌力訓練,則後期肌力與爆發力會快速流失,甚至影響到長時間的運動表現。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年紀大會是肌肉退化的原因嗎?
吳旻寰副教授:
肌少症是老化的現象,預防確實是關鍵。由於年齡增加後,無論第一型或第二型肌纖維都會持續衰退,號稱肌肉幹細胞的星狀細胞若沒有持續受到足夠肌力訓練量的刺激,第二型Type II 肌纖維生合成就會下降,而偏偏要星狀細胞提升Type II肌纖維的量必須要有中高強度以上的運動訓練才能獲得成效,且這樣的衰退也僅是得到延緩而非逆轉。所以,這些文獻顯示,決定中長距離跑的關鍵在高齡選手間誰能維持較好的肌力爆發力,才能有突出的表現,因為肌肉的老化是快速且無法避免的。
張淯 社長:
吳教授,請問運動要如何治療肌少症?
吳旻寰副教授:
如上述說的,肌肉纖維會退化分解,而能夠逆轉退化的方式就是增加骨骼肌肉的收縮與刺激,因此運動對健康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減少體內脂肪,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免疫功能和心血管系統。
運動作為原發性肌少症的基本治療對策,運動類別的選擇上,建議從事大肌群的運動,所謂大肌群也就是全身性運動,例如慢跑、騎單車、游泳這類型有氧運動,並且需要結合阻力運動,也就是一些需要出力的重量訓練,例如長輩的下肢容易無力,可以做一些深蹲的動作,像坐在椅子上反覆起立坐下,如果可以到健身房使用重量訓練的器材更好。
所有的運動在執行的過程中,千萬要注意的是最好有專業的教練陪同,因為姿勢的正確及運動的強度都會影響運動的效果,千萬不要因為運動錯誤反而造成運動傷害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