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經濟學 從美國文藝復興的社區主義談起(張淯)

文:張淯 社長|圖:編輯部

國主辦、為期2天的氣候變遷領袖視訊峰會於地球日召開,全球40個國家與國際組織領袖與會,商議如何面對氣候變遷危機。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會中宣示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量減半目標,認為處理氣候變遷有助就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重申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這是拜登(Joe Biden)上任後首次主辦的國際重要領袖視訊峰會,也是首次與習近平的同框會談。

拜登在開幕致詞時宣布,到2030年,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將把造成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 年減少50%到52%。拜登表示,不作為的代價日益攀升,未來十年是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十年,呼籲各國採取堅決行動,避免氣候變遷帶來最嚴峻後果。在因應危機過程中,經濟機遇與就業機會的引擎可以被點燃,美國將擴大基礎建設與創新投資,創造就業,確保經濟競爭力,並改善美國民眾的健康與安全環境。伴隨美國將啟動一項國際氣候金融計畫,協助朝向減碳前進的全球經濟過渡,這項計畫將作為尋找突破性技術與協助全球最脆弱國家之用。

另一方面,習近平在開幕致詞時則表示,要堅持多邊主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並明確表達中國期待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共同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而努力。關於中國大陸對因應氣候變遷的承諾,習近平則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此之前,美國於2021年3月12日,拜登總統簽署通過預算高達1.9兆美元的Covid-19救濟法案,是關於投入3兆美元的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提案。
這是拜登政府有別於前朝川普政府進行二大改革運動。首先,這是財政上的改革。縱觀美國歷史,有關當局均致力於承平時期,加以限制公共債務,以免加劇通貨膨脹或使國內免於承受沉重成本到的負擔。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轉變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美國聯邦政府是否應該更積極地進行直接投資,為了共同家園與恢復社會和諧,向弱勢族群重新投入更多預算。

縱觀美國歷史,其政治經濟模式一直以相對較低的稅率(與歐洲相比)和較低的社會保險為特徵。1870年,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計劃上僅花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0.3%,而法國則花費了1.1%。到1998年,美國在諸如扶貧和退休,殘疾,失業,醫療保健和家庭護理等福利國家計劃上的支出已上升到GDP的11%,而法國則上升到21.6%。歐洲的幾個國家通常在幫助老年人,年輕人,病人和處境不利者方面的支出是美國的兩倍。現在,美國將19%的GDP用於社會福利,而法國則為31%。

美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自成一格,透過聯邦體制的運作,並且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第一代移民,對於所謂美洲新大陸進行開墾,趨之若鶩,這意味著勇於冒險犯難的拓荒精神,疏於建構風險型的社會安全網。此外,多元民族的大熔爐,種族歧視與M型化社會的現象,與各群裔的貧富差距以及所得分配不公平,有著高度的正相關。然而,長期以來的社會制度並非只有缺點,從優點來講,辛勤的工作亦能累積財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數據,初估2021年,美國的人均GDP約為66,000美元,而法國約為45,000美元。

另一方面,美國的不平等狀況已相當嚴峻。針對那些所得水平下降的群體來說,生活更加沒有保障,亦產生更多貧困家庭及兒童。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得出結論認為,美國體系需要進行根本性調整。過去十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卡特總統(Jimmy Carter)到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任內的施政,在金融危機中成長的下一世代,由衷期盼希望凝聚新的社會共識,這點加速促使拜登政府,向社會的中間靠攏,力求維持社會和諧的溫和路線。
因此,經濟高級顧問Anita Dunn思考所謂「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的三項主要內涵:疫情救助、基礎設施建設和「家庭」計劃。
拜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Cecilia Rouse指出,美國經濟疲弱的問題所在:公共政策形成及其支出,正在惡化。過去40年的模式一直是依靠民營企業來承擔負荷,但民營企業並不適合提供某些公共支出,例如勞動力培訓和基礎設施投資,因而產生所謂市場失靈,這都給新政府帶來新的任務。
拜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Brian Deese表示,「拜登經濟學」有三大方面:制定公共政策分配預算優先予中低收入人口,並致力於氣候變遷作為重塑我們的能源和交通系統的機會,以及透過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以改善人民生活。

類似於新政(New Deal)的「美國體制」(American System)的升級版,規模之巨大。所謂「美國體制」,是19世紀在Alexander Hamilton的啟發下進行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投資,由Henry Clay倡導,並由當時的共和黨總統如林肯(Abraham Lincoln)推動的民族主義計劃,利用一個充滿活力的政府來實現兩個偉大的目標:經濟活力和民族團結。

申言之,拜登經濟學是促進經濟活力的一項巨大努力。不僅是研發支出和綠色能源,也是對兒童和人力資本的巨額投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於城鄉及貧富差距,多由受過高等教育者,優先獲得分配社會的財富,這造成了破壞性的階級裂痕,分裂國家並加劇M型社會的兩極分化。因此,拜登的美國家庭計劃包括普及學齡前教育和免費的社區大學,這將意味著數百萬的年輕美國人將享受四年的免費教育。

拜登推動政策分配預算予未獲大學學歷的美國民眾——大約佔人口的三分之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群體,如運輸工、作業員、看護工。換句話說,拜登的計劃將使聯邦政府向效率最低的領域投入資金,例如在紐約地鐵系統中僅增加兩英里的新軌道和三個車站最後就耗費45億美元的成本。意即在美國的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而獲得的回報卻相對較少。

我們觀察到,美國文藝復興正在發生,加州的Fresno市和南卡羅萊納州的Greenville市。它們投資了基礎設施和社區大學。拜登計劃就是實際上已經奏效的地方計劃,並且規模越來越大。

在過去的四年裡,從密西根州到加州,隨著國家政治氣候的惡化,小城市已然復興。首先,隨著國家的兩極分化,當地社區的居民正在用新產業進行重建。許多城市都透過振興市區的基礎設施項目。例如Greenville市,拆除了一條醜陋的公路橋,取而代之的是沿著Reedy River的步道,該河現在是公園和咖啡館的所在地。其次,這些城市的復興是由具有企業家精神又具有公民意識的商會領袖領導。再者,這些城市以健全的職業學校及社區學院,與當地企業合作辦理因應新興產業的職業訓練。最後,這些城市凝聚大量的社會資本、民間企業機構及第三部門組織。

綜上,在這個國家民族解構與社區主義重構的年代,如同歐陸義大利在國家層面上功能失調,但卻因而產生出強大的各地域之社區主義以及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國正透過拜登經濟學,悄悄地進行新一波所謂美洲版的文藝復興運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