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跑有益健康 骨科醫師叮嚀注意膝關節傷害

超慢跑有益健康 骨科醫師叮嚀注意膝關節傷害

商傳媒|記者康傑/台北報導

現代人缺乏運動,超慢跑比起跑步,不喘不累又能達到運動效果,強度低且適合全年齡層,是一種適合減重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但骨科專科醫師吳隆德提醒,許多人進行超慢跑後,出現了運動傷害的症狀。吳醫師指出,不論進行任何運動,對於膝蓋防護還是得多加留意。

超慢跑起源於日本,根據研究超慢跑多年的日本福岡大學教授田中宏表示,超慢跑的跑姿與正常跑姿不同,跑者要想像自己是被線拉著的木偶,身體挺直但不要緊繃,利用手肘的力量,將手臂往後擺動;稍微抬起下巴,直視前方;骨盆稍微向前挺,並儘量將腿抬高。吳隆德醫師表示,與「快走」不同的地方是「超慢跑」不僅能有效燃燒脂肪、增強心肺功能與提升肌力,且對膝蓋負擔小,更適合有關節問題或體力較弱的人。

▲ 吳隆德醫師認為,超慢跑對於心肺功能、骨關節等鍛鍊效果更好。(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吳隆德醫師解釋,超慢跑顧名思義是一種以極慢速度進行的跑步運動,時速約4~6公里多一點,速度跟快走其實差不多。吳醫師進一步說明,快走一般每分鐘為120步左右,超慢跑每分鐘至少是150步至180步。由此可見,超慢跑是一種介於快走與慢跑之間的運動方式,步頻較高但步幅小,減少了關節衝擊。相較於走路,重心起伏大於走路,步數的增加讓肌肉鍛鍊消耗更多氧氣,對於心肺功能、肌耐力等鍛鍊效果更好,適當的超慢跑有助於心肺功能與肌肉鍛鍊,但仍需注意關節負擔,選擇適合的跑鞋與地面。

吳醫師強調,超慢跑應以「先前腳掌、後腳跟」的動作順序接觸地面,同時要注意避免踮腳跑和步伐過大,以減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的發生率;但對於膝關節原本就不好、過胖或是肌肉退化者(尤其是老年人),跑步的時候對膝蓋的負荷比較大,容易造成膝關節、踝關節損傷,吳醫師認為,除了運動前的熱身準備之外,如果不慎造成膝關節不適,還是得趕快就醫。

針對膝關節不適診治的部分,目前除了藥物及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外,吳隆德醫師表示,最常見的就是玻尿酸注射;吳醫師進一步說明,中老年人關節退化,或是遭逢運動傷害都可能造成膝關節傷害甚至進一步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吳醫師說,若一般保守治療都無效,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包括施打類固醇、再生療法,或是玻尿酸注射。

▲ 超慢跑如果不慎造成膝關節不適,還是得趕快就醫。(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吳醫師表示,除了玻尿酸注射,最常見的便是PRP與PLT等再生療法。PRP或PLT是利用自體血液離心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並藉由其中血小板所帶有的生長因子來促進組織修復,療效也已獲得許多研究的證實。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PLT有進行血小板定量,且有測定生長因子濃度,醫師能根據患者需求決定使用劑量,使效果更加穩定,也可更廣泛、彈性。

▲ 膝關節的診治,針對不同程度的症狀需要不同次數的療程效果。(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是無法避免的事實,運動可以盡量維持身體機能,也可讓老化而產生的退化症狀不會過度影響到生活。但一旦因運動造成任何傷害,還是得盡快前往相關門診諮詢醫師。吳隆德醫師強調,不論進行任何治療都要注意患者術前的症狀、術後的修復程度與相關衛教說明等。針對不同程度的損傷需要搭配不同的療程,因此,施作療程前應進行詳細的理學診斷與醫病溝通,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才能有效恢復健康。